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纺丝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8215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1:12
一种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纺丝组件,属于复合纺丝设备领域。包括筒体;自下而上设在筒体腔内的喷丝板、熔体分配盘、熔体导流盘、熔体过滤机构和熔体导入盘;锁紧螺母环,与筒体腔的腔壁上部配合,特点:喷丝板支承在筒体腔的下部,喷丝板朝向下的一侧设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出孔、朝向上的一侧设喷丝板第一、第二、第三熔体导出孔,由喷丝板第一、第二、第三熔体导出孔将由熔体分配盘分配的第一、第二熔体及第三熔体同时汇合至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孔并由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孔挤出复合。缩小成纤后的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的卷曲半径并增进弹性及柔软性;体现极致的弹性及柔软性,满足与其它纤维混纺、用作填充物及自染成纱等的要求;结构简练,方便制作。

Three-Component Parallel Composite Fiber Spinning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纺丝组件
本专利技术属于复合纺丝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纺丝组件。
技术介绍
公知的双组分复合纤维如并列型涤、锦双组分复合纤维在我国已有较长的生产历史并且不论是设备还是工艺均十分成熟。关于双组分复合纤维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如CN101109110A(一种偏芯双组分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采用PPS与PBT、PBT与PA6或者采用PBT与PA66;CN101798714B(双组分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采用PBT与PA;CN104195673B(双组分聚酯复合纤维直接纺丝方法及系统),采用双组分PBT。由于上述双组份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三维卷曲性能,因而在针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双组分复合纤维的卷曲半径相对较大,从而在一定长度范围的纤维卷曲数量受到限制。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由于采用成纤后具有不同伸长率的纤维原料,因而初生纤维经过拉伸便会产生三维卷曲,并且卷曲半径显著小于双组分复合纤维,又由于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在一定长度范围内的纤维卷曲数量显著高于双组分复合纤维,因而使双组分复合纤维无法与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的拔萃的弹性及柔软性相媲美。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同样可见诸与前述三组分复合纤维相关的技术信息,如CN1164810C(聚酰胺细纤维及其制备方法)、CN1185377C(聚苯胺/聚酰胺导电纤维及其制备方法)、CN101892536B(一种三组份纤维混纺及其制造工艺)、CN101768796B(一种多组份复合偏心纤维及其制备方法)、CN101798713B(一种多组份复合偏心纤维及其制备方法)、CN103233292B(一种间位芳纶纤维的制备方法)和CN105908268B(一种高抗起球和高耐磨的三组分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等等。如业界所知,纺丝组件是成套纺丝设备的重要部件,并且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如CN103668499A(双组份缠绕喷丝头)、CN206467344U(一种双组份复合喷丝板组件)、CN204509525U(聚乳酸双组份复合纤维单喷丝孔纺丝组件的喷丝结构)和CN103668498A(双组份交错喷丝头),等等。前述CN103668499A是使两种不同材料的纤维在固化前凭借一定的黏度粘缠在一起;前述CN206467344U是使双组份材料彼此粘合;前述CN20450925U适用的是两种相同材料(聚乳酸)的纺丝;前述CN103668498A能使两种材料的初生丝在喷出后相互交织但不相交而形成一束丝束。