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蓝藻快速分离和资源化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84609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3 2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现水中蓝藻快速分离和资源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富含蓝藻的水送入贮水池,利用外置膜分离装置截滤水中蓝藻,膜分离装置采用错流过滤方式,膜管内流速控制在0.1‑5m/s;过滤出水送至清水池,蓝藻浓缩液循环至贮水池;通过蓝藻和水的循环分离,贮水池中蓝藻浓度可达10‑50g/L(叶绿素a含量);将贮水池中浓缩的藻液送至厌氧池进行厌氧消化处理,产生的沼气回收利用;贮水池亦可作为厌氧消化池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治理含中低浓度蓝藻的地表水,具有蓝藻分离效果好、灵活性强、资源利用率高、运行成本低的优点。

A Method for Rapid Isola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Cyanobacteri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蓝藻快速分离和资源化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然水体中蓝藻处理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实现水中蓝藻快速分离和资源化的方法,属于地表水治理领域。
技术介绍
我国湖泊夏季出现的大面积“水华”现象,最为代表性的特征就是蓝藻大量繁殖,从而在水表面形成蓝绿色的浮藻层。大量的蓝藻繁殖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引起大量鱼虾死亡,同时产生毒害作用极大的藻毒素。因此,治理湖泊的蓝藻已经成为当前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水环境质量的恶化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围绕蓝藻收集和处理技术中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在诸多湖泊治理工程中有了实际应用。值得注意的是,膜分离技术对于分离水中蓝藻有着显著的优势,能够克服当前蓝藻分离难题。因此,采用合理、经济、高效的技术手段用于实现水中蓝藻快速分离和资源化的技术是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实现水中蓝藻快速分离和资源化的方法,以解决水中蓝藻分离效率低和资源利用率低矛盾,以及蓝藻收集和处理成本高的问题。为了实现煤化工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同时具有良好的脱氮效能,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实现水中蓝藻快速分离和资源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富含蓝藻的水送入贮水池,利用外置膜分离装置截滤水中蓝藻,膜分离装置采用错流过滤方式,膜管内流速控制在0.1-5m/s;过滤出水送至清水池,蓝藻浓缩液循环至贮水池;通过蓝藻和水的循环分离,贮水池中蓝藻浓度可达10-50g/L(叶绿素a含量);将贮水池中浓缩的藻液送至厌氧池进行厌氧消化处理,产生的沼气回收利用。所述外置膜分离装置可以采用聚偏氟乙烯膜、陶瓷膜、纤维滤布或金属过滤膜,要求膜孔径小于0.5微米;膜分离装置运行采用错流过滤方式;外置膜分离装置采用错流过滤控制,厌氧池采用序批式运行控制。所述错流过滤运行参数及贮水池内蓝藻浓缩倍数根据所要处理水中蓝藻含量条件而定。具体是指当进水中蓝藻含量(叶绿素a)应大于1mg/m3、小于10000mg/m3时,膜管内流速控制在0.1-5m/s;防止藻类堵塞膜管,所过滤水中蓝藻含量越高,相应流速越大。所述贮水池内蓝藻浓缩倍数,可通过连续式或间歇式运行进行调节,贮水池蓝藻浓度宜控制在10-50g/L(叶绿素a含量)。本专利技术所述贮水池内浓缩的藻液可送入厌氧池中进行厌氧消化处理是指待处理水量较大时,将浓缩的藻液送至厌氧池;当待处理水量较小时,浓缩液也可在贮水池自行厌氧消化。待藻液进行厌氧消化阶段,向池中投加消化污泥(体积比为1%-5%),碱液(NaOH投加量与蓝藻干重比0.01-0.2)和FeCl2(质量浓度0.5-5mg/L),沼气回收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是以外置膜分离技术实现水中蓝藻快速分离,同时促进浓缩蓝藻的资源化处置,从而有助于提升膜分离工艺在地表水富营养化治理领域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特点是借助外置膜分离装置具有高效的分离效率和很强的机动灵活性的优势,利用藻类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原理,通过错流过滤、碱性厌氧发酵和铁盐强化对水中蓝藻的高效去除和资源化利用。本专利技术具有蓝藻分离效果好、灵活性强、资源利用率高、运行成本低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技术方案(即实施例1所用方案)的工艺流程图;图中标号:1,2,5,6为藻水管线,3和4为清水管线,A为贮水池,B为外置膜分离装置,C为清水池,D为厌氧池。四、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下面结合附图1实施本专利技术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工艺流程图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实现水中蓝藻快速分离和资源化的方法是这样实现的:1、富含蓝藻的水首先经过管线1流入贮水池A,并配有搅拌设备。启动循环水泵将贮水池藻水由管线2抽送至外置膜分离装置B,再经管线5流入贮水池A,膜管内流速控制在0.1-5m/s。同时,外置膜分离装置水泵启动,通过抽吸作用,将清水从膜管内部抽吸至外部,并由清水管线3流入清水池C。2、待贮水池A蓝藻浓度达到10-50g/L(叶绿素a含量),停止贮水池进水和外置膜分离装置运行,将贮水池内浓缩的蓝藻送至厌氧池进行消化处理,然后恢复贮水池进水和外置膜分离装置运行。3、待藻液进行厌氧消化阶段,向池中投加消化污泥(体积比为1%-5%),碱液(NaOH投加量与蓝藻干重比0.01-0.2)和FeCl2(质量浓度0.5-5mg/L),沼气回收利用。4、当进水中蓝藻含量(叶绿素a)应大于1mg/m3、小于10000mg/m3时,温度20-35℃,pH为6-9,试采用传统混凝沉淀工艺及采用上述实施方式前后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方式对蓝藻的去除率明显比传统混凝沉淀工艺的去除率要高,尤其处理所需水力停留时间高出近2-4倍,后续利用厌氧消化能够进一步处理蓝藻,有效回收沼气能源;而传统混凝沉淀工艺产生的藻泥直接丢弃,仍会造成新的污染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蓝藻快速分离和资源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一组或多组贮水池,将富含蓝藻的水送入贮水池,再经外置膜分离装置截滤水中蓝藻,被截滤的蓝藻会随着膜管内水流循环至贮水池,过滤出水送至清水池;待贮水池蓝藻浓度达到10‑50g/L(叶绿素a含量),将贮水池中浓缩的藻液送至厌氧池进行厌氧消化处理。所述错流过滤运行参数及贮水池内蓝藻浓缩倍数根据所要处理水中蓝藻含量条件而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蓝藻快速分离和资源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一组或多组贮水池,将富含蓝藻的水送入贮水池,再经外置膜分离装置截滤水中蓝藻,被截滤的蓝藻会随着膜管内水流循环至贮水池,过滤出水送至清水池;待贮水池蓝藻浓度达到10-50g/L(叶绿素a含量),将贮水池中浓缩的藻液送至厌氧池进行厌氧消化处理。所述错流过滤运行参数及贮水池内蓝藻浓缩倍数根据所要处理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道才陆沙王怀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纳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