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岭群专利>正文

内转式永磁定向悬浮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9939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内转式永磁定向悬浮轴承,包括由内悬浮圈、外悬浮圈、悬臂辊组成,内悬浮圈和外悬浮圈的环槽壁、侧磁瓦、环磁瓦及嵌体的厚度相等,且同性磁极环磁对应,其斥悬浮力将内悬浮圈悬在外悬浮圈的中央,两者之间设有气隙。悬臂辊的作用是对内悬浮圈进行轴向限位,使之只能转动和沿径向变化悬浮气隙而不能沿轴向串动。当内悬浮圈转动时,悬臂辊跟着转动,因径向悬浮力远大于轴向限位力,所以悬臂辊的转动摩擦力很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轴承
,具体涉及一种内转式永磁定向悬浮轴承
技术介绍
永磁悬浮轴承因无磨损、功率损耗低、力学缓冲效果好,而受到业内 的欢迎,又因永磁悬浮轴承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电磁及其微机控制系统协助 工作,而增加了设备的复杂程度,降低了工作的可靠性,所以限制了其工业用途,例如《一种机械-永磁悬浮复合轴》(专利号200410097928.2)。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转式永磁定向悬浮轴承。本专利技术的内环 转动而外环固定,在转动轴的主压力方向无磨损、无功率损耗、力学缓冲 效果好,其工作安全可靠,轴承非工作面漏磁(Br) ^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内转式永磁定向悬浮轴承,主要由内 悬浮圈、外悬浮圈、限位悬臂辊组成,其中内悬浮圈的中央为轴孔,内悬浮圈设置在外悬浮圈的内圈,两者之间 设有悬浮气隙;若干个辊座间隔相等地固定在外悬浮圈的两侧面上,各辊座固定有一 辊轴,悬臂辊可转动地设置在辊轴上,各悬臂辊与内悬浮圈的侧面接触, 将内悬浮圈轴向限制在与外悬浮圈平行对正的位置上;内悬浮圈的外圈缘设有内环形槽,外悬浮圈的内圈缘设有外环形槽,且两个槽口内均并列镶嵌有至少两排环磁瓦,其中一排环磁瓦的S极朝向 槽口,另一排环磁瓦的N极朝向槽口,同一槽口内并列的两排环磁瓦之间 设有非铁磁性嵌体;内环形槽的槽口内的环磁瓦和外环形槽的槽口内的环 磁瓦为同极相对,彼此之间产生斥力;两个环磁瓦分别与其相邻的侧面槽壁之间设有侧磁瓦,侧磁瓦的磁化方向与各自接触的环磁瓦的磁化方向垂直,S极朝向槽口的环磁瓦一侧的 侧磁瓦N极朝向槽壁;N极朝向槽口的环磁瓦一侧的侧磁瓦S极朝向槽壁; 内悬浮圈和外悬浮圈的槽壁、侧磁瓦、环磁瓦、非铁磁性嵌体其厚度 相等。本专利技术在轴的主压力方向采用永磁悬浮以做到无磨损、无功率损耗、 力学缓冲效果好;在与轴主压力垂直的侧向,采用限位辊限位,在保证永 磁悬浮轴承内、外环对正的同时,也因发生了辊动接触而消耗了少量功率,但与轴的主压力直接作用到机械轴承上相比,可减少功率损耗90%,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永磁悬浮轴承工作的可靠性,利于在工业上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图1为内转式永磁定向悬浮轴承正面示意图图2为图1B-B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2A-A剖面示意图图4为内转式永磁定向悬浮轴承安装方式示意图图5为图4C-C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由内悬浮圈、外悬浮圈、悬臂辊限位总成三部分构成。