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避险逃生屋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96765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一种安全避险逃生屋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避险逃生屋包括避险屋、逃生通道和逃生车,逃生车的前端设有与钢丝绳对接的锁绳器,逃生车通过锁绳器由钢丝绳带动在逃生通道内移动逃生。方法是依地质条件设至少一个避险屋和逃生通道,施工人员借助逃生车、锁绳器和钢丝绳在外力作用下沿逃生通道和对接弧板完成逃生。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借助外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人员安全撤离,具有方便装配,与施工进度同步防护,安全性和使用效果好的优点。

A safe escape house and its preparation and use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避险逃生屋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安全避险逃生屋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隧道施工中,发生紧急情况时如何保证施工人员安全撤离和救援是一道难题。隧道施工中常见发生紧急情况多为掌子面塌方,常规防范措施是在掌子面设一避险屋,塌方时施工人员逃入避险屋等待外部救援。避险屋的逃生功能不足,避险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撤离,更无法借助外力在短时间内完成安全撤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安全避险逃生屋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能借助外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人员安全撤离,具有方便装配,与施工进度同步防护,安全性和使用效果好的优点。为此,本专利技术包括避险屋和逃生通道,其中:避险屋:用于隧道塌方时施工人员的避险。避险屋位于隧道施工掌子面的一侧边。避险屋的底面为一块矩形厚钢板。构成避险屋三侧壁面的工字钢支柱的下端与厚钢板的上端面对应侧边焊成一体结构,并排设置的数根工字钢的下端面对应两侧边与对应的工字钢支柱的上端焊成一体结构形成避险屋顶。同一侧壁面的工字钢支柱的内侧之间用斜支柱连成一体。避险屋的侧壁开口面向隧道中心线。与侧壁开口面对面的避险屋内侧壁外端顶持在对应的隧道侧壁上。相邻隧道出口面避险屋的侧壁面的右侧下部设有逃生口。所述的避险屋至少为一个,数个避险屋呈间隔距离位于隧道一侧壁下端的地面上。逃生通道:用于借助外力完成避险屋内施工人员的安全撤离。逃生通道由内径至少为55cm的钢管串连对接形成。逃生通道的一端口与避险屋的逃生口相通,逃生通道的终端口位于己完工的隧道侧壁处或位于隧道洞口外。逃生通道沿隧道侧壁下端与地面夹角处布设。逃生通道的外侧壁下部固定有钢丝绳管道。钢丝绳管道沿逃生通道的外侧壁下部布设。钢丝绳管道的外端口依次横贯过对应处的避险屋与逃生通道的终端口齐平。内端的逃生通道口的下部设有转向滑轮。钢丝绳的一端穿过钢丝绳管道内回绕转向滑轮沿逃生通道口内导出逃生通道的终端口并与钢丝绳的另一端对接。逃生通道终端口的外侧设电机,电机通过电机轮带动钢丝绳沿逃生通道内侧壁下部移动,位于相邻的避险屋之间的相邻逃生口通过一段逃生通道相通,横贯避险屋内的钢丝绳外露。逃生车:用于承载避险屋内人员沿逃生通道逃生,或向避险屋内运送救生物资。