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吸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5391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真空吸附装置,尤其是可以牢固的附着在粗糙表面上的真空吸附装置。根据该发明专利技术的一个陈列面,所述的真空吸附装置应该具有以下几部分:具有中心开口(12)的杯形外壳(10);安装在外壳(10)下部的吸附垫(20),其上有一根插入外壳(10)上的中间开口(12)的螺丝杆(22);在外壳(10)上面并通过螺纹安装在螺丝杆(22)的上部末端的调节帽(30);安装在外壳(10)的下方外周的软环(40),并且它的一部分重叠在吸附垫(20)的边缘部分上面,该软环(40)由比吸附垫(20)柔软的材料制成。(*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真空吸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以牢固的附着在粗糙表面上的真空吸附装置。
技术介绍
真空吸附装置被广泛地应用于墙壁上面并附加安装像搁物架和衣架这类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它借助于真空力量吸附到墙壁上面,并且便于拆卸,拆卸之后无任何痕迹。但是这类的真空吸附装置存在一个缺点:它不能附着在粗糙表面上。例如:这类真空吸附装置多半不能附着在经过雕刻或者设计装饰的粗糙的瓷砖墙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附着在粗糙表面上的真空吸附装置。图1显示了这种类型的真空吸附装置,它包括以下几部分:具有中心开口2的杯形外壳3;安装在外壳3下部的吸附垫5,其上有一根插入开口2的螺丝杆4;由凝胶型聚氨基甲酸酯树脂制成的高粘度凝胶环6,它被安装在外壳3的下表面的外围,并且它的一部分被重叠在吸附垫5的边缘的上部;在螺丝杆4的上部末端安装了调节帽7。如果吸附垫5被压在附着表面上,凝胶环6将会与附着表面紧密接触并封闭吸附垫5的内部的空间,如此一来吸附垫5被气密地附着在附着表面上。那么凝胶环6的粘性也对真空吸附装置的接合力的增强起到了辅助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凝胶环6是由高粘度的凝胶型聚氨基甲酸酯树脂制成的,如果真空吸附装置被压在粗糙表面上,凝胶环6可能首先发生变形,然而由于凝胶环6的缓冲作用,所施加的压力不能被充分地转移到吸附垫5上面。因此,如图2所示,虽然凝胶环6可以通过变形来紧密接触粗糙表面,但是吸附垫5的边缘与粗糙表面发生接触时却不会发生充分的形变。尽管如此,一旦吸附垫5的内部空间被受到压力的凝胶环6封闭,吸附垫5内部所形成真空的就可保持真空吸附垫被附着在粗糙表面上。-->但是,由于凝胶环6的树脂材料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气性,随着时间流逝,空气可能会通过渗透穿过凝胶环6进入到吸附垫5的内部空间。因此,真空条件可能被破坏,与此同时,真空吸附装置可能最终会与墙壁的粗糙表面分开而脱落。另外,以上所述的真空吸附装置中,由于无法限制凝胶环6的横向形变,凝胶环6不能产生充分的形变进入到粗糙表面1的纵深或者狭窄的凹进部分中去,因此吸附垫5和附着表面1之间的气密性可能不尽如人意。因此,常规的真空吸附装置不能牢固的附着在具有纵深和狭窄凹进部分的粗糙表面上。同时,由于凝胶环6具有高粘度特性,凝胶环6可能不能够完全拆除,或者导致附着表面上残留有真空吸附装置的附着痕迹。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问题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真空吸附装置,它可以长久并且牢固的附着在粗糙表面上,同时拆除该真空吸附装置之后不可能在附着表面上残留附着痕迹。2、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方案之一是提供了一种真空吸附装置,它由下述部分组成:具有中心开口12的杯形外壳10;安装在外壳10下部的吸附垫20,其上有一根插入外壳10上的中心开口12的螺丝杆22;在外壳10上面并通过螺纹安装在螺丝杆22的上部末端的调节帽30;安装在外壳10的下方外周的软环40,并且它的一部分重叠在吸附垫20的边缘部分上面,该软环40由比吸附垫20柔软的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在软环40外侧沿着外壳10的边缘安装一个下行壁18,同时在软环40内侧、外壳10下表面或者吸附垫20的上表面形成下行壁16或者上行壁24,如此一来,当软环40被压在附着表面1上面时,外壳10上面的下行壁18和外壳10上面的下行壁16或者吸附垫20上面的上行壁24可对软环40的横向变形起到限制作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案中,所述的吸附垫20的外围有一个翼26。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案中,所述的软环40的硬度值为绍尔A硬度7度到20度,-->吸附垫20的硬度值为绍尔A硬度50度到80度。3、有益效果根据上面对该项专利技术的描述,如果对软环40施加外力,受到压力的软环40可以发生形变来填充附着表面1的凹进部分a,并且与附着表面1紧密接触。同时,发生形变的软环40还会引起吸附垫20的边缘部分的形变,该形变将依照附着表面1的轮廓发生,并且与其紧紧的接触在一起。因此,该项专利技术中的真空吸附装置可以有效地附着在粗糙表面1上面。