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稻田氨挥发与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866754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07: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少稻田氨挥发与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方法,于水稻秧苗移栽当日放养细叶满江红,放养量为鲜重200g·m

A Method for Reducing Ammonia Volatilization in Paddy Field and Increasing Nitrogen Utilization Rate in R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少稻田氨挥发与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少稻田氨挥发与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方法,属于农业污染控制及水稻栽培

技术介绍
氨(NH3)是大气中二次气溶胶的重要前驱物,它与其它前驱物结合形成的硝酸铵和硫酸铵等化学物质,是大气悬浮颗粒物(PM2.5、PM10等)的重要组成成分(Lietal.,2014)。因此,氨是导致大气雾霾的主要“元凶”之一。同时,部分氨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地表水,使NH3与NH4+得以积累,从而导致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土壤酸化(Bosch-Serraetal.,2014)。此外,氨在大气中还可被进一步氧化为N2O,破坏臭氧层并导致全球变暖。因此,为了缓解大气雾霾发生的频次和程度、减轻地表水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降低氨向大气中的排放显得尤为重要。而农业源是大气中氨的最重要来源,如长山角地区,人为氨排放中49.3%的氨来源于氮肥施用(董艳强等,2009),由此可见,减少氨的人为排放,降低农田氨的排放是降低氨向大气中排放的关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稻田占我国粮食耕地面积的29%(宋勇生和范晓晖,2003)。我国也是世界第一大化肥消费国,氮肥用量占全球氮肥用量的30%,而我国稻田中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35%被作物吸收利用,其中氨挥发是稻田中氮肥的主要损失途径之一,其损失量占施氮量10%-60%;同时,相对于旱地,稻田氨挥发也更为显著(俞映倞等,2013)。可见,稻田氨挥发大大降低了肥料的利用效率、恶化了大气质量、加重了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加强农业生产中的氮素管理,减少氨挥发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状况,对实现现代农业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针对如何减少稻田土壤氨挥发开发了多种技术途径,并进行了小范围田间试验,也取得了初步积极成效。目前,控制稻田氨挥发的技术途径主要包括:改进氮肥施用技术、改进肥料形态、使用表面膜及施用生物炭等技术。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肥深度的增加,氨挥发损失量明显减少(艾绍英和姚建武,1999)。此外,在田面无水层时,先施肥后灌水,“以水带氮”技术,能将施入的肥料淋入土壤深层,降低停留于土壤表层的氮素,从而减少氨挥发(魏玉云,2006)。但农民实际施肥时,往往由于水肥一体化技术不到位,劳动力短缺,作业面积大等因素,导致许多区域表施尿素,且推迟或者不灌溉,造成肥料产生大量氨挥发。若将一般肥料加工成包膜肥料,缓释肥料,控释肥料等,能够通过控制氮肥的溶解度,实现氮素长期缓慢释放,保持土壤或田面水长期较低的氮素水平,实现与作物吸肥进程相适应,从而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然而,昂贵的成本阻碍其商业转化应用。另外,一般表面膜制膜时常用乙醇作为溶剂,存在易挥发,易分解,难维持,成本大等缺点,缺乏实用价值。同时,有研究表明,由于生物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及表面附着的含氧官能基团,对铵和氨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可以降低土壤氨挥发损失(董玉兵等,2017),但也有研究认为生物炭可能会通过影响pH和硝化作用增加氨挥发损失(王江伟,2014)。因此,研发出一种减少稻田氨挥发与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少稻田氨挥发与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方法,可以减少稻田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减轻农田对大气的污染,减轻面源污染物排放风险,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增加水稻产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减少稻田氨挥发与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方法,所述方法为:于水稻秧苗移栽当日放养细叶满江红,放养量为鲜重200g·m-2;或,于水稻秧苗移栽当日放养细叶满江红,放养量为鲜重200g·m-2,在水稻本田生长期内,将脲酶抑制剂按照有效成分为尿素量1%的比例与尿素混匀,每666.7m2施尿素18kg、以P2O5计磷肥4.5kg、以K2O计钾肥9.0kg;所述水稻秧苗移栽栽插密度为每666.7m2为2.05万穴至2.67万穴,每穴2-3株。