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杨梅酒加工用榨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606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7 2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杨梅酒加工用榨汁装置,包括机体、第一压辊、第二压辊、滤板、电机、第一皮带、第二皮带、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并列设置,第一压辊的端部设有第一驱动轴,第一驱动轴伸出机箱且安装有第一皮带轮,第二压辊的端部设有第二驱动轴,第二驱动轴伸出机箱且安装有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利用第一皮带以交叉传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在电机的带动下相对转动,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的侧部表面具有位置相互对应的凹槽,滤板位于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的下方,滤板倾斜设置且其位置相对靠下的一端固定于卸料口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升了榨汁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杨梅酒加工用榨汁装置
本技术涉及榨汁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杨梅酒加工用榨汁装置。
技术介绍
靖州盛产杨梅,杨梅可以用来酿酒,味香甜,含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及多种维生素,深受人们喜爱,杨梅酒在酿酒前需要进行榨汁处理,传统的杨梅榨汁采用人工处理,将原料放入桶或缸内捣乱,然后用干净纱布绞汁,其榨汁效率低,人工劳动强度大,现有的榨汁机主要针对葡萄和其他水果,无法适应杨梅的榨汁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杨梅酒加工用榨汁装置,其有效提升了杨梅的榨汁效率。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杨梅酒加工用榨汁装置,包括机体、第一压辊、第二压辊、滤板、电机、第一皮带、第二皮带、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所述机体包括机箱和设于所述机箱下部的柱脚,所述机箱上端设有投料口,下部设有出料口,侧部设有卸料口,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转动设于所述机箱中,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并列设置,所述第一压辊的端部设有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伸出所述机箱且安装有所述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二压辊的端部设有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伸出所述机箱且安装有所述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利用所述第一皮带以交叉传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三皮带轮与所述电机利用所述第二皮带以开口传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在所述电机的带动下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的侧部表面具有位置相互对应的凹槽,所述滤板固定于所述机箱中且位于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的下方,所述滤板倾斜设置且其位置相对靠下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卸料口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凹槽的内壁为弧面。进一步的改进:在所述第一压辊或第二压辊的转动方向上所述弧面的曲率逐渐减小。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卸料口连接固定有卸料槽。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滤板呈波浪形,所述滤板上形成有波峰和波谷,所述波峰和波谷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滤板的倾斜方向一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滤板包括本体和过滤纱网,所述过滤纱网粘附于所述本体上,所述本体上设有多个过滤孔,所述过滤纱网位于所述本体的上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一种杨梅酒加工用榨汁装置,在电机的带动下,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相对转动,杨梅由所述投料口投入机箱中,落入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之间,被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上的凹槽限制,在经过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之间的过程中被压榨,杨梅汁透过所述滤板后由所述出料口排出,杨梅渣由所述卸料口排出,完成杨梅的压榨,这种方式相对于现有手工压榨的方式,榨汁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涉及一种杨梅酒加工用榨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涉及一种杨梅酒加工用榨汁装置的剥除部分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涉及一种杨梅酒加工用榨汁装置的滤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涉及一种杨梅酒加工用榨汁装置的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的配合方式示意图。图5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机体-1;机箱-11;投料口-111;出料口-112;卸料口-113;卸料槽-12;柱脚-13;第一压辊-2;第一皮带轮-22;第二压辊-3;第二皮带轮-32;第三皮带轮-33;凹槽-41;滤板-5;本体-51;过滤孔-511;过滤纱网-52;波峰-531;波谷-53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杨梅酒加工用榨汁装置,包括机体1、第一压辊2、第二压辊3、滤板5、电机、第一皮带、第二皮带、第一皮带轮22、第二皮带轮32和第三皮带轮33,所述机体1包括机箱11和设于所述机箱11下部的柱脚13,所述机箱11上端设有投料口111,下部设有出料口112,侧部设有卸料口113,所述第一压辊2和第二压辊3转动设于所述机箱11中,所述第一压辊2和第二压辊3并列设置,所述第一压辊2的端部设有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伸出所述机箱11且安装有所述第一皮带轮22,所述第二压辊3的端部设有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伸出所述机箱11且安装有所述第二皮带轮32和第三皮带轮33,所述第一皮带轮22和第二皮带轮32利用所述第一皮带以交叉传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三皮带轮33与所述电机利用所述第二皮带以开口传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压辊2和第二压辊3在所述电机的带动下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压辊2和第二压辊3的侧部表面具有位置相互对应的凹槽41,所述滤板5固定于所述机箱11中且位于所述第一压辊2和第二压辊3的下方,所述滤板5倾斜设置且其位置相对靠下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卸料口113处。