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聊城大学专利>正文

新型可视化紫根报告基因载体构建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9294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AtMYB75基因在植物中作为可视化紫根报告基因的应用,将所述基因转化紫花大豆品种、蒺藜苜蓿或百脉根中可产生肉眼可见的紫色根,因而能够作为报告基因,其具有不需要破坏植物器官,也不需要借助光学仪器即可见的的优点,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Visual Purple Root Reporter Gene V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可视化紫根报告基因载体构建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基因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作为植物毛状根转化过程中转基因根的报告基因,更具体涉及可视化紫根报告基因。
技术介绍
植物转基因过程中,在载体中通常需要加入报告基因,以确定是转基因植株/器官/细胞。目前常用的报告基因有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cat)、荧光素酶基因(luc)、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分泌型碱性磷酸酶基因(sea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红色荧光蛋白基因(rfp)等。自从Jefferson首次提出β-D-葡萄糖苷酶基因可作为植物遗传转化时的报告基因以来,目前已成为一种最广泛运用的报告基因。该酶催化底物形成β-D-葡萄糖苷酸,它在植物体中几乎无背景,组织化学检测很稳定,可用分光光谱、荧光等进行检测。其优点是检测方法简单,灵敏度高。根据gus基因检测所用的底物不同,可以选择三种检测方法:组织化学法、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其中最为常用的是组织化学法。组织化学法检测以5-溴-4-氯-3-吲哚-β-葡萄糖苷酸(X-Gluc)作为反应底物,将被检材料用含有底物的缓冲液浸泡。若组织细胞发生了gus基因的转化,并表达出GUS,在适宜的条件下,该酶就可将X-Gluc水解生成蓝色产物。这是由其初始产物经氧化二聚作用形成的靛蓝染料,它使具GUS活性的部位或位点呈现蓝色,用肉眼或在显微镜下可看到,且在一定程度下根据染色深浅可反映出Gus活性。因此利用该方法可观察到外源基因在特定器官、组织,甚至单个细胞内的表达情况。荧光蛋白家族:荧光蛋白家族是从水螅纲和珊瑚类动物中发现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30000的同源蛋白。绿色荧光蛋白(GFP)是应用最多的发光蛋白。GFP存在于发光水母(AequoreaVictoria)中。用395Bin的紫外线和475nm的蓝光激发,GFP可在508nm处自行发射绿色荧光,无需辅助因子和底物。GFP最大的优势是无需损伤细胞即可研究细胞内事件。1991年克隆了GFP基因,已获得几个突变体,如“红色迁移”突变体(red—shiftmutant),其荧光更强。其他突变体还有蓝色荧光蛋白(BFP)、增强型GFP(EGFP)等。红色荧光蛋白(RFP)是从珊瑚(Discosomasp.)中分离的发光蛋白(drFP583或DsRed),可发射明亮的红色荧光。这些常用的报告基因也可被联合应用,同时检测2个甚至3个基因的表达。目前植物转基因的表达载体或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通常使用gus、rfp、gfp等报告基因或不使用报告基因。如使用最为广泛的遗传转化表达载体pCAMBIA1305.1使用GUSplus基因作为报告基因;pHairyRed表达载体使用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2作为报告基因(Meng-HanLin,PeterM.Gresshoff,AriefIndrasumunarandBrettJ.Ferguson.pHairyRed:ANovelBinaryVectorContainingtheDsRed2ReporterGeneforVisualSelectionofTransgenicHairyRoots.MolecularPlant,2011,4:537–545)。其中,GUS作为报告基因有不足之处,一是GUS试剂花费高;二是GUS染色具有破坏性,直接将活体细胞杀死。而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在使用中不足在于,一是部分生物体有本底荧光表达,影响了其使用范围(DavisSJ,VierstraRD.Soluble,highlyfluorescentvariantsof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foruseinhigherplants[J].PlantMolecularBiology,1998,36(4):521-528.);二是荧光蛋白的检测必须使用专门的荧光检测仪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的报告基因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报告基因,其不需要破坏植物能够直接观察到转基因植物/器官,也不需要借助光学仪器能够直接观察到转基因植物/器官。