逃生车的车体横截面为与钢管适配的弧形。逃生车体为矩形板体。逃生车体的下端两侧边设有四个万向轮。逃生车体的前端设有连接绳,连接绳的前端设有与钢丝绳对接的锁绳器。逃生车通过锁绳器由钢丝绳带动在逃生通道内移动。位于逃生通道终端出口外端对应锁绳器卡柄的钢丝绳侧上端的隧道壁上设脱锁卡板。所述的锁绳器为前窄后宽的梯形条状体。锁绳器的上端面一侧设有贯通锁绳器前、后侧面供钢丝绳卡卧其内的置缆槽。置缆槽外侧的锁绳器上设有由后侧面角向前侧面对角倾斜的斜滑道。斜滑道与置缆槽横向相通。斜滑道上端与对应的锁绳器上端面为开口槽。活动楔块的一侧滑配在斜滑道内,活动楔块的外侧边位于置缆槽内,卡柄滑配在开口槽上端的锁绳器上端面上。卡柄的下端面中部穿过开口槽与对应部的活动楔块连成一体。所述的斜滑道的中轴线与置缆槽的中轴线夹角为25°~35°。所述的连接绳为直径3~5mm的钢丝绳。所述的钢管的厚度为2~4cm。所述的数个避险屋呈间隔距离位于隧道一侧壁下端的地面上,相邻的避险屋之间的相邻逃生口通过一段逃生通道相通,各段逃生通道和避险屋之间用同一条钢丝绳管道和同一条钢丝绳串联,通过避险屋内的钢丝绳位于对接弧板上,对接弧板位于避险屋内地面钢板上,对接弧板的两端分别与避险屋内逃生通道的下部两端口连接。一种安全避险逃生屋的制备和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按照设计制备避险屋、数个逃生车和对接弧板,备好作为逃生通道用的钢管、电机、钢丝绳、电焊机。(2)将依步骤(1)制备的避险屋、逃生车,钢管及准备的设备运至隧道施工现场。(3)根据隧道内地质条件,在隧道内一侧壁下端的地面上设置避险屋,若隧道内地质条件好,则:(a)避险屋位于隧道施工掌子面的一侧边,避险屋的侧壁开口面向隧道中心线,与侧壁开口面对面的避险屋内侧壁外端顶持在对应的隧道侧壁上,相邻隧道出口面避险屋的侧壁面的右侧下部设有逃生口。(b)用内径至少为55cm的钢管串连对接形成逃生通道,逃生通道的一端口与避险屋的逃生口相通,逃生通道的终端口位于己完工的隧道侧壁处或位于隧道洞口外,逃生通道沿隧道侧壁下端与地面夹角处布设。(c)在逃生通道的外侧壁下部固定有钢丝绳管道,钢丝绳管道的内端口与内端避险屋的逃生口齐平,钢丝绳管道沿逃生通道的外侧壁下部布设,钢丝绳管道的外端口与逃生通道的终端口齐平。(d)在内端的逃生通道口的下部设有转向滑轮,钢丝绳的一端穿过钢丝绳管道内回绕转向滑轮沿逃生通道口内导出逃生通道的终端口并与钢丝绳的另一端对接,逃生通道终端口的外侧设电机,电机通过电机轮带动钢丝绳沿逃生通道内侧壁下部移动。(e)位于逃生通道终端出口外端对应锁绳器卡柄的钢丝绳侧上端的隧道壁上设脱锁卡板。(f)在避险屋内放置数个逃生车,及救灾物资。(j)隧道内掌子面发生塌方时,施工人员进入避险屋内避险。位于逃生通道的终端口外的救险人员启动电机,电机通过电机轮带动钢丝绳沿逃生通道内侧壁下部由里向逃生通道的终端口外缓慢移动。避险屋内的施工人员依次俯卧在各逃生车上。将逃生车前端的锁绳器与钢丝绳对接,缓慢移动的钢丝绳带动逃生车及俯卧其上的施工人员沿逃生通道至逃生通道的终端口外,脱锁卡板将逃生车前端的锁绳器与钢丝绳分离,救险人员协助施工人员下逃生车,逃生车移离逃生通道。(4)若隧道内地质条件差,或随着隧道内掘进面延长,易塌方地段长,则:(a)数个避险屋呈间隔距离位于隧道一侧壁下端的地面上,各避险屋的侧壁开口面向隧道中心线,与侧壁开口面对面的各避险屋内侧壁外端顶持在对应的隧道侧壁上,相邻隧道出口面的各避险屋侧壁面的右侧下部设有逃生口。(b)用内径至少为55cm的钢管串连对接形成逃生通道,相邻的避险屋之间的相邻逃生口通过一段逃生通道相通。对接弧板的两端分别与各避险屋内逃生通道的下部两端口连接。各段逃生通道和避险屋之间用同一条钢丝绳管道和同一条钢丝绳串联,通过避险屋内的钢丝绳位于对接弧板上,对接弧板位于避险屋内地面钢板上,逃生通道的终端口位于己完工的隧道侧壁处或位于隧道洞口外,逃生通道沿隧道侧壁下端与地面夹角处布设。(c)在逃生通道的外侧壁下部固定有钢丝绳管道,钢丝绳管道沿逃生通道的外侧壁下部布设,钢丝绳管道的外端口与逃生通道的终端口齐平。