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转动的单臂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40227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3:49
一种自动转动的单臂吊,包括立柱以及回转臂,该回转臂的后端与立柱的顶部可转动地连接,该回转臂上设有带有起重绳的电动收放绳装置,所述起重绳的一端与一挂钩连接,所述回转臂的后部固设有向下的竖杆,该竖杆的下部后端面与一齿轮箱固定连接,该齿轮箱内设有齿轮组,该齿轮组与一电机传动连接,所述齿轮箱内还设有两左、右布置的靠轮,该两靠轮与齿轮组传动连接,且齿轮组可带动两靠轮朝同一方向转动,所述齿轮箱的后侧面为开口结构,所述两靠轮的后部伸出齿轮箱外,所述立柱的上部设有圆形的靠台,该靠台的直径大于立柱的直径,所述两靠轮的外周面与靠台的外周面相抵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回转臂的自动转动,无需再通过人工进行推动。

A Single Arm Crane with Automatic Ro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转动的单臂吊
本技术涉及一种单臂吊,具体的说是指一种自动转动的单臂吊。
技术介绍
单臂吊,是利用单个立柱和回转臂来起吊货物的一种起重设备。现有的单臂吊包括,包括立柱以及回转臂,该回转臂的后端与立柱的顶部可转动地连接,该回转臂上设有带有起重绳的电动收放绳装置,起重绳的一端与一挂钩连接,现有单臂吊的回转臂需要转动时,都是靠人工推动悬挂在挂钩上的工件来驱动回转臂转动,无法做到自动旋转,这需要消耗工人较大的体力,而且一旦工件脱落,会给工人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是一种自动转动的单臂吊,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单臂吊的回转臂在转动时需要人工推动,无法实现自动转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转动的单臂吊,包括立柱以及回转臂,该回转臂的后端与立柱的顶部可转动地连接,该回转臂上设有带有起重绳的电动收放绳装置,所述起重绳的一端与一挂钩连接,所述回转臂的后部固设有向下的竖杆,该竖杆的下部后端面与一齿轮箱固定连接,该齿轮箱内设有齿轮组,该齿轮组与一电机传动连接,所述齿轮箱内还设有两左、右布置的靠轮,该两靠轮与齿轮组传动连接,且齿轮组可带动两靠轮朝同一方向转动,所述齿轮箱的后侧面为开口结构,所述两靠轮的后部伸出齿轮箱外,所述立柱的上部设有圆形的靠台,该靠台的直径大于立柱的直径,所述两靠轮的外周面与靠台的外周面相抵触,所述电机与一控制系统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齿轮箱的顶面设有齿轮盒,所述电机设于齿轮盒的顶面,且该电机的输出轴伸入齿轮盒内并与一主齿轮连接,所述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第八齿轮及第九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位于齿轮盒内且与主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第八齿轮及第九齿轮均位于齿轮箱内,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同轴,所述第三齿轮位于第二齿轮的一侧且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四齿轮位于第三齿轮的下方且与第三齿轮同轴,所述第五齿轮位于第四齿轮的一侧且与第四齿轮啮合,所述第六齿轮位于第五齿轮的下方且与第五齿轮同轴,所述第七齿轮位于第四齿轮的下方且与第六齿轮啮合,所述第八齿轮和第九齿轮均与第七齿轮啮合,所述两靠轮分别位于第八齿轮、第九齿轮的上方,且分别与第八齿轮、第九齿轮同轴。进一步的,所述竖杆的前端与回转臂的底面之间设有倾斜的第一加强板,所述竖杆的后端上部与回转臂的底面之间设有倾斜的第二加强板。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结构新颖、设计巧妙,当回转臂需要转动时,控制系统控制电机正转或反转,然后电机带动齿轮组转动,齿轮组再带动两靠轮同时正转或反转,由于两靠轮与立柱上的靠台相抵触,在靠台不动的情况下,两靠轮转动从而带动回转臂转动,这样便实现了回转臂的自动转动,无需再通过人工进行推动,也降低了工人的安全隐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电机与齿轮组传动连接的结构图。图3为图2中去掉齿轮盒的结构图。图4为图2中去掉齿轮箱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一种自动转动的单臂吊,包括立柱1以及回转臂2,该回转臂2的后端与立柱1的顶部可转动地连接,该回转臂2上设有带有起重绳的电动收放绳装置3,所述起重绳的一端与一挂钩4连接。所述回转臂2的后部固设有向下的竖杆5,该竖杆5的下部后端面与一齿轮箱6固定连接,该齿轮箱6内设有齿轮组,该齿轮组与一电机7传动连接。