其中 内悬浮圈部分由内环形槽、内环永磁瓦、非铁磁性嵌体三部分构成。内环形槽的槽口朝向圆心的外侧,槽底围成轴孔,由铁磁性材料(比如但 不限于碳钢)制造。内环形槽的槽口内并排地排列有至少两排环磁瓦,形成环绕槽口的内环永磁瓦。其中一排环磁瓦为N极朝向槽口,另一排环磁 瓦为S极朝向槽口,两排环磁瓦之间设有非铁磁性嵌体环,其厚度0.5-3 毫米,以1毫米为佳,其作用是既减少轴向斥力,又对径向斥悬浮力不产 生大的影响。在内环形槽的两侧槽壁与环磁瓦之间分别设有侧磁瓦,侧磁 瓦的磁化方向与环磁垂直,当环磁瓦的N极朝向槽口时,侧磁瓦的N极 朝向环磁瓦的N极,侧磁瓦的S极朝向内环形槽的槽壁;当环磁瓦的S 极朝向槽口时,侧磁瓦的S极向环磁瓦的S极,侧磁瓦的N极向内环形槽 的槽壁,以提高环磁的悬浮力。环磁瓦和侧磁瓦由硬磁材料(比如但不限于钕铁硼)制造,其体积大小视永磁悬浮轴承所需悬浮力大小而定,其计 算公式是公知的,也可用市售商业软件求解,故不详述。非铁磁性嵌体由 非铁磁性金属(比如但不限于铝合金)制造。当对永磁悬浮轴承的悬浮力 有较大的要求时,也可在内环形槽和外环形槽的的槽口内增加相同数量的 环磁瓦的环数来满足要求,但N极环与S极环须相间隔排列,两环永磁体 之间的非铁磁性嵌体的厚度要相等。外悬浮圈部分由外环形槽、外环永磁瓦、非铁磁性嵌体三部分构成。 外环形槽的槽口向圆心的内侧,槽底围成外缘,由铁磁性材料(比如但不 限于碳钢)制造。外环形槽的槽口内并排地排列有与内环形槽相同数量的 环磁瓦,形成环绕槽口的外环永磁瓦。其中一排环磁瓦为N极朝向槽口, 另一排环磁瓦为S极朝向槽口,在N极环与S极环之间设有非铁磁性嵌体,其厚度0.5-3毫米,以1毫米为佳。其作用是,既减小轴向斥力,又对径 向斥悬浮力不产生大的影响。在外环槽壁与环磁瓦之间设有侧磁瓦,侧磁 瓦的磁化方向与环磁瓦的磁化方向垂直。当环磁瓦的N极朝向槽口时,侧 磁瓦的N极向N极环磁瓦,侧磁瓦的S极向外环槽壁;当环磁瓦的S极 朝向槽口时,侧磁瓦的S极向S极环磁瓦,侧磁瓦的N极向外环槽壁,以 提高环磁的悬浮力。环磁瓦和侧磁瓦由硬磁材料(比如但不限于钕铁硼) 制造。其体积大小视永磁悬浮轴承所需的悬浮力大小而定,其计算公式是 公知的,也可用市售商业软件求解,故不详述。非铁磁性嵌体由非铁磁性 金属(比如但不限于铝合金)制造。限位悬臂辊总成部分由悬臂辊和辊座两部分构成。悬臂辊通过辊轴与辊座相连结。辊座固定在外悬浮圈的外环形槽上,悬臂辊的辊轴指向圆 心。两侧悬臂辊对应安装,将内悬浮圈限制在两侧悬臂辊的中央。使内悬 浮圈只能转动和沿径向变化悬浮气隙(移动),不能沿轴向串动。悬臂辊、 辊座、辊轴由金属(比如但不限于铝合金)制造。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内悬浮圈和外悬浮圈的环槽壁、侧磁瓦、环磁 瓦及嵌体的厚度严格相等,且同性磁极环磁对应,其斥悬浮力将内悬浮圈 悬在外悬浮圈的中央,两者之间气隙可视实际工程需求而定。当无特殊要求时可定在4-20毫米之间,以10毫米为佳。悬臂辊的作用是对内悬浮圈 进行轴向限位,使之只能转动和沿径向变化悬浮气隙(以适应不同的轴压),不能沿轴向串动。当内悬浮圈转动时,限位悬臂辊跟着转动,因径 向悬浮力远大于轴向限位力,所以限位辊的转动摩擦力很小,与同型号辊珠轴承相比可节能90%,使用寿命至少长2倍。