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管生产加工用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3605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软管加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软管生产加工用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冷却机构、第二冷却机构、传输机构、壳体和循环机构,第一冷却机构包括雾化室和喷嘴,第二冷却机构包括冷风箱、冷风器和垫板,冷风箱下表面设有传输口,循环机构包括漏斗、液体收集箱、传输管一、水泵和传输管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软管冷却装置冷却效果不好和能源浪费的问题,通过设置第一冷却机构和第二冷却机构,第一冷却机构对软管打湿和第一次冷却,第二冷却机构产生的冷空气对软管第二次冷却,第二次冷却加速软管上的水蒸发,可以很快实现冷却,冷风器吹出的冷风可以很快风干第一次冷却后软管上少量的积水,风干时间较短,节约能源。

A Cooling Device for Hos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管生产加工用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软管加工
,具体为一种软管生产加工用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软管生产线主要包括内胶挤出装置、加强层编织装置、外胶挤出装置、软管冷却装置以及切割装置,还包括设置若干驱动软管移动的驱动装置。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关于软管冷却的装置,包括国内外专利网上已经有一些关于软管冷却装置的方案,如申请号为CN201510259100.0提出的一种软管生产线上的冷却装置,通过设置两个传送辊和传送带组成带传送系统,相较于多个滚筒的设计,能够有效减缓软管外表面的损伤。通过水泵和冷却水管能够对传送带上的软管进行冷却,通过通孔能够将水排出壳体,之后通过风机对软管表面进行风干,但是这种使用水管直接对软管冲水的设计,会使软管表面积水较多,使用风机风干时间较长,浪费能源,而且直接用水管冲水的冷却效果也不是很好,底部排水的通孔设计,不能保证将腔内的水完全排出,腔内还会存在积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软管生产加工用冷却装置,达到对软管的冷却效果较好且节约能源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软管生产加工用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冷却机构、第二冷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管生产加工用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冷却机构(1)、第二冷却机构(2)、传输机构(3)、壳体(4)和循环机构(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1)包括雾化室(101)和喷嘴(103),喷嘴(103)固定安装在雾化室(101)的下表面,喷嘴(103)贯穿壳体(4)的上表面,雾化室(101)的下表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壳体(4)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冷却机构(2)包括冷风箱(201)、冷风器(202)和垫板(203),所述冷风箱(201)下表面设有传输口(204),垫板(203)焊接在冷风箱(201)内壁的底部,冷风器(202)使用螺钉固定在冷风箱(201)的内壁;所述传输机构(3)包括传动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管生产加工用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冷却机构(1)、第二冷却机构(2)、传输机构(3)、壳体(4)和循环机构(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机构(1)包括雾化室(101)和喷嘴(103),喷嘴(103)固定安装在雾化室(101)的下表面,喷嘴(103)贯穿壳体(4)的上表面,雾化室(101)的下表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壳体(4)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冷却机构(2)包括冷风箱(201)、冷风器(202)和垫板(203),所述冷风箱(201)下表面设有传输口(204),垫板(203)焊接在冷风箱(201)内壁的底部,冷风器(202)使用螺钉固定在冷风箱(201)的内壁;所述传输机构(3)包括传动毂(301)、传送带(303)、轴承座(304)、旋转轴承(305)和驱动电机(306),所述传动毂(30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壳体(4)的左右两侧,每个传动毂(301)的两端贯穿壳体(4)的两个长侧壁与旋转轴承(305)转动连接,旋转轴承(305)与轴承座(304)固定连接,轴承座(30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壳体(4)外壁,其中一个传动毂(301)的一端与驱动电机(306)转动连接;所述循环机构(5)包括漏斗(501)、液体收集箱(502)、传输管一(503)、水泵(504)和传输管二(505),所述漏斗(501)与壳体(4)的两个短侧壁的下端焊接,液体收集箱(502)焊接在漏斗(501)的下表面,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俊维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雄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