并非限于上面例举的专利均不能满足使两种不同原料的纤维均匀间隔分布的要求并且既未直接也未间接给出相应的技术启示。由本申请人提出的公布号为CN108707987A、名称为“双组份纤维用的纺丝组件”解决了将两种不同原料的纤维均匀间隔分布的问题并且如实地兑现了在说明书第0021段记载的技术效果。通过对前述CN108707987A的阅读,客观而言,对于设计三组分纺丝组件具有一定的启示性,但是由于CN108707987A是针对特定用途如烟用丝束而言的,因而其追求的是两种纤维如聚乳酸纤维与聚丙烯纤维两者之间的分布均匀性,于是在复合纺丝组件的结构体系的喷丝板上以一隔一的状态开设第一喷丝孔(专利称“喷丝孔Ⅰ”)和第二喷丝孔(专利称“喷丝孔Ⅱ”),第一喷丝孔与位于喷丝板上方的熔体分配盘上的分配盘第一熔体导流孔相通,第二喷丝孔同样与位于喷丝板上方的前述熔体分配盘上的分配盘第二熔体导流孔相通,第一、第二喷丝孔始终处于一隔一的分布状态,得到的丝束为两种原料的均匀混合丝,就各单一的一根聚乳酸纤维也聚丙烯纤维而言,两者并不发生彼此结合的关系(见CN108707987A的说明书第0040段)。然而,由于前述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所要追求的是使每一根纤维包括有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由三种不同原料组成的复合纤维,例如由PLA、PTT以及PBT三者相互粘合成一体,或者称相互粘在一起,由于这种三组分纤维既可用于与别的纤维混纺,也能作为填充物,还能独自成纱,因而较受人们的青睐。基于上述对CN108707987A的评价可知,若要满足制备前述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的要求,那么必需对喷丝板的结构作实质性的改进。尽管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同样可见诸与加工三组分复合纤维的喷丝板相关的技术信息,如CN202610410U推荐有“三组分异形截面复合纤维所用的喷丝板”以及CN205803643U提供有“用于制备三组分异型截面复合中空粘纤维”,等等,但是对于旨在设计申请人在上面提及的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纺丝组件的结构体系的喷丝板不具有启示意义。因为如果喷丝板结构有失合理,那么难以获得如上面所述的卷曲半径小、弹性以及柔软性优异的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使三种不同纺丝原料的熔体通过各自的路径抵达喷丝板后在喷丝板的喷丝孔外实现孔外复合而得以显著缩小复合纤维的卷曲半径并且显著增进弹性及柔软性、有利于保障结构的简练性而得以方便制作并且体现经济廉价效果的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纺丝组件。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纺丝组件,包括一筒体;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筒体的筒体腔内的一喷丝板、一熔体分配盘、一熔体导流盘、一熔体过滤机构和一熔体导入盘;一锁紧螺母环,该锁紧螺母环在所述筒体腔内与筒体腔的腔壁上部螺纹配合,并且由该锁紧螺母环对所述熔体导入盘的下部限定,而熔体导入盘的上部伸展到锁紧螺母环的上方并且探出所述筒体的上平面,特征在于所述的喷丝板支承在所述筒体腔的下部,在该喷丝板朝向下的一侧以间隔状态开设有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出孔,而在喷丝板朝向上的一侧开设有数量与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出孔的数量相等的喷丝板第一熔体导出孔、喷丝板第二熔体导出孔和喷丝板第三熔体导出孔,该喷丝板第一、第二熔体导出孔以及喷丝板第三熔体导出孔自喷丝板朝向上的一侧延伸至所述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出孔,其中,每一个所述的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出孔分配有一个喷丝板第一、第二熔体导出孔以及一个喷丝板第三熔体导出孔,由喷丝板第一、第二、第三熔体导出孔分别将由所述熔体分配盘分配的第一、第二熔体以及第三熔体同时汇合至所述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孔并由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孔挤出复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熔体导入盘朝向下的一侧与所述熔体过滤机构的上部嵌配,在该熔体导入盘上开设有自熔体导入盘的上表面贯通至下表面的一导入盘第一熔体导入孔、一导入盘第二熔体导孔和一导入盘第三熔体导孔,其中,导入盘第一熔体导入孔位于熔体导入盘的中央位置,而导入盘第二熔体导入孔以及导入盘第三熔体导入孔分别以对称状态对应于导入盘第一熔体导孔的两侧并且呈倾斜开设;所述过滤机构包括筒座盘、外过滤筒和内过滤筒,