本专利技术因而提供AtMYB75基因在植物中作为可视化紫根报告基因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是指开紫花的大豆品种、蒺藜苜蓿或百脉根。优选地,所述基因序列如SEQIDNO:1、SEQIDNO:3、或SEQIDNO:3所示。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是采用所述基因序列如SEQIDNO:1所示。原因在于,使用AtMYB75基因的基因组DNA(即如SEQIDNO:1所示,其包含有2个内含子,第一个内含子540bp,第二个内含子89bp),相比于缺少540bp的第一个内含子(即SEQIDNO:2所示)的基因序列进行转化表达时,发现在转基因毛状根中能看到更深的紫色根,这在紫花大豆品种的毛状根转化中进行了验证,由此表明AtMYB75基因的内含子有增强基因表达的作用,这一点是本专利技术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此前并没有人报道内含子AtMYB75基因的内含子的作用。因此,上述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而将基因进行转化时通常会删除内含子。另外,在大豆的毛状根转化中,由35S启动子驱动AtMYB75基因的DNA比驱动缺少第一个内含子的DNA的表达,在转基因毛状根中能看到更深的紫色根,表明AtMYB75基因的内含子增强了基因的表达。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基因通过发根农杆菌介导转化所述植物中。优选地,将所述基因构建在发根农杆菌表达载体上。更优选地,所述载体的出发载体为pCAMBIA1305.1。其中所述,发根农杆菌优选为K599。为了更明显的显色紫色,可将转化的毛状根接受光照,例如可以将暴露在培养基质外。这时基于专利技术人发现该基因转化的毛状根的中花青素的合成及其积累受光照的诱导调控,因而采取上述措施有利于其作为报告基因的效果。AtMYB75基因来源于拟南芥,在拟南芥中过表达该基因并不能使拟南芥产生花青素的积累。随后研究发现在番茄中AtMYB75基因作为转录因子可以结合到早期和晚期花青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启动子上,从而调控花青素的合成。在番茄中过表达AtMYB75基因可以使番茄的叶、茎、根、果实中的花青素产生积累。在研究中发现,此前并没有人将AtMYB75基因作为报告基因使用,其可能没有深入了解其中不同植物尤其不同品种的表现。再者大部分植物的遗传转化研究都是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来产生整株植物,由于叶片、茎等器官中的叶绿素、胡萝卜素等色素背景,用AtMYB75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并不具备优势;而研究根部性状,由于叶绿素、胡萝卜素等色素极少在根中产生和积累,因此使用AtMYB75基因在根部性状研究中作为报告基因具备十分明显的优势。根据本专利技术人的通过毛状根转化不同大豆品种发现,开白色花的大豆品种,其转基因根不能表现为紫色,只是正常的白色根;只有开紫花的大豆品种的转基因根才能显示为紫色。基于此,最终为该基因作为报告基因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实验表明将该报告基因导入到大豆紫花品种、蒺藜苜蓿(开黄色花)和百脉根(开黄色花)中,并不会影响其生长等其他生理性状,因而具有可以实际应用的程度。本专利技术人将AtMYB75基因导入大豆紫花品种、蒺藜苜蓿(开黄色花)和百脉根(开黄色花)根中过表达可以表现为肉眼可视化的紫色,可以作为转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AtMYB75基因在植物中作为可视化紫根报告基因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是指紫花大豆品种、蒺藜苜蓿或百脉根。

【技术特征摘要】
1.AtMYB75基因在植物中作为可视化紫根报告基因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是指紫花大豆品种、蒺藜苜蓿或百脉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因序列如SEQIDNO:1、SEQIDNO:3、或SEQIDNO:3所示。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因序列如SEQIDNO:1所示。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基因通过发根农杆菌介导转化所述植物中。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颖伦吕山花
申请(专利权)人:聊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