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汽蚀性前置导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2751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6: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汽蚀性前置导轮,抗汽蚀性前置导轮,包括内筒、外筒、诱导轮,内筒与诱导轮主体通过轴承相连,诱导轮上设有螺旋叶片,螺旋叶片从内筒侧向外延伸,诱导轮与诱导轮上的螺旋叶片为一体成型结构,内筒与外筒之间设有桨叶,桨叶与内筒与外筒为一体成型结构,外筒上设有孔;桨叶为螺旋形;螺旋叶片的叶片宽度从诱导轮主体侧向外逐渐减小;外筒上的孔包括大孔组和小孔组,大孔组的孔与小孔组中的孔交错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稳定坚固,使用寿命长,抗汽蚀性好,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A Pre-guide Wheel with Cavitation Resist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汽蚀性前置导轮
本技术涉及前置导轮,特别涉及一种抗汽蚀性前置导轮。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逐渐显现,国际油价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处于震荡上涨状态,这使得航运成本居高不下,因此降低运营成本成为船舶行业共同的课题。而与此同时,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各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船舶水动力节能装置研发也因此成为了船舶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同时也受到广大船东的青睐。然而,随着船舶总体性能的日益改进,传统的单一节能装置的节能效果也越来越低,组合式节能装置也逐渐成为船舶节能装置的热点及发展重点。前置导轮安装在船体上,能够产生节能效果,然而,前置导轮由于汽蚀的作用,容易损坏,寿命短。在流动过程中,某一局部地区的压力等于或低于与水温相对应的汽化压力时水就在该处发生汽化。汽化发生后,就有大量的蒸汽及溶解在水中的气体逸出,形成许多蒸汽与气体混合的小汽泡。当汽泡随同水流从低压区流向高压区时,汽泡在高压的作用下,迅速凝结而破裂,在汽泡破裂的瞬间,产生局部空穴,高压水以极高的速度流向这些原汽泡占有的空间,形成一个冲击力。由于汽泡中的气体和蒸汽来不及在瞬间全部溶解和凝结,因此,在冲击的作用下又分成小汽泡,再被高压水压缩、凝结,如此形成多次反复,在流道表面形成极微小的冲蚀。冲击力形成的压力可高达几百甚至上千MPa,冲击频率可达每秒几万次。流道材料表面在水击压力作用下,形成疲劳而遭到严重破坏,从开始的点蚀到严重的蜂窝状空洞,最后甚至把材料壁面蚀穿,通常把这种破坏现象称为剥蚀或者汽蚀。因此在能够保证轮船动力的节能效果的同时,如何减少汽蚀对前置导轮的影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亟可待的事情。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汽蚀产生,结构稳定坚固,延长使用寿命的抗汽蚀性前置导轮。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抗汽蚀性前置导轮,包括内筒、外筒、诱导轮,内筒与诱导轮主体通过轴承相连,诱导轮上设有螺旋叶片,螺旋叶片从内筒侧向外延伸,诱导轮与诱导轮上的螺旋叶片为一体成型结构,内筒与外筒之间设有桨叶,桨叶与内筒与外筒为一体成型结构,外筒上设有孔。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桨叶为螺旋形。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螺旋叶片的叶片宽度从诱导轮主体侧向外逐渐减小。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外筒上的孔包括大孔组和小孔组,大孔组的孔与小孔组中的孔交错设置。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外筒为圆环状,内筒也为圆环状。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诱导轮外表面为半球形。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内筒与诱导轮之间的轴承包括内圈、外圈、以及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滚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抗汽蚀性前置导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1、内筒与诱导轮主体通过轴承相连,能够产生的汽泡将随同液体一起流走,不易造成整个流道的堵塞等,减少汽蚀现象的发生;2、诱导轮上有螺旋叶片,螺旋叶片从内筒侧向外延伸,能够降低前置导轮入口部分流速,减少汽蚀的发生;3、诱导轮与诱导轮上的螺旋叶片为一体成型结构,结构坚固、稳定;4、桨叶与内筒与外筒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铸造成型,稳定、坚固、可靠,寿命长;5、外筒上设有孔,孔的设置也能够促进气泡的流动,减少汽蚀现象的发生;6、内筒与外筒之间的桨叶为螺旋形,能够产生更好的搅动效果,产生的汽泡将随同液体一起流走,不易造成整个流道的堵塞等,减少汽蚀现象的发生;7、螺旋叶片的叶片宽度从诱导轮主体侧向外逐渐减小,能够产生更好的搅动效果,产生的汽泡将随同液体一起流走,不易造成整个流道的堵塞等,减少汽蚀现象的发生;8、外筒上大孔组的孔与小孔组中的孔交错设置,能够促进液体的流动,能够产生更好的搅动效果,产生的汽泡将随同液体一起流走,不易造成整个流道的堵塞等,减少汽蚀现象的发生;9、外筒为圆环状,而非半圆的导流罩,搅动的效果更好;内筒为圆环状,便于与诱导轮主体安装连接;10、内筒与诱导轮之间的轴承包括内圈、外圈、以及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滚珠,为通用的轴承,结构简单,材料易得,便于维修更换,成本低。