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4496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5: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包括与悬挑卸料平台设置在同一层楼板的卡固机构,所述卡固机构压在悬挑卸料平台尾部的工字钢上,所述卡固机构与所述工字钢卡合;所述卡固机构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方设置有可调顶托,所述可调顶托与上一层楼板的底部接触。通过卡固机构压住悬挑卸料平台尾部的工字钢,并且卡固机构上方连接支撑架和可调顶托,而可调顶托与上一层楼板的底部接触,即可调顶托和支撑架为所述卡固机构提供压住悬挑卸料平台的力,从而使得悬挑卸料平台被压紧,结构稳固,而且无需对建筑结构造成损伤。

A Supporting Device for Cantilever Unloading Platfo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大规模住宅小区的建筑楼层不断加大。特别是工期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传统的悬挑卸料平台无法满足材料高效率周转的要求。因此如何使建筑材料高效率周转成为一个难题。而且,一般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悬挑卸料平台在使用前,需提前在楼板或梁体内埋设预埋件,或在使用时对墙体打入贯穿螺杆,对构筑物结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对施工部位有固定的位置要求,无法针对现场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调整。而现在也有少数不对墙体打入贯穿螺杆而固定悬挑卸料平台的方案,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这些方案对悬挑卸料平台的固定不够牢固,可能发生施工意外。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可以避免在墙体或楼板内埋设预埋件,避免影响建筑结构,同时又可以使悬挑卸料平台固定稳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包括与悬挑卸料平台设置在同一层楼板的卡固机构,所述卡固机构压在悬挑卸料平台尾部的工字钢上,所述卡固机构与所述工字钢卡合;所述卡固机构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方设置有可调顶托,所述可调顶托与上一层楼板的底部接触。作为所述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悬挑卸料平台尾部的工字钢上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卡固机构包括第二齿条,所述卡固机构与所述工字钢通过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啮合而卡合。作为所述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卡固机构还包括固定基件,所述固定基件下方设置有槽,所述第二齿条设置在该槽内,所述固定基件上方连接所述支撑架。作为所述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固定基件的两侧设置有侧翼,所述侧翼上设置有支撑脚。作为所述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支撑脚通过螺杆与所述侧翼可调节连接。作为所述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侧翼包括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所述第一翼部和所述第二翼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翼部与所述螺杆螺纹配合;所述螺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脚,另一端连接有轮子。作为所述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一翼部上设置有第一插孔,所述第二翼部上设置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位置相对应,通过插销同时穿过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使所述第一翼部和所述第二翼部相对固定。作为所述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工字钢的表面开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一直线槽和第二直线槽,所述第一直线槽内沿直接开设有若干方孔,所述第一直线槽通过所述方孔与所述第二直线槽连通,所述第一直线槽内嵌所述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下方与所述方孔的位置设置有定位孔,所述第一齿条通过定位孔与卡块配合,所述卡块包括插轴端和卡合端,所述插轴端穿过所述方孔与所述定位孔配合,所述卡合端穿不过所述方孔,所述卡合端位于所述第二直线槽内。作为所述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一齿条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工字钢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齿条的下表面高于所述固定基件的下表面。作为所述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第一齿条的上表面低于于所述工字钢的上表面,所述第二齿条的下表面低于所述固定基件的下表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卡固机构压住悬挑卸料平台尾部的工字钢,并且卡固机构上方连接支撑架和可调顶托,而可调顶托与上一层楼板的底部接触,即可调顶托和支撑架为所述卡固机构提供压住悬挑卸料平台的力,从而使得悬挑卸料平台被压紧,结构稳固,而且无需对建筑结构造成损伤。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的使用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卡固机构与所述工字钢的配合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的配合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工字钢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工字钢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6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卡固机构与所述工字钢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悬挑卸料平台;11、工字钢;111、第一齿条;112、第一直线槽;113、第二直线槽;114、方孔;115、卡块;1151、插轴端;1152、卡合端;2、卡固机构;21、固定基件;22、第二齿条;23、侧翼;231、第一翼部;232、第二翼部;233、插销;24、支撑脚;25、螺杆;26、轮子;3、支撑架;4、可调顶托;5、第一楼板;6、第二楼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参考图1-6,示出了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包括与悬挑卸料平台1设置在同一层楼板的卡固机构2,所述卡固机构2压在悬挑卸料平台1尾部的工字钢11上,所述卡固机构2与所述工字钢11卡合;所述卡固机构2上设置有支撑架3,所述支撑架3上方设置有可调顶托4,所述可调顶托4与上一层楼板的底部接触。为了方便描述,将所述悬挑卸料平台1所设置的楼板称左第一楼板5,将第一楼板5的上一层楼板称为第二楼板6。换而言之,将悬挑卸料平台1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悬挑卸料平台设置在同一层楼板的卡固机构,所述卡固机构压在悬挑卸料平台尾部的工字钢上,所述卡固机构与所述工字钢卡合;所述卡固机构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方设置有可调顶托,所述可调顶托与上一层楼板的底部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悬挑卸料平台设置在同一层楼板的卡固机构,所述卡固机构压在悬挑卸料平台尾部的工字钢上,所述卡固机构与所述工字钢卡合;所述卡固机构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方设置有可调顶托,所述可调顶托与上一层楼板的底部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悬挑卸料平台尾部的工字钢上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卡固机构包括第二齿条,所述卡固机构与所述工字钢通过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啮合而卡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固机构还包括固定基件,所述固定基件下方设置有槽,所述第二齿条设置在该槽内,所述固定基件上方连接所述支撑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基件的两侧设置有侧翼,所述侧翼上设置有支撑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通过螺杆与所述侧翼可调节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悬挑卸料平台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包括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所述第一翼部和所述第二翼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翼部与所述螺杆螺纹配合;所述螺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脚,另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涛李万旺文德亮李发松窦傲华范超宋烜卢君盛袁飞曾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蕉岭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