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4152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21:45
连接器(22)具有壳体(31)、板体(32)、多个端子(33)以及浇灌材料(34)。壳体(31)通过将板体(32)以及多个端子(33)作为型芯的嵌件成形而形成。壳体(31)具有与板体(32)的第1面(32a)紧贴的隔壁(31b),该隔壁(31b)紧贴于端子(33)的侧面。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车辆用连接器,例如已知有一种中继连接器,其安装于变速箱等收纳油的设备壳体,将配置于设备壳体的内部的电气设备和设备壳体的外部的控制电路等进行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如此,固定于收纳有油等的设备壳体的连接器为了防止油等从设备壳体泄漏到外部,通过浇灌材料来实现防水。因此,连接器通过在将端子直接配设于模具后形成壳体的嵌件成形而形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4055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如上所述那样地通过嵌件成形而形成的连接器中,将端子一个一个地配置于模具。因此,在端子数量较多的连接器中,由于成形壳体的工序所需要的工夫、时间增加,所以导致连接器的成本增加。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成本的连接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解决上述课题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板体,其具有第1面和第2面;多个端子,其以在所述板体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板体的方式被压入到所述板体;壳体,其通过将所述板体以及所述多个端子作为型芯的嵌件成形而形成,并且覆盖所述板体的侧面和所述板体的所述第1面;以及浇灌材料,其以将所述板体的所述第2面覆盖的方式填充到所述壳体。根据此结构,因为壳体紧贴到端子的侧面,所以填充到成形后的壳体的浇灌材料不流出到多个端子的端部侧。也就是说,能够防止浇灌材料的溢出。并且,通过将板体和压入到板体的端子作为型芯的嵌件成形而形成壳体,从而与将多个端子一个一个地嵌入的情况相比,成型的工夫减少,成型所需要的时间变短。端子数量越多,该成型所需要的时间的短缩越变得显著。如此,成型中的工夫减少,成型所需要的时间变短,从而连接器的成本降低。优选地,在上述的连接器中,所述壳体具有嵌入到安装孔的固定部,在所述固定部的外侧面以遍及整个周向的方式形成有配设密封环的装配槽。根据此结构,壳体通过配设于装配槽的密封环而液密地嵌装于安装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设备壳体以及控制单元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设备壳体以及控制单元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示出控制单元的连接器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控制单元的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示出控制单元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用于成形板体和端子的模具的概要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理解,附图有时将结构要素放大示出。结构要素的尺寸比率有时与实际的尺寸或者其他附图中的尺寸不同。如图1所示,在设备壳体11的上部例如通过螺钉等而固定有控制单元12。设备壳体11例如为变速箱,在内部配设有电动机、传感器等电气部件。控制单元12具有连接器22,该连接器22插入到设备壳体11的安装孔。在控制单元12收纳有与配设于设备壳体11内的电气部件进行连接的控制电路等。控制电路等通过配设于连接器22的端子而与设备壳体11内的电气部件进行连接。图2示出控制单元12的壳体21、与壳体21形成为一体的连接器22和设备壳体11的局部截面。另外,图2所示的壳体21是例如形成为箱状而收纳控制电路等的壳体的一部分,并且是与连接器22形成为一体的部分。连接器22插入于设备壳体11的安装孔11X。连接器22具有壳体31、板体32、多个端子33和浇灌材料34。如图5所示,壳体31具有固定部41和嵌合部42,固定部41配设于安装孔11X(参照图2),嵌合部42以从固定部41延伸的方式形成。固定部41例如形成为圆柱状。在固定部41的外周面以遍及整个周向的方式形成有装配槽41a。