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6425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4 0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结构,包括下框、中框以及光学膜,所述下框上还设置有导光板,所述光学膜设置于导光板上,所述下框折起设置有框墙,所述中框与所述下框配合设置,所述下框框墙的内侧面,还设置有背光光源;所述中框设置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设置于下框框墙顶部,所述承载部的上表面,还设置有PET,用作后续显示屏的支撑面,所述PET部分设置于光学膜上。由于PET为软性材质,因此当PET受力下沉时压迫到光学膜不会导致光学膜的变形,有效延长了光学膜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无需在光学膜与PET之间设置较大的空隙,避免了在此位置的漏光问题。

A Backlight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结构
本技术涉及显示屏背光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背光源结构,直接将中框上部作为后续安装显示屏的承载部,承载部的部分设置于光学膜上,在后续使用过程中,承载部受力下沉不可避免,由于中框由硬质材料制成,承载部下沉后将压迫光学膜,导致光学膜变形,通常的解决办法为在承载部与光学膜之间设置0.3mm左右的间隙,但这又将导致此位置的漏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光学膜变形以及背光漏光问题,提供了一种背光结构。一种背光结构,包括下框、中框、光学膜以及背光光源,所述下框上设置有导光板,所述光学膜设置于导光板上,所述下框和所述中框均设置有框墙,所述背光光源设置于下框框墙内侧面,所述中框与所述下框配合设置。进一步的,所述中框设置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上还设置有PET,用作后续显示屏的支撑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承载部设置于下框框墙顶部,所述承载部的长度不超过所述下框框墙的厚度。进一步的,所述PET通过双面粘粘贴于承载部上表面。进一步的,所述PET向内延伸设置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光学膜上方,且其下表面不带粘性,防止PET受力下沉时与光学膜发生粘连。进一步的,所述下框框墙外侧面设置有卡扣,所述中框框墙内侧面在对应卡扣位置设置有卡扣孔。进一步的,所述中框通过设置的卡扣和卡扣孔,卡接于所述下框框墙上。进一步的,所述中框和所述下框还设置有防止中框框墙弹开的包边结构。本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设计的一种背光结构,将传统的中框承载部缩短至与所述下框框墙内侧面对齐,或短于下框框墙内侧面,便于实现窄边框全面屏的设计;在所述承载部的顶部设置有PET,作为后续组装显示屏的支撑结构,因所述PET为软性材质,即使受力下沉也不会导致光学膜的变形,其次,PET与光学膜之间的间隙可设置为最小,接近零间隙,解决了此位置的漏光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背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方式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方式放灯侧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方式非放灯侧结构示意图;其中:下框-10;中框-20;导光板-30;光学膜-40;包边纸-50;背光光源-60;PET-70;双面粘-80;下框框墙-11;卡扣-12;中框框墙-21;卡扣孔-22;承载部-23;延伸部-7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能够根据下文所述用本领域的相关技术加以实现,并能更加明白本技术的创新之处和带来的益处。如图1所示,为传统背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包括下框10、中框20以及导光板30,所述导光板30上还设置有光学膜40,所述下框10和所述中框20均设置有框墙,所述中框20呈倒L型,配合设置于所述下框框墙11的外侧面,所述中框20上端设置于下框框墙11的顶部,作为后续设置显示屏的承载部23,所述承载部23部分宽度设置于光学膜40上,当承载面23设置过宽时,不利于屏幕窄边框的设计,其次,传统中框20大多由硬质材料制成,当承载部23受力下沉,形变不可逆,将压迫光学膜40,导致光学膜40的变形,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在承载部23与光学膜40之间设置有0.3mm左右的间隙,但此设计又将导致此位置发生漏光。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方式局部结构示意图,包括下框10,中框20以及导光板30,所述导光板30上还设置有光学膜40;所下框10和所述中框20均设置有框墙,所述中框20呈倒L型,所述下框10在框墙外侧面设置有卡扣,所述中框20在框墙内侧面,相对于卡扣12位置设置有卡扣孔22,所述中框20通过设置的卡扣12和卡扣孔22,卡接于所述下框框墙11上,但不局限于此。在所述中框框墙21以及下框10的外侧面,还设置有包边纸50,使得中框20与下框10的配合更加紧密,防止中框框墙21从下框10弹开。如图3所示,为本实施方式放灯侧局部结构示意图,在下框框墙11的内侧面,设置有背光灯源60,所述背光灯源60配合所述导光板30设置。如图4所示,为本实施方式非放灯侧结构示意图,所述中框20还设置有承载部23,所述承载部23设置于下框框墙11顶部,且承载部23顶端对齐于下框框墙11的内侧面,但不局限于此,以实现屏幕窄边框的设计。在所述承载部23的上表面,还设置有软性材质的PET70,作为后续安装显示屏的支撑面,所述PET70通过双面粘80固定于承载部23顶部。所述PET70向内延伸形成延伸部71,其位于所述光学膜40的上方,所述延伸部71下表面不带粘性,以防止在受力下沉后,所述PET70与所述光学膜40发生粘连;在所述PET70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双面粘80,但不局限于此,以方便后续安装固定显示屏。由于所述PET70为软性材质,当PET70受力下沉压迫到光学膜40,也不会导致光学膜40的变形,因此所述PET70与所述光学膜40之间的间隙也可设置为最小,接近零间隙,从而解决了间隙的漏光问题。本优选实施方式所表述的一种背光结构,通过将下框承载部缩短至与下框框墙内侧面对齐,有利于显示屏窄边框的设计;其次,在承载部的上表面,设置软性材质的PET,作为后续安装固定显示屏的支撑面,由于PET为软性材质,当PET受力下沉压迫光学膜,也不会导致光学膜的变形,延长了背光的使用寿命;光学膜与所述PET之间的间隙也可设置为最小,接近零间隙,有效解决了此位置的漏光问题。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结构,包括下框、中框、光学膜以及背光光源,所述下框上设置有导光板,所述光学膜设置于导光板上,所述下框和所述中框均设置有框墙,所述背光光源设置于下框框墙内侧面,所述中框与所述下框配合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设置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上还设置有PET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结构,包括下框、中框、光学膜以及背光光源,所述下框上设置有导光板,所述光学膜设置于导光板上,所述下框和所述中框均设置有框墙,所述背光光源设置于下框框墙内侧面,所述中框与所述下框配合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设置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上还设置有PET。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设置于下框的框墙顶部,所述承载部的长度不超过所述下框框墙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ET通过双面粘或胶水粘贴于承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佳民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