(d)在内端的逃生通道口的下部设有转向滑轮,钢丝绳的一端穿过钢丝绳管道内回绕转向滑轮沿逃生通道口内导出逃生通道的终端口并与钢丝绳的另一端对接,逃生通道终端口的外侧设电机,电机通过电机轮带动钢丝绳沿逃生通道内侧壁下部移动。(e)位于逃生通道终端出口外端对应锁绳器卡柄的钢丝绳侧上端的隧道壁上设脱锁卡板。(f)在避险屋内放置数个逃生车,及救灾物资。(j)隧道内掌子面发生塌方时,施工人员进入对应的各避险屋内避险。位于逃生通道的终端口外的救险人员启动电机,电机通过电机轮带动钢丝绳沿逃生通道内侧壁下部由里向逃生通道的终端口外缓慢移动,避险屋内的施工人员依次俯卧在各逃生车上,将逃生车前端的锁绳器与钢丝绳对接,缓慢移动的钢丝绳带动逃生车及俯卧其上的施工人员沿逃生通道至逃生通道的终端口外。脱锁卡板将逃生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避险逃生屋,包括避险屋和逃生通道,其特征在于:其中,避险屋:用于隧道塌方时施工人员的避险,避险屋位于隧道施工掌子面的一侧边,避险屋的底面为一块矩形厚钢板,构成避险屋三侧壁面的工字钢支柱的下端与厚钢板的上端面对应侧边焊成一体结构,并排设置的数根工字钢的下端面对应两侧边与对应的工字钢支柱的上端焊成一体结构形成避险屋顶,同一侧壁面的工字钢支柱的内侧之间用斜支柱连成一体,避险屋的侧壁开口面向隧道中心线,与侧壁开口面对面的避险屋内侧壁外端顶持在对应的隧道侧壁上,相邻隧道出口面避险屋的侧壁面的右侧下部设有逃生口;所述的避险屋至少为一个,数个避险屋呈间隔距离位于隧道一侧壁下端的地面上;逃生通道:用于借助外力完成避险屋内施工人员的安全撤离,逃生通道由内径至少为55cm的钢管串连对接形成,逃生通道的一端口与避险屋的逃生口相通,逃生通道的终端口位于己完工的隧道侧壁处或位于隧道洞口外,逃生通道沿隧道侧壁下端与地面夹角处布设,逃生通道的外侧壁下部固定有钢丝绳管道,钢丝绳管道沿逃生通道的外侧壁下部布设,钢丝绳管道的外端口依次横贯过对应处的避险屋与逃生通道的终端口齐平,内端的逃生通道口的下部设有转向滑轮,钢丝绳的一端穿过钢丝绳管道内回绕转向滑轮沿逃生通道口内导出逃生通道的终端口并与钢丝绳的另一端对接,逃生通道终端口的外侧设电机,电机通过电机轮带动钢丝绳沿逃生通道内侧壁下部移动,位于相邻的避险屋之间的相邻逃生口通过一段逃生通道相通,横贯避险屋内的钢丝绳外露;逃生车:用于承载避险屋内人员沿逃生通道逃生,或向避险屋内运送救生物资,逃生车的车体横截面为与钢管适配的弧形,逃生车体为矩形板体,逃生车体的下端两侧边设有四个万向轮,逃生车体的前端设有连接绳,连接绳的前端设有与钢丝绳对接的锁绳器,逃生车通过锁绳器由钢丝绳带动在逃生通道内移动,位于逃生通道终端出口外端对应锁绳器卡柄的钢丝绳侧上端的隧道壁上设脱锁卡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避险逃生屋,包括避险屋和逃生通道,其特征在于:其中,避险屋:用于隧道塌方时施工人员的避险,避险屋位于隧道施工掌子面的一侧边,避险屋的底面为一块矩形厚钢板,构成避险屋三侧壁面的工字钢支柱的下端与厚钢板的上端面对应侧边焊成一体结构,并排设置的数根工字钢的下端面对应两侧边与对应的工字钢支柱的上端焊成一体结构形成避险屋顶,同一侧壁面的工字钢支柱的内侧之间用斜支柱连成一体,避险屋的侧壁开口面向隧道中心线,与侧壁开口面对面的避险屋内侧壁外端顶持在对应的隧道侧壁上,相邻隧道出口面避险屋的侧壁面的右侧下部设有逃生口;所述的避险屋至少为一个,数个避险屋呈间隔距离位于隧道一侧壁下端的地面上;逃生通道:用于借助外力完成避险屋内施工人员的安全撤离,逃生通道由内径至少为55cm的钢管串连对接形成,逃生通道的一端口与避险屋的逃生口相通,逃生通道的终端口位于己完工的隧道侧壁处或位于隧道洞口外,逃生通道沿隧道侧壁下端与地面夹角处布设,逃生通道的外侧壁下部固定有钢丝绳管道,钢丝绳管道沿逃生通道的外侧壁下部布设,钢丝绳管道的外端口依次横贯过对应处的避险屋与逃生通道的终端口齐平,内端的逃生通道口的下部