并且尽管空气可以缓慢的渗透进入软环40的材料中,但是由于吸附垫20的边缘部分与附着表面紧紧接触在一起,可以维持吸附垫20的气密性,因此还是可以保持该真空吸附装置的附着力。另外,软环40的横向形变将被外壳10上面的下行壁18和下行壁16或者吸附垫20的上行壁24限制,所以软环40可以顺利地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形变以有效地填充附着表面1上面的相应的纵向的或者狭窄的凹进部分,进而软环40和附着表面1之间的气密性将得到保证。同时,当吸附垫20的外围具有可以受到软环40的压力的翼26的时候,翼26可以有效地沿着附着表面1的轮廓发生形变,并且它还加强了附着表面1和吸附垫20之间的气密性。尤其是当软环40的硬度值定为绍尔A硬度7度到20度,吸附垫20的硬度值定为绍尔A硬度的50度到80度,那么软环40可以顺利的发生形变并且可以有效的对吸附垫20的边缘部分施加压力,进而即使是女士或者老年人,也可以轻松的将该真空吸附装置压下并附着在墙壁上面。附图说明通过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详尽的描述,进而使得该项技术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目的或者优点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图1和图2是常规真空吸附装置的剖面图;图3是该项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剖面图;图4是该项专利技术在使用中的实施方案的剖面图;图5是该项专利技术在使用中的实施方案的立体视图;-->图6是该项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案的剖面图。其中:1、附着表面;2、开口;3、外壳;4、螺丝杆;5、吸附垫;6、凝胶环;7、调节帽;10、杯形外壳;12、中心开口;14、凸起;16、下行壁;18、下行壁;20、吸附垫;22、螺丝杆;24、上行壁;26、翼;30、调节帽;32、夹槽;40、软环;46、凹槽。具体实施方式该项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将参照附图进行描述。下述实施例中同样的数字编号表示同样的部件。正如附图中所示,该项专利技术中的真空吸附装置包括以下几部分:具有中心开口12的杯形外壳10;安装在外壳10下部的吸附垫20,其上有一根插入外壳10上的中间开口12的螺丝杆22;在外壳10上面并通过螺纹安装在螺丝杆22的上部末端的调节帽30;安装在外壳10的下方外周的软环40,并且它的一部分重叠在吸附垫20的边缘部分上面。外壳10由硬塑材料制成并且具有向上突起的倒置杯的外形。外壳10在中心部位具有中间开口12并且沿着外壳10的外围具有下行壁18。同时外壳10在下行凸起18的内侧具有下行壁16。在下行凸起18和下行壁16之间插入凸起14.吸附垫20是圆形的并且螺丝杆22是垂直地嵌入在上表面的中心。吸附垫20由弹性橡胶或者弹性树脂制成。翼26沿着吸附垫20的外围安装。翼26的厚度要相对地比吸附垫20主体的厚度薄,并且翼26更适宜的厚度应该是0.3到0.5毫米之间。包括翼26在内的吸附垫20的总直径应当比外壳10的直径要小。吸附垫20的螺丝杆22应该向上地插入外壳10的中间开口12,并且调节帽30通过螺纹安装在螺丝杆22的上部末端处。夹槽32安装在调节帽30的表面以便顺利地夹紧和旋转。软环40的外径要比吸附垫20的直径大并且要小于外壳10的直径,同时内径要比吸附垫20的直径小。凹槽46沿着软环40的上表面进行安装,这样能够与外壳10的相应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真空吸附装置

【技术保护点】
真空吸附装置,包括如下几部分:具有中心开口(12)的杯形外壳(10);安装在外壳(10)下部的吸附垫(20),其上有一根插入外壳(10)上的中心开口(12)的螺丝杆(22);在外壳(10)上面并通过螺纹安装在螺丝杆(22)的上部末端的调节帽(30);安装在外壳(10)的下方外周的软环(40),并且它的一部分重叠在吸附垫(20)的边缘部分上面,该软环(40)由比吸附垫(20)柔软的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在软环(40)外侧沿着外壳(10)的边缘安装一个下行壁(18),同时在软环(40)内侧、外壳(10)下表面或者吸附垫(20)的上表面形成下行壁(16)或者上行壁(24),如此一来,当软环(40)被压在附着表面(1)上面时,外壳(10)上面的下行壁(18)和外壳(10)上面的下行壁(16)或者吸附垫(20)上面的上行壁(24)可对软环(40)的横向变形起到限制作用。

【技术特征摘要】
KR 2007-4-5 20-2007-0005630;KR 2007-11-9 10-2007-01.真空吸附装置,包括如下几部分:具有中心开口(12)的杯形外壳(10);安装在外壳(10)下部的吸附垫(20),其上有一根插入外壳(10)上的中心开口(12)的螺丝杆(22);在外壳(10)上面并通过螺纹安装在螺丝杆(22)的上部末端的调节帽(30);安装在外壳(10)的下方外周的软环(40),并且它的一部分重叠在吸附垫(20)的边缘部分上面,该软环(40)由比吸附垫(20)柔软的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珉羽
申请(专利权)人:艾尔菲克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KR[韩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