外过滤筒和内过滤筒的下端与筒座盘构成一体结构并且探出筒座盘朝向下的一侧表面而支承在所述熔体导流盘朝向上的一侧,其中,内过滤筒位于外过滤筒内,内过滤筒的内过滤筒腔构成为第一熔体过滤腔,在该第一熔体过滤腔的顶部设有第一熔体过滤腔顶封板,在该第一熔体过滤腔顶封板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与所述导入盘第一熔体导孔相对应并且相通的第一熔体过滤腔顶封板通孔,外过滤筒的内壁与内过滤筒的外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二熔体过滤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纺丝组件,包括一筒体;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筒体(1)的筒体腔(11)内的一喷丝板(2)、一熔体分配盘(3)、一熔体导流盘(4)、一熔体过滤机构(5)和一熔体导入盘(6);一锁紧螺母环(7),该锁紧螺母环(7)在所述筒体腔(11)内与筒体腔(11)的腔壁上部螺纹配合,并且由该锁紧螺母环(7)对所述熔体导入盘(6)的下部限定,而熔体导入盘(6)的上部伸展到锁紧螺母环(7)的上方并且探出所述筒体(1)的上平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丝板(2)支承在所述筒体腔(11)的下部,在该喷丝板(2)朝向下的一侧以间隔状态开设有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出孔(24),而在喷丝板(2)朝向上的一侧开设有数量与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出孔(24)的数量相等的喷丝板第一熔体导出孔(21)、喷丝板第二熔体导出孔(22)和喷丝板第三熔体导出孔(23),该喷丝板第一、第二熔体导出孔(21、22)以及喷丝板第三熔体导出孔(23)自喷丝板(2)朝向上的一侧延伸至所述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出孔(24),其中,每一个所述的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出孔(24)分配有一个喷丝板第一、第二熔体导出孔(21、22)以及一个喷丝板第三熔体导出孔(23),由喷丝板第一、第二、第三熔体导出孔(21、22、23)分别将由所述熔体分配盘(3)分配的第一、第二熔体以及第三熔体同时汇合至所述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孔(24)并由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孔(24)挤出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纺丝组件,包括一筒体;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筒体(1)的筒体腔(11)内的一喷丝板(2)、一熔体分配盘(3)、一熔体导流盘(4)、一熔体过滤机构(5)和一熔体导入盘(6);一锁紧螺母环(7),该锁紧螺母环(7)在所述筒体腔(11)内与筒体腔(11)的腔壁上部螺纹配合,并且由该锁紧螺母环(7)对所述熔体导入盘(6)的下部限定,而熔体导入盘(6)的上部伸展到锁紧螺母环(7)的上方并且探出所述筒体(1)的上平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丝板(2)支承在所述筒体腔(11)的下部,在该喷丝板(2)朝向下的一侧以间隔状态开设有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出孔(24),而在喷丝板(2)朝向上的一侧开设有数量与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出孔(24)的数量相等的喷丝板第一熔体导出孔(21)、喷丝板第二熔体导出孔(22)和喷丝板第三熔体导出孔(23),该喷丝板第一、第二熔体导出孔(21、22)以及喷丝板第三熔体导出孔(23)自喷丝板(2)朝向上的一侧延伸至所述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出孔(24),其中,每一个所述的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出孔(24)分配有一个喷丝板第一、第二熔体导出孔(21、22)以及一个喷丝板第三熔体导出孔(23),由喷丝板第一、第二、第三熔体导出孔(21、22、23)分别将由所述熔体分配盘(3)分配的第一、第二熔体以及第三熔体同时汇合至所述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孔(24)并由喷丝板复合熔体挤孔(24)挤出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组分并列型复合纤维纺丝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熔体