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44899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缓冲装置,包括用于在竖直方向提供缓冲的缓冲机构、以及分别安装在缓冲机构上侧和下侧的上座、底座。缓冲机构包括轴线水平设置的一个主圆筒或多个主圆筒,缓冲装置可以在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发生蹲底时承受试验架的冲击能量,将其动能转化成缓冲机构的主圆筒的变形内能,利用主圆筒的形变吸收冲击能量,对试验架进行缓冲制停,从而保护了试验架及相关试验设备,为高速、大载重的自由落体试验提供了前提条件,进而提高电梯渐进式安全钳的试验能力。圆筒结构的部件简单易得,形变时能吸收较多的冲击能量。

Buffer Device for Free Falling Test of Elevator Safety Clamp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缓冲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梯试验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高层化,电梯工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梯渐进式安全钳得到应用。按照国家标准GB7588-2003《电梯制造和安装安全规范》附录F3和《电梯型式试验规则》(TSGT7007-2016)附件M的要求,电梯渐进式安全钳须通过自由落体试验来完成型式试验认证。试验架自由落体试验过程中,当试验安全钳的制动力不足或者发生试验意外时,试验架无法正常制停下来,撞到底坑地面,造成试验架和试验安全钳的损坏。目前,国内型式试验机构的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设备相对落后,尤其是高速、大载重的自由落体试验发生蹲底时,能量巨大,普通的缓冲器很难对试验架进行有效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缓冲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缓冲装置,包括用于在竖直方向提供缓冲的缓冲机构、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缓冲机构上侧和下侧的上座、底座;所述缓冲机构包括轴线水平设置的一个主圆筒或多个主圆筒。优选地,所述缓冲机构还包括在所述主圆筒内设置的若干副圆筒,各所述副圆筒的轴线水平设置,所述副圆筒的外壁面与相邻的所述主圆筒和所述副圆筒抵靠连接。优选地,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直径不同的若干主圆筒,且各所述主圆筒按外形尺寸由小至大依次套设,各所述主圆筒的下侧壁相互贴合,并固定到所述底座上;部分两相邻的所述主圆筒之间设有所述副圆筒;或,任意两相邻的所述主圆筒之间设有所述副圆筒。优选地,两相邻的所述主圆筒之间分布有若干所述副圆筒。优选地,所述副圆筒与相邻的主圆筒、副圆筒连接固定。优选地,所述主圆筒、副圆筒均由钢板卷圆形成。优选地,所述主圆筒、副圆筒卷圆后的接口连接固定。优选地,所述主圆筒、副圆筒的断面呈圆形或椭圆形。优选地,所述上座包括顶板以及设置在所述顶板下侧的两块侧板,两所述侧板夹设在最外圈所述主圆筒的水平两相对侧,并与最外圈所述主圆筒连接固定。优选地,所述顶板的两相对边上分别设有供叉车的叉臂托起的叉车耳板。实施本技术的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缓冲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缓冲装置可以在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发生蹲底时承受试验架的冲击能量,将其动能转化成缓冲机构的圆筒的变形内能,利用圆筒的形变吸收冲击能量,对试验架进行缓冲制停,从而保护了试验架及相关试验设备,为高速、大载重的自由落体试验提供了前提条件,进而提高电梯渐进式安全钳的试验能力。圆筒结构的部件简单易得,形变时能吸收较多的冲击能量。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缓冲装置应用到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时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缓冲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缓冲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对安全钳1的制动力进行测试时,试验架2与缓冲装置3均安装于电梯安全钳1试验井道内,试验架2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导轨4上,安全钳1安装在试验架2的下侧,可夹持导轨4,测试安全钳1的制动力是否能将下落时的试验架2制停,以及安全钳1的制动性能是否满足标准要求。本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缓冲装置放置在井道的底部,试验架2的下侧设有撞板5,在试验架2坠落蹲底时可以撞击到缓冲装置3。结合图1至图3所示,缓冲装置3包括用于在竖直方向提供缓冲的缓冲机构31、以及分别安装在缓冲机构31上侧和下侧的上座32、底座33,缓冲机构31包括轴线水平设置的主圆筒311,主圆筒3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为多个,多个主圆筒311轴线水平设置,多个主圆筒311可以相互套设,也可上下左右并排设置。