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诱导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内筒;2-外筒;3-螺旋叶片;4-桨叶;5-孔;6-诱导轮;7-大孔组;8-小孔组;51-打孔组;52-小孔组。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如图1、2,一种抗汽蚀性前置导轮,包括内筒1、外筒2、诱导轮6,内筒1与诱导轮6主体通过轴承相连,诱导轮6上设有螺旋叶片3,螺旋叶片3从内筒1侧向外延伸,诱导轮6与诱导轮6上的螺旋叶片3为一体成型结构,内筒1与外筒2之间设有桨叶4,桨叶4、内筒1、外筒2为一体成型结构,外筒2上设有孔5。本专利技术通过外筒2上的孔5的设置,促进了液体的流动;内筒1与诱导轮6主体通过轴承相连,便于诱导轮转动,能够促进液体的流动,诱导轮6上设置的螺旋叶片3,更进一步的加速了液体的流动,能够产生更好的搅动效果,产生的汽泡将随同液体一起流走,不易造成整个流道的堵塞等,能够减少汽蚀现象的发生。螺旋叶片3从内筒1侧向外延伸,搅动效果好。诱导轮6与诱导轮6上的螺旋叶片3为一体成型结构,结构坚固,稳定性好。为了进一步详细说明上述实施例的效果,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桨叶4为螺旋形,能够产生更好的搅动效果,产生的汽泡将随同液体一起流走,不易造成整个流道的堵塞等,减少汽蚀现象的发生;螺旋叶片3的叶片宽度从诱导轮6主体侧向外逐渐减小,能够更好的搅动,减少汽蚀状况的发生;外筒2上的孔5包括大孔组51和小孔组52,大孔组51的孔与小孔组52中的孔交错设置,更好的促进了液体的流动,同时搅动效果更好;外筒2为圆环状,内筒1也为圆环状;诱导轮6外表面为半球形,与液体接触面积大,稳定性好;内筒1与诱导轮6之间的轴承包括内圈、外圈、以及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滚珠。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抗汽蚀性前置导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1、内筒1与诱导轮6主体通过轴承相连,能够产生的汽泡将随同液体一起流走,不易造成整个流道的堵塞等,减少汽蚀现象的发生;2、诱导轮6上有螺旋叶片3,螺旋叶片3从内筒侧向外延伸,能够降低前置导轮入口部分流速,减少汽蚀的发生;3、诱导轮6与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汽蚀性前置导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筒(1)、外筒(2)、诱导轮(6),所述内筒(1)与诱导轮(6)主体通过轴承相连,所述诱导轮(6)上设有螺旋叶片(3),所述螺旋叶片(3)从内筒(1)侧向外延伸,所述诱导轮(6)与诱导轮(6)上的螺旋叶片(3)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内筒(1)与外筒(2)之间设有桨叶(4),所述桨叶(4)、内筒(1)、外筒(2)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外筒(2)上设有孔(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汽蚀性前置导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筒(1)、外筒(2)、诱导轮(6),所述内筒(1)与诱导轮(6)主体通过轴承相连,所述诱导轮(6)上设有螺旋叶片(3),所述螺旋叶片(3)从内筒(1)侧向外延伸,所述诱导轮(6)与诱导轮(6)上的螺旋叶片(3)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内筒(1)与外筒(2)之间设有桨叶(4),所述桨叶(4)、内筒(1)、外筒(2)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外筒(2)上设有孔(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汽蚀性前置导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叶(4)为螺旋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汽蚀性前置导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叶片(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新夏智荣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海国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