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5233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承载端子模组的对接部,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分布于对接部上侧的上排端子组及分布于对接部下侧的下排端子组,所述上排端子组和下排端子组之间设有金属隔离板,且金属隔离板上设有接触臂;所述接触臂朝向所述上排端子组或下排端子组凸伸,并且与上排端子组或下排端子组内的其余端子位于同一平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金属隔离板上一体成型出接触臂,并使接触臂排列在端子组的两侧,充当接地端子的角色,其与金属隔离板为一体结构,可有效杜绝接触不良、难组装的问题,且接地效果更好、更稳定,可改善信号传输品质。

Electrical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电气连接
,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中,如USB连接器、SATA连接器等,电连接器作为信号转接元件,其在整个电连接系统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其直接影响电性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了提高信号的传输品质,现有的电连接器都要求满足较高的接地要求,以此来避免信号之间产生干扰,例如,在有些电连接器内设有双排导电端子,为了避免相互干扰,通常会在导电端子中设置接地端子,将杂信号通过接地端子进行排除,但是对于导电端子比较密集、数量较多的电连接器来说,尤其是对高频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来说,这种方式仍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接地效果。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往往在两排端子组A、B之间设置金属接地片P,通过将接地端子G搭接或扣合至金属接地片P上实现较好的接地效果,但是这种方式要求上下排端子组中的接地端子G要分别与金属接地片P进行搭接,三者接触后才能形成回路,会增加组装程序,而且搭接或扣合的方式容易产生接触不稳不可靠的问题。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接地效果不佳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承载端子模组的对接部,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分布于对接部上侧的上排端子组及分布于对接部下侧的下排端子组,所述上排端子组和下排端子组之间设有金属隔离板,且金属隔离板上设有接触臂;所述接触臂朝向所述上排端子组或下排端子组凸伸,并且与上排端子组或下排端子组内的其余端子位于同一平面。进一步地,所述上排端子组和下排端子组内均设有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所述接触臂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进一步地,所述接触臂为两根,其朝向所述上排端子组凸伸,并位于所述上排端子组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下排端子组中位于最外侧的两根为接地端子,所述接触臂与该两根接地端子在上下方向上呈一一对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上排端子组的端子数量少于下排端子组的端子数量。进一步地,所述接触臂与所述上排端子组中的信号端子、接地端子并排设置,且接触臂的前端与接地端子的前端齐平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接触臂、接地端子的前端均向前延伸超过位于同排的信号端子的前端。进一步地,所述下排端子组中位于最外侧的两根接地端子,其设有朝向金属隔离板折弯延伸的搭接部。进一步地,所述金属隔离板的两侧边缘设有与所述搭接部接触的凸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金属隔离板上一体成型出接触臂,并使接触臂排列在端子组的两侧,充当接地端子的角色,其与金属隔离板为一体结构,可有效杜绝接触不良、难组装的问题,且接地效果更好、更稳定,可改善信号传输品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上下两排端子组与金属接地片的连接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上的端子模组20及包覆于绝缘本体10外围的壳体30,所述绝缘本体10收容在所述壳体30的内部,以使端子模组20能受到壳体30的包围,能可靠稳定的传输电信号,且所述绝缘本体10具有承载端子模组20的对接部11,而所述端子模组20则与绝缘本体10结合,并分布于对接部11的上下两侧,且端子模组20的一端用于与对接端的电连接器电性连接,另一端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10以焊接至电路板上,所述壳体30通过一体冲压而成,并设有焊接至电路板上的安装部31。参图3所示,所述端子模组20包括分布于对接部11上侧的上排端子组21及分布于对接部11下侧的下排端子组22,且所述上排端子组21和下排端子组22之间还设有金属隔离板23,所述金属隔离板23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对接部11内,用于对上排端子组21和下排端子组22的信号进行隔离,其中,所述上排端子组21、下排端子组22中均包括有若干信号端子S及接地端子G,所述接地端子G之间分隔设置,使得接地端子G之间可布置信号端子S,以下排端子组22为例,所述接地端子G分布于所述信号端子S中及信号端子S的两侧,且下排端子组22中位于最外侧的两根为接地端子G,该两个接地端子G具有朝向金属隔离板23折弯延伸的搭接部24,以与金属隔离板23两侧边缘处的凸边25接触,而位于该两根接地端子G内侧的若干信号端子S中也分布有接地端子G,这样接地端子G、信号端子S的间隔设置可以有效的提高信号传输品质。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上排端子组21中最外侧的两根端子为信号端子S,且上排端子组21中信号端子S的数量与下排端子组22的信号端子S数量相同,但上排端子组21的接地端子G数量少于下排端子接地端子G的数量,也就是说,上排端子组21的最外侧缺少两根接地端子G,为了与下排端子组22中的接地端子G对应设置,本技术的所述金属隔离板23上一体成型有一对接触臂26,所述接触臂26向上凸起并位于所述上排端子组21的两侧,相当于是上排端子组21最外侧的两根接地端子G,也就是说,所述两个接触臂26与所述下排端子组22中最外侧的两根接地端子G呈一一对应设置,由于接触臂26呈凸起设置,其与上排端子组21的信号端子S和接地端子G位于同一平面,在与对接端电连接器对接时,所述接触臂26将与对接端电连接器的接地端子G进行插接,而由于接触臂26本身是一体成型于所述金属隔离板23上,而下排端子组22中最外侧的两个接地端子G通过搭接部24与金属隔离板23搭接实现接地,如此一来,上排端子组21的最外侧就无需特别设置接地端子G,也免去了其与金属隔离板23的接触或与下排端子组22最外侧接地端子G的扣合接触,简化了组装工序,也改善了接地效果,使得信号传输更加稳定可靠。另外,所述接触臂26与所述上排端子组21中的信号端子S、接地端子G并排设置,且接触臂26的前端与接地端子G的前端齐平设置,所述接触臂26、接地端子G的前端均向前延伸超过位于同排的信号端子S的前端。本技术通过在金属隔离板23上一体成型出接触臂26,并使接触臂26排列在上排端子组21的两侧,以充当上排端子组21中最外侧接地端子G的角色,其与金属隔离板23为一体结构,可有效杜绝接触不良、难组装的问题,且接地效果更好、更稳定,可改善信号传输品质。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承载端子模组的对接部,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分布于对接部上侧的上排端子组及分布于对接部下侧的下排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端子组和下排端子组之间设有金属隔离板,且金属隔离板上设有接触臂;所述接触臂朝向所述上排端子组或下排端子组凸伸,并且与上排端子组或下排端子组内的其余端子位于同一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承载端子模组的对接部,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分布于对接部上侧的上排端子组及分布于对接部下侧的下排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端子组和下排端子组之间设有金属隔离板,且金属隔离板上设有接触臂;所述接触臂朝向所述上排端子组或下排端子组凸伸,并且与上排端子组或下排端子组内的其余端子位于同一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端子组和下排端子组内均设有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所述接触臂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为两根,其朝向所述上排端子组凸伸,并位于所述上排端子组的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志宏吴祝平赵霞李峻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德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