在装配槽41a配设有密封环35。如图2所示,壳体31通过密封环35而液密地嵌装于安装孔11X。如图5所示,嵌合部42形成为大致方筒状。在嵌合部42嵌合有与电气设备连接的连接器,电气设备配置于图1所示的设备壳体11的内部。如图2所示,在壳体31中埋设有板体32。板体32例如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板体32具有在厚度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对置的第1面32a和第2面32b。板体32的侧面32c与壳体31的内表面31a紧贴。多个端子33沿厚度方向贯通板体32。多个端子33以通过压入到板体32而插通板体32的方式被板体32支承。壳体31具有隔壁31b。隔壁31b以将板体32的第1面32a覆盖的方式形成。并且,隔壁31b与板体32的第1面32a紧贴。此外,隔壁31b无间隙地紧贴于从板体32突出的端子33的侧面。在壳体31以将板体32的第2面32b覆盖的方式填充有浇灌材料34。作为浇灌材料34,例如能够使用环氧树脂。浇灌材料34例如以液体的状态填充到壳体31,例如通过加热而被固化。通过该浇灌材料34,防止油等液体通过端子33的贯通部分而从设备壳体11泄漏。多个端子33的一方的端部33a(图2中的下侧的端部)配设于壳体31内。这些的端部33a作为连接器22的阳型端子发挥作用。如上所述,连接器嵌合到壳体31的嵌合部42。配设于该连接器的阴型端子和连接器22的端子33(阳型端子)电连接。多个端子33的另一方的端部33b(图2中的上侧的端部)例如与配设于壳体21的布线基板进行连接。由合成树脂而成的壳体31例如使用模具而形成。并且,板体32以及多个端子33作为型芯而配设于模具内。也就是说,壳体31通过将板体32以及多个端子33作为型芯的嵌件成形而形成。在这样形成的壳体31中,隔壁31b无间隙地紧贴于从板体32突出的多个端子33的侧面。并且,浇灌材料34填充到通过嵌件成形而形成的壳体31,从而将板体32的第2面32b覆盖。多个端子33压入到板体32。因此,填充到壳体31的液状的浇灌材料34进入到板体32和端子33之间的间隙。壳体31的隔壁31b紧贴于端子33的侧面。因此,液状的浇灌材料34被隔壁31b阻挡,也就是说防止浇灌材料34向端部33a侧溢出。如图4所示,在板体32的第1面32a形成有凹部32d。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体32形成有4个凹部32d。如图4所示,在隔壁31b形成有与板体32的凹部32d连通的贯穿孔31X。如图3所示,贯穿孔31X以避开在连接器22排列的多个端子33的方式形成。另外,图4所示的板体32的凹部32d以与隔壁31b的贯穿孔31X连通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在板体32形成有4个凹部32d。这些凹部32d在形成壳体31的工序中用于定位板体32。如图6所示,模具50用于形成上述的壳体31(参照图4)。在该模具50立设有销状的定位部件51。该定位部件51插入到板体32的凹部32d。通过插入该定位部件51,从而板体32以板体32从模具50的内表面50a分开的状态被固定。通过该板体32和模具50的内表面50a的间隙,从而形成图2所示的壳体31的隔壁31b。然后,为了形成壳体31而熔融的树脂压入到模具内。此时,因为定位部件51插入到板体32的凹部32d,所以在压入该树脂时,型芯即板体32以及端子33不移动。然后,通过树脂的固化,从而形成壳体31。因此,在壳体31的隔壁31b形成与定位部件51对应的贯穿孔31X。(作用)通过将板体32以及多个端子33作为型芯的嵌件成形而形成的壳体31紧贴于端子33的侧面。因此,填充到成形后的壳体31的浇灌材料34不会流出到多个端子33的端部33a侧。也就是说,浇灌材料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板体,其具有第1面和第2面;多个端子,其以在所述板体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板体的方式被压入到所述板体;壳体,其通过将所述板体以及所述多个端子作为型芯的嵌件成形而形成,并且覆盖所述板体的侧面和所述板体的所述第1面;以及浇灌材料,其以将所述板体的所述第2面覆盖的方式填充到所述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2.20 JP 2016-246915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板体,其具有第1面和第2面;多个端子,其以在所述板体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板体的方式被压入到所述板体;壳体,其通过将所述板体以及所述多个端子作为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筱田耕至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