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把手的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5553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4 0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带有把手的机器人,包括后壳以及把手,把手包括握持部以及连接部,连接部与后壳转动铰接,握持部构成为能够能够带动连接部相对于后壳转动,把手具有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当把手处于第一状态时,握持部以及连接部均贴合并隐藏于后壳中;当把手处于第二状态时,握持部远离后壳,连接部与后壳呈设定夹角。通过设置把手,可以在需要搬运机器人的时候,转动握持部,使得把手转动到第二状态,拉动把手,从而拉动机器人运动,方便机器人的搬运。而将机器人搬运到指定位置后,反方向转动握持部,使得把手转动到第一状态,把手能够隐藏在后壳中,从而使得把手隐藏式放置,不会影响机器人的整体美观。

Robots with Hand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有把手的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特别涉及一种带有把手的机器人。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人类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机器人技术作为人类最伟大的专利技术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历了短短的50年,已取得巨大的进步。随着传感和控制技术、驱动技术以及材料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在服务行业已具备了实现搬运、操作及加工自动化的必要条件。服务机器人开辟了机器人应用的新领域。专家预测,服务机器人的数量将会超过工业机器人,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努力开发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服务机器人,机器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航空航天、军事、医疗、服务、娱乐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现有技术中,普通的服务型机器人通常只能在通电情况下在平地上自行移动,在关机情况下则需要使用者人工进行搬运,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都是直接在机器人的壳体外表面上设置有两个凹槽来方便使用者搬运。但是凹槽的结构不仅影响机器人整体视觉效果,利用凹槽的结构进行搬运较为费力、手感也不好,而且容易打滑,容易造成机器人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把手的机器人。本技术的带有把手的机器人通过设置隐藏式把手,不会影响机器人整体视觉效果,而且在需要搬运机器人时拉出把手进行搬运,较为省力、手感优异且不易打滑,能够在搬运过程中保护机器人。具体来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把手的机器人,包括具有后壳的壳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壳上的把手,所述把手包括握持部以及连接所述握持部与所述后壳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壳转动铰接,所述握持部构成为能够带动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后壳转动,所述把手具有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当所述把手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握持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均贴合并隐藏于所述后壳中;当所述把手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握持部远离所述后壳,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壳呈设定夹角。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提供的带有把手的机器人,通过设置把手,可以在需要搬运机器人的时候,转动握持部,使得把手转动到第二状态,拉动把手,从而拉动机器人运动,机器人的搬运较为省力、手感优异且不易打滑,能够在搬运过程中保护机器人。而将机器人搬运到指定位置后,反方向转动握持部,使得把手转动到第一状态,把手能够隐藏在后壳中,从而使得把手隐藏式放置,不会影响机器人的整体美观。另外,作为优选,在所述后壳上开设有隐形槽,所述隐形槽的形状、大小均与所述把手相适配,处于第一状态时的所述把手位于所述隐形槽内且不突出所述后壳设置。根据该优选方案,通过开设在后壳上的隐形槽,当无需搬运机器人时,把手可以通过隐形槽的结构隐藏在机器人的后壳中,把手的隐形结构简单。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所述隐形槽靠近所述握持部的一端连通设置有抓取槽。根据该优选方案,抓取槽的设置给手指扣动把手预留出空间,方便使用者伸入抓取槽、扣动握持部并施力,取出把手。另外,作为优选,处于第二状态时的所述把手倾斜向上设置,所述握持部位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后壳底部的一侧。根据该优选方案,位于第二状态时的把手倾斜向上,方便使用者通过拉动把手而搬运机器人。位于第二状态时的把手倾斜向上,把手施加给机器人的力的方向与机器人的重力以及摩擦力的合力的方向相反,可以减小使用者所需施加的力,使用者搬运机器人更加省力方便。进一步地,作为优选,当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把手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机器人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握持部靠近所述后壳的底部,所述连接部的转动轴向与所述机器人的高度方向垂直。根据该优选方案,位于第一状态时的连接部位于握持部的上方,能够避免连接部被设置的太低,相对较高的连接部提高了把手对机器人的施力点,使得把手对机器人的施力点靠近机器人的重心,可以避免机器人的把手在施力的情况下的倾斜甚至歪倒。另外,作为优选,所述后壳上设置有角度固定件,所述连接部在所述角度固定件的限定下相对于所述后壳所能够向外转动的最大角度为110°~140°。根据该优选方案,利用角度固定件,将连接部向外转动的角度限定在110°~140°,可以避免把手的无限转动,把手向上倾斜20°~50°,形成方便使用者施力的角度,提高搬运时的手感。另外,作为优选,位于第二状态时的所述握持部距离所述后壳底部的高度为0.9~1.2m。