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丰田专利>正文

马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4243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22:29
一种马达装置,包含转子单元、定子单元、至少一个线圈单元,及切换开关单元。所述定子单元供所述转子单元相对旋转。所述至少一个线圈单元包括缠绕于所述定子单元的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缠绕磁极数小于所述第二线圈的缠绕磁极数。所述切换开关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并受控制以对应切换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接收或不接收电能。借此,可以根据不同使用需求而控制所述切换开关单元切换选择使用所述第一线圈或所述第二线圈,以切换不同转速,所以能在兼具成本控制的情况下,达到调整转速的功效。

Motor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马达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切换转速的马达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马达装置(图未示)包括一个转子单元、一个定子单元、三个绕设于所述定子单元的线圈单元,及一个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提供至所述线圈单元的电源,以使所述转子单元相对所述定子单元旋转而提供动力。一般情况下,诸如汽车、空调装置、空压机等所使用的马达装置,在启动时的负载量皆大于运转时的负载量,所以为了可以顺利启动,一般马达装置皆会设计在较高的输出功率及转速,而在所述马达装置开始运转的后,仍然提供相同的输出功率及转速继续运转,如此不但产生多余的能源浪费,也不符合现今节约能源的时代趋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有部分的马达装置会加装一个变频变压电路,通过调整提供至所述线圈单元的交流电源的输出电压大小或输出电流频率以改变所述马达装置的输出功率及转速,然而,变频变压电路架构复杂,设计及制作成本皆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简易切换转速并兼顾制作成本的马达装置。本技术的马达装置,包含转子单元、定子单元、至少一个线圈单元,及切换开关单元。所述定子单元供所述转子单元相对旋转。所述至少一个线圈单元包括缠绕于所述定子单元的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缠绕磁极数小于所述第二线圈的缠绕磁极数。所述切换开关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并受控制以对应切换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接收或不接收电能。本技术的马达装置,所述切换开关单元还受控制以对应切换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为接收电能或提供电能。本技术的马达装置,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出功率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功率。本技术的马达装置,于所述马达装置启动或于第一输出需求时,所述切换开关单元受控制以切换选择所述第一线圈接收电能,于启动后或于第二输出需求时,所述切换开关单元受控制以切换选择所述第二线圈接收电能。本技术的马达装置,所述第一线圈的线径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线径。本技术的马达装置,所述第二线圈的绕设位置较所述第一线圈的绕设位置靠近所述转子单元。本技术的马达装置,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出功率为所述马达装置的额定功率。本技术的马达装置,所述定子单元包括多个供所述第一线圈缠绕的第一导线槽,及多个供所述第二线圈缠绕的第二导线槽。本技术的马达装置,所述第一导线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导线槽的深度。本技术的马达装置,所述第一导线槽与所述第二导线槽为交错环绕设置且各自为等角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缠绕磁极数不相同的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并搭配设置所述切换开关单元,可以根据不同使用需求而控制所述切换开关单元切换选择使用所述第一线圈或所述第二线圈,以切换不同的转速,所以能在兼具成本控制的情况下,达到调整转速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马达装置的一个第一实施例的一个方块示意图;图2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个不完整的示意图;图3、4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三个线圈单元的接线示意图;及图5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线圈单元的其中一个线圈的示意图,用于说明其运作原理;图6、7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多个第一线圈及多个第二线圈的绕线示意图;图8是一个示意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个定子单元的另一种样态;图9是一个示意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线圈单元的另一种绕线样态;图10是本技术马达装置的一个第二实施例的一个方块示意图;图11是所述第二实施例的一个不完整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马达装置的一个第三实施例的一个方块示意图;图13是所述第三实施例的一个不完整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马达装置的一个第四实施例的一个方块示意图;图15、16为示意图,说明所述第四实施例的一个第一线圈及一个第二线圈于一个定子单元的绕线方式;图17是本技术马达装置的一个第五实施例的一个方块示意图;图18、19为示意图,说明所述第五实施例的一个第一线圈、一个第二线圈与一个第三线圈于一个定子单元的绕线方式;图20是本技术马达装置的一个第六实施例的一个方块示意图;及图21、22为示意图,说明所述第六实施例的一个第一线圈、一个第二线圈、一个第三线圈与一个第四线圈于一个定子单元的绕线方式。