所述电机、第一皮带和第二皮带在图中未示出,但由于它们是现有技术中的常用装置,并不影响本实施例的清楚说明。在电机的带动下,所述第三皮带轮33转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驱动轴转动,继而所述第二皮带轮32转动,第二皮带轮32带动所述第一皮带轮22转动,由于所述第二皮带轮32和第一皮带轮22利用所述第一皮带以交叉传动的方式连接,所以所述第二皮带轮32和第一皮带轮22的转动方向相反,即所述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的转动方向相反,也即所述第一压辊2和第二压辊3的转动方向相反,通过电机的转动方向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压辊2和第二压辊3相对转动。具体来说,在图4所示状态下,所述第一压辊2逆时针转动,所述第二压辊3顺时针转动。在工作时,杨梅从所述投料口111投入所述机箱11中,杨梅落入所述第一压辊2和第二压辊3之间的位置,具体来说即所述第一压辊2和第二压辊3上所设的凹槽41中,杨梅难以脱离凹槽41的限制,被带动逐渐往下运动,在此过程中,杨梅被压榨,压榨后落入所述滤板5上,杨梅汁透过所述滤板5落入所述机箱11底部,从所述出料口112排出,杨梅渣经所述卸料口113排出,能够高效地实现对杨梅的榨汁处理。进一步,所述凹槽41的内壁为弧面,在所述第一压辊2或第二压辊3的转动方向上所述弧面的曲率逐渐减小。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压辊2的转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对于设于所述第一压辊2上的凹槽41来说,其在逆时针方向上曲率逐渐缩小,所述第二压辊3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对于所述第二压辊3上的凹槽41的来说,其在顺时针方向上曲率逐渐缩小,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凹槽41的弧面的曲率逐渐减小针对的是每一个凹槽41的弧面,而不是指设于所述第一压辊2或第二压辊3上的多个凹槽41的曲率依次减小。通过这样的设置,如图5所示,在所述第一压辊2和第二压辊3之间的位置,凹槽41的弧面的曲率较大的部分位于靠上的位置,曲率较小的部分位于靠下的部分,曲率较大的部分能够防止杨梅在挤压状态下向上滑出脱离凹槽41的限制,从而使得杨梅能够不断地被凹槽41带动向下运动,进行压榨工作,这有效提升了压榨效率。进一步,所述第一压辊2和第二压辊3上对应凹槽41底部的最近距离应当在0.8-1cm之间,以满足能够充分对杨梅实现压榨。进一步,所述卸料口113连接固定有卸料槽12,方便杨梅渣的排出。进一步,所述滤板5呈波浪形,所述滤板5上形成有波峰531和波谷532,所述波峰531和波谷5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杨梅酒加工用榨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第一压辊、第二压辊、滤板、电机、第一皮带、第二皮带、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所述机体包括机箱和设于所述机箱下部的柱脚,所述机箱上端设有投料口,下部设有出料口,侧部设有卸料口,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转动设于所述机箱中,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并列设置,所述第一压辊的端部设有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伸出所述机箱且安装有所述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二压辊的端部设有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伸出所述机箱且安装有所述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利用所述第一皮带以交叉传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三皮带轮与所述电机利用所述第二皮带以开口传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在所述电机的带动下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的侧部表面具有位置相互对应的凹槽,所述滤板固定于所述机箱中且位于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的下方,所述滤板倾斜设置且其位置相对靠下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卸料口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杨梅酒加工用榨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第一压辊、第二压辊、滤板、电机、第一皮带、第二皮带、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所述机体包括机箱和设于所述机箱下部的柱脚,所述机箱上端设有投料口,下部设有出料口,侧部设有卸料口,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转动设于所述机箱中,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并列设置,所述第一压辊的端部设有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伸出所述机箱且安装有所述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二压辊的端部设有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伸出所述机箱且安装有所述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利用所述第一皮带以交叉传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三皮带轮与所述电机利用所述第二皮带以开口传动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在所述电机的带动下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的侧部表面具有位置相互对应的凹槽,所述滤板固定于所述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宗山冯永久罗文喜
申请(专利权)人:靖州县中山杨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