以下所述内容是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的详细说明,而不应被理解为 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请参见图l,内悬浮圈l设置在外悬浮圈2的中央,两者之间设有IO 毫米悬浮气隙3,内悬浮圈1的中央为轴孔4,限位悬臂辊总成5通过螺 栓固定在外悬浮圈2上。限位悬臂辊总成5由辊座5a、悬臂辊5b构成。 悬臂辊5b通过辊轴5b'与辊座5a连结固定。请参见图2,悬臂辊总成5 固定在外悬浮圈2的两侧面上,辊座5a的悬臂端不与内悬浮圈1接触(两 者之间设有微小的气隙)以避免两者之间发生摩擦。只有悬臂辊5b与内 悬浮圈1辊动接触。悬臂辊5b将内悬浮圈1限制在与外悬浮圈2平行对 正的设计位置上,即轴向限位,使其只能转动和沿径向发生气隙变化(移 动)。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内悬浮圈l的内环形槽la与外悬浮圈2的外 环形槽2a的槽口相对应。内环形槽la内的中央镶嵌有S极与N极环磁瓦 lc,在两者之间设有非铁磁性嵌体ld。在内环形槽la的槽壁la'与S极和 N极环磁瓦lc之间设有侧磁瓦lb。侧磁瓦lb的磁化方向与环磁瓦lc的 磁化方向垂直,当环磁瓦lc的S极朝向槽口时,侧磁瓦lb的S极朝向S 极环磁瓦lc,侧磁瓦lb的N极朝向槽壁la,;当环磁瓦lc的N极朝向槽 口时,侧磁瓦lb的N极朝向N极环磁瓦lc,侧磁瓦lb的S极朝向槽壁 la'。外环形槽2a内的中央镶嵌有S极与N极环磁瓦2c,在两者之间设有 非铁磁性嵌体2d。在外环形槽2a的槽壁2a'与S极和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转式永磁定向悬浮轴承,包括由内悬浮圈、外悬浮圈、限位悬臂辊组成,其中: 内悬浮圈的中央为轴孔,内悬浮圈设置在外悬浮圈的内圈,两者之间设有悬浮气隙; 若干个辊座间隔相等地固定在外悬浮圈的两侧面上,各辊座固定有一辊轴,悬臂辊可转动地设置在辊轴上,各悬臂辊与内悬浮圈的侧面接触,将内悬浮圈轴向限制在与外悬浮圈平行对正的位置上; 内悬浮圈的外圈缘设有内环形槽,外悬浮圈的内圈缘设有外环形槽,且两个槽口内均并列镶嵌有至少两排环磁瓦,其中一排环磁瓦的S极朝向槽口,另一排环磁瓦的N极朝向槽口,同一槽口内并列的两排环磁瓦之间设有非铁磁性嵌体;内环形槽的槽口内的环磁瓦和外环形槽的槽口内的环磁瓦为同极相对,彼此之间产生斥力; 两个环磁瓦分别与其相邻的侧面槽壁之间设有侧磁瓦,侧磁瓦的磁化方向与各自接触的环磁瓦的磁化方向垂直,S极朝向槽口的环磁瓦一侧的侧磁瓦N极朝向槽壁;N极朝向槽口的环磁瓦一侧的侧磁瓦S极朝向槽壁; 内悬浮圈和外悬浮圈的槽壁、侧磁瓦、环磁瓦、非铁磁性嵌体其厚度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转式永磁定向悬浮轴承,包括由内悬浮圈、外悬浮圈、限位悬臂辊组成,其中内悬浮圈的中央为轴孔,内悬浮圈设置在外悬浮圈的内圈,两者之间设有悬浮气隙;若干个辊座间隔相等地固定在外悬浮圈的两侧面上,各辊座固定有一辊轴,悬臂辊可转动地设置在辊轴上,各悬臂辊与内悬浮圈的侧面接触,将内悬浮圈轴向限制在与外悬浮圈平行对正的位置上;内悬浮圈的外圈缘设有内环形槽,外悬浮圈的内圈缘设有外环形槽,且两个槽口内均并列镶嵌有至少两排环磁瓦,其中一排环磁瓦的S极朝向槽口,另一排环磁瓦的N极朝向槽口,同一槽口内并列的两排环磁瓦之间设有非铁磁性嵌体;内环形槽的槽口内的环磁瓦和外环形槽的槽口内的环磁瓦为同极相对,彼此之间产生斥力;两个环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岭群
申请(专利权)人:李岭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