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被详细描述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马达装置的一个第一实施例,适用于电连接一个三相的电源9,并包含一个转子单元2、一个定子单元3、三个线圈单元4、一个切换开关单元5,及一个控制单元6。所述转子单元2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定子单元3围绕所述转子单元2设置,且供所述转子单元2相对旋转,并包括多个第一导线槽31。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槽31的数量为36个,但所述定子单元3能依实际需求而有不同数量的第一导线槽31,并不限于此。每一个线圈单元4包括缠绕于所述第一导线槽31的一个第一线圈41及一个第二线圈42,所述第一线圈41的缠绕磁极数小于所述第二线圈42的缠绕磁极数,所述第一线圈41的输出功率大于所述第二线圈42的输出功率,所述第一线圈41的线径大于所述第二线圈42的线径,所述第一线圈41的绕组极距(poledistance)大于所述第二线圈42的绕组极距。其中,所述第一线圈41的输出功率较佳为所述马达装置的额定功率。参阅图1、图3及图4,其中,所述线圈单元4能如图3所示呈星形(或称Y形)接线,或如图4所示呈三角形(Δ)接线,并分别电连接至所述三相的电源9。其中,由于所述线圈单元4为三相线圈,且三相线圈间的相配合绕设方式为此业界所熟悉的内容,在此并不赘述,且本案的图示2、8、11、13、15、18、21中所绘制的绕线圈数也仅为示意,是用于说明其绕线方式,并非代表特定数量的绕线圈数,特此说明。其中,所述第一线圈41与所述第二线圈42较佳是皆使用分布绕组(distributedwindings)方式进行绕线(下述的第三线圈43(见图11)也相同),因此,其缠绕的线圈数将会均匀分布于多个对应的第一导线槽31中,然而,为了图示清楚起见,于图6、图7及图9中,所述第一线圈41与所述第二线圈421皆只绘制其中一个线圈作为说明。参阅图1及图2,所述切换开关单元5电连接所述电源9、所述控制单元6、所述第一线圈41及所述第二线圈42。所述控制单元6控制所述切换开关单元5以切换选择所述第一线圈41或所述第二线圈42电连接所述电源9。所述控制单元6于所述马达装置启动或一个第一输出需求时,控制所述切换开关单元5切换选择所述第一线圈41电连接所述电源9,于启动后或一个第二输出需求时,控制所述切换开关单元5切换选择所述第二线圈42电连接所述电源9。其中,所述第一输出需求为较高功率输出且较高转速需求,所述第二输出需求为较低功率输出且较低转速需求。参阅图1、图2及图5,其原理说明如下:常用的马达装置的输出功率单位为马力(horsepower,缩写为hp),其为转矩(或称扭力)与转速的乘积。转矩的公式如下,其中,T为转矩,B为磁场,I为电流,L为线圈长度,D为线圈宽度,N为线圈数,θ为磁场B与电流I的夹角。其中,电流I正比于线径的平方,且相关于线圈数N。由公式1中,可以推导出在同一个马达装置中:T∝B·I·N(公式2)马达装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装置,包含转子单元及定子单元;所述定子单元供所述转子单元相对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装置还包含至少一个线圈单元及切换开关单元;所述至少一个线圈单元包括缠绕于所述定子单元的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缠绕磁极数小于所述第二线圈的缠绕磁极数;所述切换开关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并受控制以对应切换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接收或不接收电能。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26 CN 20182195238851.一种马达装置,包含转子单元及定子单元;所述定子单元供所述转子单元相对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装置还包含至少一个线圈单元及切换开关单元;所述至少一个线圈单元包括缠绕于所述定子单元的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缠绕磁极数小于所述第二线圈的缠绕磁极数;所述切换开关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并受控制以对应切换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接收或不接收电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开关单元还受控制以对应切换所述第一线圈及所述第二线圈为接收电能或提供电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的输出功率大于所述第二线圈的输出功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马达装置启动或第一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丰田
申请(专利权)人:陈丰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