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中透水人行道蓄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94271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中透水人行道蓄排水系统,包括透水人行道和设置在透水人行道下方的蓄排水机构,所述透水人行道为透水路面结构,其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人行道透水砖面层、中粗砂、透水混凝土、碎石垫层;所述蓄排水机构包括碎石盲沟、纵向透水管、横向透水管、雨水口;所述碎石盲沟置于碎石垫层下方,其侧壁和底部均被防渗土工膜包裹;所述纵向透水管设置在碎石盲沟内;所述横向透水管的一端与纵向透水管连接,横向透水管的另一端与雨水口相连通,雨水口与市政管网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蓄排水效果好。

Pervious Pedestrian Storage and Drainage System in Sponge 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绵城市中透水人行道蓄排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
,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城市中透水人行道蓄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在防雨防洪的同时有效利用丰富的雨水资源。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是改善城市的排水状况,优化城市建设的力度,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透水铺装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技术措施,被广泛应用于人行道、广场、停车场及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性路面可使雨水下渗,具有补充地下水、减小路表径流、缓解城市雨水管网排水压力、提高路面抗滑性能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但现有的透水人行道存在蓄排水结构复杂,蓄排水效果不好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中透水人行道蓄排水系统,该系统蓄排水结构简单,蓄排水效果好。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绵城市中透水人行道蓄排水系统,包括透水人行道和设置在透水人行道下方的蓄排水机构;所述透水人行道为透水路面结构,由具有透水性能的材料组成,其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人行道透水砖面层、中粗砂、透水混凝土、碎石垫层;所述蓄排水机构包括碎石盲沟、纵向透水管、横向透水管、雨水口;所述碎石盲沟置于碎石垫层下方,其侧壁和底部均被防渗土工膜包裹;所述纵向透水管设置在碎石盲沟内;所述横向透水管的一端与纵向透水管连接,横向透水管的另一端与雨水口相连通,雨水口与市政管网相连通。雨水进入透水路面结构,当透水路面含水量未达到饱和之前,雨水存储在透水路面结构,当透水路面结构含水量达到饱和后,随着雨水的增多,一部分雨水下渗至碎石盲沟中,而后经过碎石盲沟内纵向透水管收集,再经横向透水管排入市政管网。按上述方案,人行道透水砖面层的厚度为4-8cm,中粗砂的厚度为1-4cm,透水混凝土的厚度为15-25cm,碎石垫层的厚度为5-13cm;优选为:人行道透水砖面层的厚度为6cm,中粗砂的厚度为2cm,透水混凝土的厚度为20cm,碎石垫层的厚度为8cm,该结构更能确保人行地道的强度,提高其使用寿命。按上述方案,所述纵向透水管为纵向软式透水管,所述横向透水管为横向透水软管,以方便安设及雨水的排出。按上述方案,所述横向透水管有多根,每隔40m设置一根,以便于雨水的排除,确保人行道的稳定。按上述方案,所述横向透水管倾斜设置,且所述横向透水管的坡度为2%,以便于雨水的排除。按上述方案,所述雨水口设置在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与绿化带的路缘石之间,以方便施工。按上述方案,在碎石盲沟的底部还设有土工布,以更好的防止水渗入路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透水人行道、蓄排水机构使整个系统具有蓄水、排水、渗水的作用;通过在碎石盲沟的侧壁和底部设置防渗土工膜,以防止雨水进入路基,影响整个路面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在碎石盲沟内设置横向透水管,以便于雨水的收集;仅通过透水人行道、碎石盲沟、纵向透水管、横向透水管就能实现雨水的良好排出,其结构非常简单,蓄排水效果好;利用透水人行道吸收雨水,既能防止内涝,又能解决不透水结构人行道容易产生道板翘曲和松动、雨后路面积水和道板的唧泥等问题;利用透水人行道空隙率较高特性,在保证路用强度和耐久性的前提下,使雨水能够顺利进入人行道结构内部,通过具有临时贮水能力的人行道路面结构,直接下渗至路面结构下的碎石盲沟,利用碎石盲沟内纵向透水管与横向透水管收集下渗的雨水,排入市政雨水井,形成这样一个循环系统,节约了水资源,实现了水资源的蓄、渗、排的作用。