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华大学专利>正文

涡流送风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2870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6:38
涡流送风终端,包括送风壳体和导风组件;导风组件安装在送风壳体的内腔中,导风组件包括梭形轴、导风叶片、转轴及拉轴;导风叶片一侧表面为外凸弧面,另一侧表面为内凹弧面,导风叶片一端为连接端,与连接端相对的另一端为引风端,导风叶片从连接端向引风端厚度逐渐缩减,并在引风端形成一条棱,导风叶片上的棱为导风叶片的外凸弧面与内凹弧面交汇所形成。本发明专利技术优点在于,气流通过导风叶片和梭形轴时,可产生涡流,并以脉动涡流的方式将风送出,达到仿自然风的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和普通送风终端相比,导风叶片的尾流产生脉动涡流,可以吹出轻柔多变的“自然风”,室内人员的舒适性较高。

Eddy current air supply termin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涡流送风终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送风终端,特别是一种涡流送风终端。
技术介绍
送风终端是中央空调或送风系统的重要部件,其用于通风空调系统保证室内气流合理分布,并能通过调节出风量及出风方向等来达到调节室内空气环境的要求,其送风气流流态直接影响室内人员的舒适性。传统的送风终端无法形成涡流出风,很难在有限空间达到仿自然风的效果,在涡流脉动尺度以及脉动频谱的营造和控制上有欠缺。不能提供室内人员仿自然风的舒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涡流送风终端,它解决了传统的送风终端无法形成涡流出风,导致室内人员舒适度体验较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涡流送风终端,包括送风壳体和导风组件;送风壳体呈两端开口的套筒形,其一端为进风端,另一端为出风端;导风组件安装在送风壳体的内腔中,导风组件包括梭形轴、导风叶片、转轴、拉轴;导风叶片一侧表面为外凸弧面,另一侧表面为内凹弧面,导风叶片一端为连接端,与连接端相对的另一端为引风端,导风叶片从连接端向引风端厚度逐渐缩减,并在引风端形成一条棱,导风叶片上的棱为导风叶片的外凸弧面与内凹弧面交汇所形成;梭形轴的径向截面呈梭形,从而在梭形轴上形成位置相对的两条棱,梭形轴垂直于送风壳体的轴向方向布置而安装在送风壳体的内腔中,其两条棱分别朝向送风壳体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其朝向送风壳体进风端的棱上安装有一行导风叶片,一行导风叶片包含的多个导风叶片沿梭形轴的轴向方向间隔安装在梭形轴上,导风叶片在连接端通过转轴活动安装在梭形轴上;拉轴活动安装在送风壳体的内腔中,并平行于梭形轴布置,其一端从送风壳体内腔中伸出而形成操作端,其在送风壳体的内腔中分别与一行导风叶片的每一片导风叶片活动连接;在操作端拉扯拉轴以使拉轴沿其轴向做往复直线运动,进而使一行导风叶片中的所有导风叶片同步摆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一行导风叶片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导风叶片均为外凸弧面相对或内凹弧面相对。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导风叶片的平面投影形状为等腰梯形或半圆形或等腰三角形。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一行导风叶片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导风叶片大小不一致。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一行导风叶片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导风叶片的尺寸比例为1:0.2~1。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拉轴通过短链与导风叶片的引风端活动连接,所述短链的环节数量为3个。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送风壳体的进风端设有法兰。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可带来仿自然风的出风效果:导风叶片的两侧表面及梭形轴的表面均为翼型曲面,其中,导风叶片为低速升力翼型,梭形轴为阻力翼型。气流通过导风叶片和梭形轴时,可产生涡流,并以脉动涡流的方式将风送出,达到仿自然风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和普通送风终端相比,导风叶片的尾流产生脉动涡流,可以吹出轻柔多变的“自然风”,室内人员的舒适性较高。