导入盘(6)朝向下的一侧与所述熔体过滤机构(5)的上部嵌配,在该熔体导入盘(6)上开设有自熔体导入盘(6)的上表面贯通至下表面的一导入盘第一熔体导入孔(61)、一导入盘第二熔体导孔(62)和一导入盘第三熔体导孔(63),其中,导入盘第一熔体导入孔(61)位于熔体导入盘(6)的中央位置,而导入盘第二熔体导入孔(62)以及导入盘第三熔体导入孔(63)分别以对称状态对应于导入盘第一熔体导孔(61)的两侧并且呈倾斜开设;所述过滤机构(5)包括筒座盘(51)、外过滤筒(52)和内过滤筒(53),外过滤筒(52)和内过滤筒(53)的下端与筒座盘(51)构成一体结构并且探出筒座盘(51)朝向下的一侧表面而支承在所述熔体导流盘(4)朝向上的一侧,其中,内过滤筒(53)位于外过滤筒(52)内,内过滤筒(53)的内过滤筒腔构成为第一熔体过滤腔(531),在该第一熔体过滤腔(531)的顶部设有第一熔体过滤腔顶封板(5311),在该第一熔体过滤腔顶封板(5311)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与所述导入盘第一熔体导孔(61)相对应并且相通的第一熔体过滤腔顶封板通孔(53111),外过滤筒(52)的内壁与内过滤筒(53)的外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二熔体过滤腔(521),而外过滤筒(52)的外壁与所述筒体(1)的内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第三熔体过滤腔(522),该第三熔体过滤腔(522)与所述的导入盘第三熔体导孔(63)相通,在所述第二熔体过滤腔(521)的上部设置有一第二熔体过滤腔顶封板(5211),在该第二熔体过滤腔顶封板(5211)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导入盘第二熔体引入孔(62)的位置开设有一与导入盘第二熔体导入孔(62)相通的第二熔体过滤腔顶封板通孔(52111),在筒座盘(51)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一熔体过滤腔(531)的区域间隔开设有筒座盘第一熔体引出孔(511),该筒座盘第一熔体引出孔(511)与由所述内过滤筒(53)的下端的并且位于筒座盘(51)朝向下的一侧的第一熔体出料腔(532)相通,在筒座盘(51)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二熔体过滤腔(521)的区域间隔开设有筒座盘第二熔体引出孔(512),该筒座盘第二熔体引出孔(512)与构成于所述内、外过滤筒(53、52)的下端之间并且同样位于筒座盘(51)朝向下的一侧的第二熔体出料腔(514)相通,在筒座盘(51)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三熔体过滤腔(522)的区域间隔开设有筒座盘第三熔体引出孔(513),该筒座盘第三熔体引出孔(513)与构成于外过滤筒(52)的下端与所述筒体腔(11)的腔壁之间的第三熔体腔(523)相通,所述熔体导流盘(4)叠置在熔体分配盘(3)上,在该熔体导流盘(4)上开设有自熔体导流盘(4)的上表面贯通至下表面的一导流盘第一熔体导流孔(41)、一对导流盘第二熔体导流孔(42)和一对导流盘第三熔体导流孔(43),导流盘第一熔体导流孔(41)位于熔体导流盘(4)的中心位置并且与所述第一熔体出料腔(532)相对应以及相通,一对导流盘第二熔体导流孔(42)以及一对导流盘第三熔体导流孔(43)开设在熔体导流盘(4)的边缘部位并且分别与所述的第二、第三熔体出料腔(514、523)相对应以及相通,所述熔体分配盘(3)叠置在所述喷丝板(2)上,在该熔体分配盘(3)上开设有一熔体分配盘第一导流槽(31)、一对熔体分配盘第二导流槽(32)和一对熔体分配盘第三导流槽(33),熔体分配盘第一导流槽(31)开设在熔体分配盘(3)朝向上的一侧并且与所述导流盘第一熔体导流孔(41)相对应,在该熔体分配盘第一导流槽(31)的底部间隔开设有一组第一导流槽第一熔体引出孔(311),该组第一导流槽第一熔体引出孔(311)与圆环状开设在熔体分配盘(3)朝向下的一侧的第一熔体环形槽(34)相通,其中,每一个第一熔体引出孔(311)对应有一个第一熔体环形槽(34),一对熔体分配盘第二导流槽(32)和一对熔体分配盘第三导流槽(33)在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第三熔体出料腔(514、523)的位置开设在熔体分配盘(3)的朝向上的一侧的边缘部位,其中,在一对熔体分配盘第二导流槽(32)的两端各开设有一第二导流槽第二熔体引出孔(321),该第二导流槽第二熔体引出孔(321)与圆环状开设在熔体分配盘(3)朝向下的一侧的第二熔体环形槽(35)相通,在一对熔体分配盘第三导流槽(33)的两端各开设有一第三导流槽第三熔体引出孔(331),该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俊樊海彬王维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金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