根据该优选方案,设置第二状态时的握持部的高度适配于大多数的成人身高,增加使用者在拉动把手时的手感以及体验度,机器人的搬运更加的方便、省力且手感优异。另外,作为优选,所述把手上设置有第一磁性件,所述后壳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磁极相异的第二磁性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的位置相对应。根据该优选方案,利用第一磁性件以及第二磁性件之间的异性磁极相吸原理可以将把手吸附在后壳内并固定,从而可以避免在无需搬运机器人时把手的晃动。此时的把手可以更好的隐藏于机器人的后壳内,把手的设置不会影响机器人的整体美观。另外,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握持部一体成型并整体呈T形设置,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握持部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1.5cm,所述握持部的外径小于4cm。根据该优选方案,此时的连接部适配于正常人手的两指缝隙,且握持部适配于人手的抓握,使用者抓握把手时手感优异,方便施力。另外,作为优选,所述握持部上设置有防滑套。根据该优选方案,利用防滑套可以增加人手与握持部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人手打滑,防滑套的设置还可以增加使用者拉动把手时的手感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机器人的后视图(第一状态);图2是主体部的立体示意图(把手与主体部脱离);图3是具有防滑套的把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水平拉动机器人时的受力分析图;图5是斜向下拉动机器人时的受力分析图;图6是斜向上拉动机器人时的受力分析图(第二状态)。附图标记说明:100、机器人;1、主体部;11、壳体;11a、后壳;2、头部;21、平板电脑;3、行进装置;31、轮子;4、把手;41、握持部;42、连接部;5、销轴;51、销轴孔;6、隐形槽;61、抓取槽;7、角度固定件;81、第一磁性件;82、第二磁性件;9、防滑套;91、防滑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中示意性地简化示出了带有把手的机器人的结构等。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机器人100包括主体部1、设置在主体部1顶部的头部2以及设置在主体部1底部的行进装置3。头部2包括一平板电脑21,该平板电脑21集合有各种功能,能够实现通讯、视讯、联网、摄像等功能。其中,以平板电脑21的屏幕所正对方向为机器人100的前方,相对的,以平板电脑21的屏幕所背对的方向为机器人100的后方。主体部1包括壳体11,壳体11包括后壳11a,后壳11a设置在机器人100的后方。行进装置3包括轮子31,在通电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控制设备控制行进装置3动作,从而带动机器人100在平地上自行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把手的机器人,包括具有后壳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壳上的把手,所述把手包括握持部以及连接所述握持部与所述后壳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壳转动铰接,所述握持部构成为能够带动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后壳转动,所述把手具有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当所述把手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握持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均贴合并隐藏于所述后壳中;当所述把手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握持部远离所述后壳,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壳呈设定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把手的机器人,包括具有后壳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壳上的把手,所述把手包括握持部以及连接所述握持部与所述后壳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壳转动铰接,所述握持部构成为能够带动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后壳转动,所述把手具有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当所述把手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握持部以及所述连接部均贴合并隐藏于所述后壳中;当所述把手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握持部远离所述后壳,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后壳呈设定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把手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壳上开设有隐形槽,所述隐形槽的形状、大小均与所述把手相适配,处于第一状态时的所述把手位于所述隐形槽内且不突出所述后壳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把手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隐形槽靠近所述握持部的一端连通设置有抓取槽。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有把手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处于第二状态时的所述把手倾斜向上设置,所述握持部位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后壳底部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把手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当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把手的长度方向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浩任泽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宜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