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透水人行道,1.1、人行道透水砖面层,1.2、中粗砂,1.3、透水混凝土,1.4、碎石垫层,2、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3、纵向透水管,4、防渗土工膜,5、碎石盲沟,6、土工布,7、横向透水管,8、雨水口,9、路基填土,10、路缘石,12、绿化带。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见图1,一种海绵城市中透水人行道蓄排水系统,其包括透水人行道1和设置在透水人行道1下方的蓄排水机构。透水人行道1为透水路面结构,由具有透水性能的材料组成,其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4-8cm厚的人行道透水砖面层1.1、1-4cm厚的中粗砂1.2、15-25cm厚的透水混凝土1.3、5-13cm的碎石垫层1.4。蓄排水机构包括碎石盲沟5、土工布6、纵向透水管3、横向透水管7、雨水口8;碎石盲沟5置于碎石垫层1.4下方,其侧壁和底部均被防渗土工膜4包裹,以防止雨水进入路基填土9;土工布6设在碎石盲沟5的底部;纵向透水管3设置在碎石盲沟5内;横向透水管7有多根,并倾斜设置,且每隔40m设置一根,所有横向透水管7的一端与纵向透水管3连接,横向透水管7的另一端与雨水口8相连通,雨水口8与市政管网相连通。本技术中,纵向透水管3为纵向软式透水管,横向透水管7为横向透水软管;横向透水管7的坡度为2%;雨水口8设置在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2与绿化带12的路缘石10之间,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2为不透水结构。在较佳实施例中,人行道透水砖面层1.1的厚度为6cm,中粗砂1.2的厚度为2cm,透水混凝土1.3的厚度为20cm,碎石垫层1.4的厚度为8cm。在降雨作用下,雨水首先透过人行道透水砖面层1.1,人行道透水砖面层1.1含水量达到饱和后,开始浸入中粗砂层1.2,中粗砂1.2含水量饱和后,雨水浸入透水混凝土1.3,依次类推,雨水有小部分(10%)储蓄在透水人行道1中,有小部分(5%)通过透水人行道1横坡排走,其余部分(85%)下渗至碎石垫层1.4下方的碎石盲沟5内;碎石盲沟5周边通过防渗土工膜4进行包裹,以防止雨水渗入路基填土9,碎石盲沟5内的雨水通过纵向透水管3收集,纵向透水管3每隔40m与横向透水管7连接,横向透水管7末端接入市政雨水口,雨水通过横向透水管7流入雨水口8收集,进入雨水口的雨水通过市政管网进入排水管。本技术中,透水人行道1每一层及碎石盲沟5对雨水均有过滤作用。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绵城市中透水人行道蓄排水系统,包括透水人行道和设置在透水人行道下方的蓄排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人行道为透水路面结构,其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人行道透水砖面层、中粗砂、透水混凝土、碎石垫层;所述蓄排水机构包括碎石盲沟、纵向透水管、横向透水管、雨水口;所述碎石盲沟置于碎石垫层下方,其侧壁和底部均被防渗土工膜包裹;所述纵向透水管设置在碎石盲沟内;所述横向透水管的一端与纵向透水管连接,横向透水管的另一端与雨水口相连通,雨水口与市政管网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中透水人行道蓄排水系统,包括透水人行道和设置在透水人行道下方的蓄排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人行道为透水路面结构,其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人行道透水砖面层、中粗砂、透水混凝土、碎石垫层;所述蓄排水机构包括碎石盲沟、纵向透水管、横向透水管、雨水口;所述碎石盲沟置于碎石垫层下方,其侧壁和底部均被防渗土工膜包裹;所述纵向透水管设置在碎石盲沟内;所述横向透水管的一端与纵向透水管连接,横向透水管的另一端与雨水口相连通,雨水口与市政管网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中透水人行道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人行道透水砖面层的厚度为4-8cm,中粗砂的厚度为1-4cm,透水混凝土的厚度为15-25cm,碎石垫层的厚度为5-13c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城市中透水人行道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人行道透水砖面层的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乾文程小亮王阳于建磊唐震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城市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