当自由落体试验时,试验架2自由坠落,当试验安全钳1的制动力不足或试验意外时,试验架2制停不下来,发生蹲底状况,试验架2将直接向底坑地面坠落。此时该缓冲装置3承受了试验架2的冲击能量,将其动能转化成缓冲机构31的主圆筒311的变形内能,利用主圆筒311的形变吸收冲击能量,对试验架2进行缓冲制停,从而保护了试验架2及相关试验设备。圆筒结构的部件简单易得,形变时能吸收较多的冲击能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机构31还包括在主圆筒311内设置的若干副圆筒312,各副圆筒312的轴线平行设置,副圆筒312的外壁面与相邻的主圆筒311和副圆筒312抵靠连接。缓冲机构31的结构有效地利用主圆筒311之间的空间放置较多的副圆筒312,在受到冲击时,让副圆筒312也参与到变形中,可以增加缓冲机构31的缓冲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性。缓冲机构31包括直径不同的若干主圆筒311,且各主圆筒311按外形尺寸由小至大依次套设,各主圆筒311的下侧壁相互贴合,并固定到底座33上。本实施例中,可将锁板6设置在最内圈主圆筒311的内侧下部,通过螺栓等穿设各主圆筒311与底部的底座33锁合,将各主圆筒311固定,各主圆筒311也可通过焊接固定到底座33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两相邻的主圆筒311之间设有副圆筒312,提供辅助缓冲。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在任意两相邻的主圆筒311之间设有副圆筒312。优选地,两相邻的主圆筒311之间分布有若干副圆筒312,充分利用间隙设置副圆筒312,提升缓冲装置3的缓冲能力。副圆筒312与相邻的主圆筒311、副圆筒312连接固定,通常,副圆筒312与相邻的主圆筒311、副圆筒312采用焊接固定的方式,简单快捷。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冲机构31也可只包括一个主圆筒311,主圆筒311内排布有若干副圆筒312。缓冲机构31则也可以包括多个,各缓冲机构31的主圆筒311上下左右并排排布。优选地,主圆筒311、副圆筒312均由钢板卷圆形成,为了保证稳定性,主圆筒311、副圆筒312卷圆后的接口连接固定,通常,是采用焊接的方式将接口焊接固定。本实施例中,主圆筒311、副圆筒312的断面呈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主圆筒311、副圆筒312的断面也可呈椭圆形。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座32包括顶板321以及设置在顶板321下侧的两块侧板322,两侧板322夹设在最外圈主圆筒311的水平两相对侧,并与最外圈主圆筒311连接固定。两侧板322与最外圈主圆筒311的两侧焊接固定,底座33在底部支撑,可保证缓冲装置3稳定放置。为了便于用叉车运输缓冲装置3,在顶板321的两相对边上分别设有供叉车的叉臂托起的叉车耳板323。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在竖直方向提供缓冲的缓冲机构(31)、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缓冲机构(31)上侧和下侧的上座(32)、底座(33);所述缓冲机构(31)包括轴线水平设置的多个主圆筒(311);还包括在所述主圆筒(311)内设置的若干副圆筒(312),各所述副圆筒(312)的轴线水平设置,所述副圆筒(312)的外壁面与相邻的所述主圆筒(311)和所述副圆筒(312)抵靠连接;所述多个主圆筒(311)的直径不同,且各所述主圆筒(311)按外形尺寸由小至大依次套设,各所述主圆筒(311)的下侧壁相互贴合,并固定到所述底座(33)上;部分两相邻的所述主圆筒(311)之间设有所述副圆筒(312);或,任意两相邻的所述主圆筒(311)之间设有所述副圆筒(3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在竖直方向提供缓冲的缓冲机构(31)、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缓冲机构(31)上侧和下侧的上座(32)、底座(33);所述缓冲机构(31)包括轴线水平设置的多个主圆筒(311);还包括在所述主圆筒(311)内设置的若干副圆筒(312),各所述副圆筒(312)的轴线水平设置,所述副圆筒(312)的外壁面与相邻的所述主圆筒(311)和所述副圆筒(312)抵靠连接;所述多个主圆筒(311)的直径不同,且各所述主圆筒(311)按外形尺寸由小至大依次套设,各所述主圆筒(311)的下侧壁相互贴合,并固定到所述底座(33)上;部分两相邻的所述主圆筒(311)之间设有所述副圆筒(312);或,任意两相邻的所述主圆筒(311)之间设有所述副圆筒(3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相邻的所述主圆筒(311)之间分布有若干所述副圆筒(31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安全钳自由落体试验缓冲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灌辉张怀继邢箭彭万里肖翊天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特种设备安全检验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