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25072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9:09
一种机壳,包括第一壳体、胶层及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内侧缘。胶层配置于第一内侧缘。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内侧缘。第一壳体组装于第二壳体,且第一内侧缘对位于第二内侧缘。胶层抵接第二内侧缘,以结合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胶层与第二内侧缘的局部具有间隙以界定出溢胶缓冲区。

Ca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壳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壳,且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的机壳。
技术介绍
常见的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大多通过机壳保护内部电子元件,机壳可概分为两对接的壳体,然而前述两壳体于组装完成后彼此之间仍具有缝隙。为防止水气、灰尘或外界异物经由前述缝隙进入电子装置内部,常见的作法是在前述两壳体相接处设置隔绝层。然而,隔绝层在长时间受挤压受热受潮下会融化或软化,而从前述缝隙溢出,或是因为隔绝层本身材料特性,会有渗油的情形。如此一来,将对电子装置的外观造成影响,甚而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壳,可改善溢胶及渗油现象。本技术的机壳,包括第一壳体、胶层及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内侧缘。胶层配置于第一内侧缘。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内侧缘。第一壳体组装于第二壳体,且第一内侧缘对位于第二内侧缘。胶层抵接第二内侧缘,以结合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胶层与第二内侧缘的局部具有间隙以界定出溢胶缓冲区。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壳体在第一内侧缘设有第一沟槽,胶层配置于第一沟槽内,且胶层具有凸出于第一沟槽外的结合部。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壳体在第二内侧缘设有第二沟槽与邻接第二沟槽的凸肋,凸肋嵌入结合部,且部分结合部填入第二沟槽内。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凸出于第一沟槽外的结合部的高度等于凸肋的高度。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沟槽具有底面与侧面,侧面与凸肋并列设置,且分别连接底面。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结合部具有位于凸肋与侧面之间的一表面,且侧面及底面分别与表面具有间隙以界定出溢胶缓冲区。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溢胶缓冲区垂直于底面的截面积大于凸肋垂直于底面的截面积的二分之一。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凸肋与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沟槽的宽度。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凸肋垂直于底面的截面形状包括子弹形。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凸肋对位于第一沟槽的宽度的二分之一处。基于上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机壳内部具有溢胶缓冲的设计,用以容纳融化或软化后的部分胶层或是渗出的油,使得融化或软化后的部分胶层及渗出的油不会自两壳体之间的缝隙溢出。因此,本技术的机壳可改善溢胶及渗油现象,以维持机壳外观的完整性。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机壳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机壳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机壳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技术效果,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以下实施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而非对本技术加以限制。此外,在下列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将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机壳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机壳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机壳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机壳100可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电子装置所采用,借以保护内部电子元件。机壳100包括第一壳体110、胶层120及第二壳体130,其中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的材料可分别为金属、塑料或碳纤维,或上述材料的组合,本技术对于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的材料不作限制。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彼此对接,也就是说,第一壳体110的内表面与第二壳体130的内表面相互面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具有第一内侧缘111,即第一壳体110的内表面的四周边缘。另一方面,第二壳体130具有第二内侧缘131,即第二壳体130的内表面的四周边缘。在组装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的过程中,需先使第一内侧缘111对位于第二内侧缘131,并于组装完成后,第一内侧缘111抵接第二内侧缘131,但两者之间仍存在缝隙。为提高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的结合强度,可通过配置于第一内侧缘111的胶层120抵接第二内侧缘131,并且胶层120与第二内侧缘131的局部具有间隙以界定出溢胶缓冲区P。另一方面,胶层120配置用以阻断水气、灰尘或外界异物进入到壳体100内部的路径,故能防止水气、灰尘或外界异物经由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的缝隙进入到壳体100内部。进一步而言,第一壳体110在第一内侧缘111设有第一沟槽112,其中第一沟槽112可为环绕第一壳体110的内表面的四周边缘的环形沟槽,且胶层120配置于第一沟槽112内。在涂布胶材的过程中,例如是沿着第一沟槽112将胶材填入,并使胶材略微凸出于第一沟槽112外。固化成型后的胶材形成胶层120,其中胶层120具有凸出于第一沟槽112外的结合部121,且凸出于第一沟槽112外的结合部121的高度为H1。举例来说,用以形成胶层120的胶材可为环氧树脂或其他具有防水性的胶材。第二壳体130在第二内侧缘131设有第二沟槽132与邻接第二沟槽132的凸肋133,其中第二沟槽132可为环绕第二壳体130的内表面的四周边缘的环形沟槽,且凸肋133可为环绕第二壳体130的内表面的四周边缘的环形凸肋。第一沟槽112对位于第二沟槽132与凸肋133,且凸肋133朝向第一沟槽112延伸。因此,在组装完成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后,胶层120会与第二沟槽132及凸肋133相接触,进一步而言,胶层120中凸出于第一沟槽112外的结合部121会与第二沟槽132及凸肋133相接触,其中结合部121的至少一部分会填入第二沟槽132,且凸肋133会嵌入结合部121,通过第二沟槽132与凸肋133的设计可提高第二壳体130与胶层120的结合面积与结合强度,此外,凸肋133也可用以防止水气、灰尘或外界异物经由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的缝隙进入到壳体100内部。在本实施例中,凸肋133的高度为H2,且凸肋133的高度H1可以是等于结合部121的高度H2,以确保在结合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的过程中,凸肋133可嵌入结合部121。在其他实施例中,凸肋的高度可低于或高于结合部的高度请继续参考图1至图3,在组装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前,胶层120例如是未与第一沟槽112的两对向壁面相接触,在组装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的过程中,胶层120会受凸肋133推挤而产生变形并接触第一沟槽112的两对向壁面。另一方面,第二沟槽132具有底面S1与侧面S2,其中侧面S2与凸肋133分别垂直于底面S1,且并列设置的侧面S2与凸肋133实质上高度相等。进一步而言,在组装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的过程中,胶层120的结合部121会受到凸肋133推挤而使其至少一部分填入第二沟槽132内,并局部接触至侧面S2及底面S1。在组装完成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30后,填入第二沟槽132内的结合部121具有位于凸肋133与侧面S2之间的表面S3,凸肋133与侧面S2分别与表面S3具有间隙,以由侧面S2、底面S1表面S3共同界定出溢胶缓冲区P。在本实施例中,溢胶缓冲区P垂直于底面S1的截面积A1例如大于凸肋133垂直于底面S1的截面积A2的二分之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内侧缘;胶层,配置于所述第一内侧缘;以及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内侧缘,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组装于所述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一内侧缘对位于所述第二内侧缘,所述胶层抵接所述第二内侧缘,以结合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胶层与所述第二内侧缘的局部具有间隙以界定出溢胶缓冲区。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08 TW 1062183061.一种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内侧缘;胶层,配置于所述第一内侧缘;以及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内侧缘,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组装于所述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一内侧缘对位于所述第二内侧缘,所述胶层抵接所述第二内侧缘,以结合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胶层与所述第二内侧缘的局部具有间隙以界定出溢胶缓冲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第一内侧缘设有第一沟槽,所述胶层配置于所述第一沟槽内,且所述胶层具有凸出于所述第一沟槽外的结合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第二内侧缘设有第二沟槽与邻接所述第二沟槽的凸肋,所述凸肋嵌入所述结合部,且部分所述结合部填入所述第二沟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美雪黄河清蔡文正
申请(专利权)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