进一步,上述尿素不同时期施用量的百分比为:基肥施40%,分蘖肥施20%,促花肥施20%,保花肥施20%。进一步,上述磷肥为过磷酸钙,全部作为基肥施用。进一步,上述钾肥为含K2O质量分数60%的氯化钾,上述钾肥不同时期施用量的百分比为:基肥施50%,促花肥施50%。进一步,上述脲酶抑制剂主要成分为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简称NBPT。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细叶满江红,常与有固氮作用的鱼腥藻共生,是一种高固氮的水生蕨类植物,其广泛用作绿肥或生物肥料,增加稻田氮肥来源。细叶满江红覆盖于田面水层,可通过影响田面水铵态氮浓度、pH及温度等因子来降低稻田氨挥发。脲酶抑制剂作为肥料增效剂,与作为氮肥来源的细叶满江红发挥协同作用,达到降低氨挥发并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水稻移栽后,稻田放养细叶满江红,或结合脲酶抑制剂与尿素混合施用技术,达到稻田土壤氨挥发减排与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效果,操作简便,效果显著,显著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本专利技术能降低稻田田面水平均铵态氮、总氮及总磷浓度,改善稻田田面水环境,减轻稻田面源污染物排放风险,同时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的实施例在于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只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限制本专利技术。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减少稻田氨挥发与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方法,采用常规水育秧方式培育壮秧,水稻品种采用南粳9108,于5月中旬播种,播种量为每666.7m23kg,于6月中旬大田移栽,水稻秧苗移栽栽插密度为每666.7m2为2.05万穴,每穴2株,于水稻秧苗移栽当日放养细叶满江红,放养量为按鲜重200g·m-2;每666.7m2施以P2O5计磷肥4.5kg,磷肥为过磷酸钙,全部作为基肥施用,每666.7m2施以K2O计钾肥9.0kg,钾肥为含K2O质量分数60%的氯化钾,所述钾肥不同时期施用量的百分比为:基肥施50%,促花肥施50%。水稻本田生长期水分管理采用前期浅水(5-6cm)、中期轻搁田、后期干湿交替的管理模式。实施例2一种减少稻田氨挥发与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方法,采用常规水育秧方式培育壮秧,水稻品种采用南粳9108,于5月中旬播种,播种量为每666.7m24kg,于6月中旬大田移栽,水稻秧苗移栽栽插密度为每666.7m2为2.67万穴,每穴3株,于水稻秧苗移栽当日放养细叶满江红,放养量为按鲜重200g·m-2;每666.7m2施以P2O5计磷肥4.5kg,磷肥为过磷酸钙,全部作为基肥施用,每666.7m2施以K2O计钾肥9.0kg,钾肥为含K2O质量分数60%的氯化钾,所述钾肥不同时期施用量的百分比为:基肥施50%,促花肥施50%。水稻本田生长期水分管理采用前期浅水(5-6cm)、中期轻搁田、后期干湿交替的管理模式。实施例3一种减少稻田氨挥发与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方法,采用常规水育秧方式培育壮秧,水稻品种采用南粳9108,于5月中旬播种,播种量为每666.7m23.5kg,于6月中旬大田移栽,水稻秧苗移栽栽插密度为每666.7m2为2.15万穴,每穴2株,于水稻秧苗移栽当日放养细叶满江红,放养量为按鲜重200g·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少稻田氨挥发与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于水稻秧苗移栽当日放养细叶满江红,放养量为鲜重200g·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少稻田氨挥发与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于水稻秧苗移栽当日放养细叶满江红,放养量为鲜重200g·m-2;或,于水稻秧苗移栽当日放养细叶满江红,放养量为鲜重200g·m-2,在水稻本田生长期内,将脲酶抑制剂按照有效成分为尿素量1%的比例与尿素混匀,每666.7m2施尿素18kg、以P2O5计磷肥4.5kg、以K2O计钾肥9.0kg;所述水稻秧苗移栽栽插密度为每666.7m2为2.05万穴至2.67万穴,每穴2-3株。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英郭智陈留根盛婧刘红江张岳芳郑建初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