设有转向滑轮,钢丝绳的一端穿过钢丝绳管道内回绕转向滑轮沿逃生通道口内导出逃生通道的终端口并与钢丝绳的另一端对接,逃生通道终端口的外侧设电机,电机通过电机轮带动钢丝绳沿逃生通道内侧壁下部移动,位于相邻的避险屋之间的相邻逃生口通过一段逃生通道相通,横贯避险屋内的钢丝绳外露;逃生车:用于承载避险屋内人员沿逃生通道逃生,或向避险屋内运送救生物资,逃生车的车体横截面为与钢管适配的弧形,逃生车体为矩形板体,逃生车体的下端两侧边设有四个万向轮,逃生车体的前端设有连接绳,连接绳的前端设有与钢丝绳对接的锁绳器,逃生车通过锁绳器由钢丝绳带动在逃生通道内移动,位于逃生通道终端出口外端对应锁绳器卡柄的钢丝绳侧上端的隧道壁上设脱锁卡板。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避险逃生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绳器为前窄后宽的梯形条状体,锁绳器的上端面一侧设有贯通锁绳器前、后侧面供钢丝绳卡卧其内的置缆槽,置缆槽外侧的锁绳器上设有由后侧面角向前侧面对角倾斜的斜滑道,斜滑道与置缆槽横向相通,斜滑道上端与对应的锁绳器上端面为开口槽,活动楔块的一侧滑配在斜滑道内,活动楔块的外侧边位于置缆槽内,卡柄滑配在开口槽上端的锁绳器上端面上,卡柄的下端面中部穿过开口槽与对应部的活动楔块连成一体。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全避险逃生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滑道的中轴线与置缆槽的中轴线夹角为25°~35°。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避险逃生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绳为直径3~5mm的钢丝绳。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避险逃生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管的厚度为2~4cm。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避险逃生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个避险屋呈间隔距离位于隧道一侧壁下端的地面上,相邻的避险屋之间的相邻逃生口通过一段逃生通道相通,各段逃生通道和避险屋之间用同一条钢丝绳管道和同一条钢丝绳串联,通过避险屋内的钢丝绳位于对接弧板上,对接弧板位于避险屋内地面钢板上,对接弧板的两端分别与避险屋内逃生通道的下部两端口连接。7.一种安全避险逃生屋的制备和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按照设计制备避险屋、数个逃生车和对接弧板,备好作为逃生通道用的钢管、电机、钢丝绳、电焊机;(2)将依步骤(1)制备的避险屋、逃生车,钢管及准备的设备运至隧道施工现场;(3)根据隧道内地质条件,在隧道内一侧壁下端的地面上设置避险屋,若隧道内地质条件好,则:(a)避险屋位于隧道施工掌子面的一侧边,避险屋的侧壁开口面向隧道中心线,与侧壁开口面对面的避险屋内侧壁外端顶持在对应的隧道侧壁上,相邻隧道出口面避险屋的侧壁面的右侧下部设有逃生口;(b)用内径至少为55cm的钢管串连对接形成逃生通道,逃生通道的一端口与避险屋的逃生口相通,逃生通道的终端口位于己完工的隧道侧壁处或位于隧道洞口外,逃生通道沿隧道侧壁下端与地面夹角处布设;(c)在逃生通道的外侧壁下部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建青李金雷陈强常春辉朱高云赵伟丰刘帅东李遥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