2、可满足不同使用场景对风的频谱要求:送风壳体内的导风组件可根据需要设置多组,各组导风组件的梭形轴及导风叶片的大小可设计为不同尺寸或规格,一组导风组件内的所有导风叶片也可设计为不同尺寸或规格,使经过导风叶片的风的频谱不一致,从而控制风的脉动尺度和频谱,以满足不同使用场景下对风的频谱要求。以下结合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导风组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2中的导风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涡流送风终端,包括送风壳体1和导风组件。送风壳体1呈两端开口的套筒形,其一端为进风端12,另一端为出风端13。导风组件安装在送风壳体1的内腔11中,导风组件包括导风叶片2、梭形轴3、转轴4、拉轴;导风叶片2一侧表面为外凸弧面,另一侧表面为内凹弧面,导风叶片2一端为连接端21,与连接端21相对的另一端为引风端22,导风叶片2从连接端21向引风端22厚度逐渐缩减,并在引风端22形成一条棱23,导风叶片2上的棱23为导风叶片2的外凸弧面与内凹弧面交汇所形成。梭形轴3的径向截面呈梭形,从而在梭形轴3上形成位置相对的两条棱31,梭形轴3垂直于送风壳体1的轴向方向布置而安装在送风壳体1的内腔11中,其两条棱31分别朝向送风壳体1的进风端12和出风端13,其朝向送风壳体1进风端12的棱31上安装有一行导风叶片2,一行导风叶片2包含的多个导风叶片2沿梭形轴3的轴向方向间隔安装在梭形轴3上,导风叶片2在连接端通过转轴4活动安装在梭形轴3上。拉轴5活动安装在送风壳体1的内腔11中,并平行于梭形轴3布置,其一端从送风壳体1内腔11中伸出而形成操作端51,其在送风壳体1的内腔11中分别与一行导风叶片2的每一片导风叶片2活动连接。在操作端51拉扯拉轴5以使拉轴5沿其轴向做往复直线运动,进而使一行导风叶片2中的所有导风叶片2同步摆动,从而实现出风角度的调节。优选,送风壳体1的进风端12设有法兰14,从而便于连接在出风设备(例如中央空调)的出风口上。优选,一行导风叶片2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导风叶片2均为外凸弧面相对或内凹弧面相对。优选,一行导风叶片2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导风叶片2大小不一致,且任意两个相邻的导风叶片2的尺寸比例为1:0.2~1。优选,拉轴5通过短链6与导风叶片2的引风端22活动连接,所述短链6的环节数量为3个。本实施中,导风叶片2的平面投影形状为等腰梯形。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导风叶片2的平面投影形状为或半圆形。简述本专利技术的使用:送风壳体1通过法兰14安装在出风设备(例如中央空调)的出风口上,出风设备排出的气流通过送风壳体1的进风端12进入送风壳体1的内腔11中,并向出风端13流动。气流通过导风叶片2和梭形轴3时,可产生涡流,并以脉动涡流的方式将风送出,达到仿自然风的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涡流送风终端,其特征是:包括送风壳体和导风组件;送风壳体呈两端开口的套筒形,其一端为进风端,另一端为出风端;导风组件安装在送风壳体的内腔中,导风组件包括梭形轴、导风叶片、转轴、拉轴;导风叶片一侧表面为外凸弧面,另一侧表面为内凹弧面,导风叶片一端为连接端,与连接端相对的另一端为引风端,导风叶片从连接端向引风端厚度逐渐缩减,并在引风端形成一条棱,导风叶片上的棱为导风叶片的外凸弧面与内凹弧面交汇所形成;梭形轴的径向截面呈梭形,从而在梭形轴上形成位置相对的两条棱,梭形轴垂直于送风壳体的轴向方向布置而安装在送风壳体的内腔中,其两条棱分别朝向送风壳体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其朝向送风壳体进风端的棱上安装有一行导风叶片,一行导风叶片包含的多个导风叶片沿梭形轴的轴向方向间隔安装在梭形轴上,导风叶片在连接端通过转轴活动安装在梭形轴上;拉轴活动安装在送风壳体的内腔中,并平行于梭形轴布置,其一端从送风壳体内腔中伸出而形成操作端,其在送风壳体的内腔中分别与一行导风叶片的每一片导风叶片活动连接;在操作端拉扯拉轴以使拉轴沿其轴向做往复直线运动,进而使一行导风叶片中的所有导风叶片同步摆动。

【技术特征摘要】
1.涡流送风终端,其特征是:包括送风壳体和导风组件;送风壳体呈两端开口的套筒形,其一端为进风端,另一端为出风端;导风组件安装在送风壳体的内腔中,导风组件包括梭形轴、导风叶片、转轴、拉轴;导风叶片一侧表面为外凸弧面,另一侧表面为内凹弧面,导风叶片一端为连接端,与连接端相对的另一端为引风端,导风叶片从连接端向引风端厚度逐渐缩减,并在引风端形成一条棱,导风叶片上的棱为导风叶片的外凸弧面与内凹弧面交汇所形成;梭形轴的径向截面呈梭形,从而在梭形轴上形成位置相对的两条棱,梭形轴垂直于送风壳体的轴向方向布置而安装在送风壳体的内腔中,其两条棱分别朝向送风壳体的进风端和出风端,其朝向送风壳体进风端的棱上安装有一行导风叶片,一行导风叶片包含的多个导风叶片沿梭形轴的轴向方向间隔安装在梭形轴上,导风叶片在连接端通过转轴活动安装在梭形轴上;拉轴活动安装在送风壳体的内腔中,并平行于梭形轴布置,其一端从送风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小勇陈丽园林豹吴政江
申请(专利权)人:南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