所述齿轮箱6内还设有两左、右布置的靠轮8,该两靠轮8与齿轮组传动连接,且齿轮组可带动两靠轮8朝同一方向转动,所述齿轮箱6的后侧面为开口结构,所述两靠轮8的后部伸出齿轮箱6外。所述立柱1的上部设有圆形的靠台9,该靠台9的直径大于立柱1的直径,所述两靠轮8的外周面与靠台9的外周面相抵触,所述电机7与一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电连接。所述回转臂2、立柱1、电动收放绳装置3的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回转臂2与立柱1及电动收放绳装置3的连接也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具体的结构及原理。参照图1至图4。所述齿轮箱6的顶面设有齿轮盒10,所述电机7设于齿轮盒10的顶面,且该电机7的输出轴伸入齿轮盒10内并与一主齿轮11连接,所述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12、第二齿轮13、第三齿轮14、第四齿轮15、第五齿轮16、第六齿轮17、第七齿轮18、第八齿轮19及第九齿轮20。所述第一齿轮12位于齿轮盒10内且与主齿轮11啮合,所述第二齿轮13、第三齿轮14、第四齿轮15、第五齿轮16、第六齿轮17、第七齿轮18、第八齿轮19及第九齿轮20均位于齿轮箱6内。所述第二齿轮13与第一齿轮12同轴,所述第三齿轮14位于第二齿轮13的一侧且与第二齿轮13啮合,所述第四齿轮15位于第三齿轮14的下方且与第三齿轮14同轴,所述第五齿轮16位于第四齿轮15的一侧且与第四齿轮15啮合,所述第六齿轮17位于第五齿轮16的下方且与第五齿轮16同轴,所述第七齿轮18位于第四齿轮15的下方且与第六齿轮17啮合,所述第八齿轮19和第九齿轮20均与第七齿轮18啮合,所述两靠轮8分别位于第八齿轮19、第九齿轮20的上方,且分别与第八齿轮19、第九齿轮20同轴。参照图2至图4。所述电机7带动主齿轮11转动,主齿轮11带动第一齿轮12转动,第二齿轮13带动第三齿轮14转动,第四齿轮15带动第五齿轮16转动,第六齿轮17带动第七齿轮18转动,第七齿轮18再带动第八齿轮19及第九齿轮20转动,从而带动两靠轮8转动。参照图1。所述竖杆5的前端与回转臂2的底面之间设有倾斜的第一加强板21,所述竖杆5的后端上部与回转臂3的底面之间设有倾斜的第二加强板22,所述第一加强板21和第二加强板22用于提高竖杆5的强度。参照图1至图4。本技术的设计原理如下:当回转臂2需要转动时,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控制电机7正转或反转,然后电机7带动齿轮组转动,齿轮组再带动两靠轮8同时正转或反转,由于两靠轮8与立柱1上的靠台9相抵触,在靠台9不动的情况下,两靠轮8转动从而带动回转臂2转动,这样便实现了回转臂2的自动转动,无需再通过人工进行推动,也降低了工人的安全隐患。上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转动的单臂吊,包括立柱以及回转臂,该回转臂的后端与立柱的顶部可转动地连接,该回转臂上设有带有起重绳的电动收放绳装置,所述起重绳的一端与一挂钩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臂的后部固设有向下的竖杆,该竖杆的下部后端面与一齿轮箱固定连接,该齿轮箱内设有齿轮组,该齿轮组与一电机传动连接,所述齿轮箱内还设有两左、右布置的靠轮,该两靠轮与齿轮组传动连接,且齿轮组可带动两靠轮朝同一方向转动,所述齿轮箱的后侧面为开口结构,所述两靠轮的后部伸出齿轮箱外,所述立柱的上部设有圆形的靠台,该靠台的直径大于立柱的直径,所述两靠轮的外周面与靠台的外周面相抵触,所述电机与一控制系统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转动的单臂吊,包括立柱以及回转臂,该回转臂的后端与立柱的顶部可转动地连接,该回转臂上设有带有起重绳的电动收放绳装置,所述起重绳的一端与一挂钩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臂的后部固设有向下的竖杆,该竖杆的下部后端面与一齿轮箱固定连接,该齿轮箱内设有齿轮组,该齿轮组与一电机传动连接,所述齿轮箱内还设有两左、右布置的靠轮,该两靠轮与齿轮组传动连接,且齿轮组可带动两靠轮朝同一方向转动,所述齿轮箱的后侧面为开口结构,所述两靠轮的后部伸出齿轮箱外,所述立柱的上部设有圆形的靠台,该靠台的直径大于立柱的直径,所述两靠轮的外周面与靠台的外周面相抵触,所述电机与一控制系统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转动的单臂吊,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箱的顶面设有齿轮盒,所述电机设于齿轮盒的顶面,且该电机的输出轴伸入齿轮盒内并与一主齿轮连接,所述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远东陈新刚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南安市巨轮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