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用底盘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用底盘。
技术介绍
机器人(Robot)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机器人底盘是承载机器人运动的重要部件,底盘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个机器人的性能。例如,公开号为CN205468381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移动机器人用带有多从动轮的悬挂底盘。主要包括电气模块、电池模块和底盘本体,电池模块安装在底盘本体和电气模块中间,电池模块与电气模块之间通过螺柱连接,电池模块与底盘本体之间通过螺钉连接。电气模块包括由阻燃材料制成的安装板,安装板上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天线、电源模块、主控模块、继电器和电机驱动模块。主控模块外围套有金属盒,金属盒通过螺栓连接在安装板上。本技术优化了底盘上的从动轮配置方式,采用从动轮悬挂的方式,使多个从动轮与地面均匀接触,提高了在多个从动轮共同配置的情况下,从动轮对机器人的支撑可靠性,从而提高了机器人整体的稳定性。然而,现有的底盘在做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用底盘,包括底板(1)、承载板(4)和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行动部、驱动部(3a)和传动部,安装于所述底板(1)的所述行动部通过所述传动部与所述驱动部(3a)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正视图方向观察,所述承载板(4)高于所述底板(1)并且所述承载板(4)通过阻尼柱(4a)压紧所述底板(1);其中,所述底板(1)包括第一底板(1a)、第二底板(1b)和第三底板(1c),所述第一底板(1a)通过所述第二底板(1b)与所述第三底板(1c)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底板(1a)与所述第二底板(1b)之间设置有第一扭力杆(2a);和/或所述第三底板(1c)与所述第二底板(1b)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用底盘,包括底板(1)、承载板(4)和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行动部、驱动部(3a)和传动部,安装于所述底板(1)的所述行动部通过所述传动部与所述驱动部(3a)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正视图方向观察,所述承载板(4)高于所述底板(1)并且所述承载板(4)通过阻尼柱(4a)压紧所述底板(1);其中,所述底板(1)包括第一底板(1a)、第二底板(1b)和第三底板(1c),所述第一底板(1a)通过所述第二底板(1b)与所述第三底板(1c)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底板(1a)与所述第二底板(1b)之间设置有第一扭力杆(2a);和/或所述第三底板(1c)与所述第二底板(1b)之间设置有第二扭力杆(2b);从而所述底盘在受到离心力时,基于所述第一扭力杆(2a)产生的扭力矩和/或第二扭力杆(2b)扭力矩,所述第一底板(1a)、所述第二底板(1b)和所述第三底板(1c)能够按照所述第一底板(1a)的质心、所述第二底板(1b)质心和所述第三底板(1c)的质心不偏离运动包络线的方式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力杆(2a)的一端具有第一啮合齿(203),所述第一扭力杆(2a)的另一端具有第二啮合齿(204);所述第二扭力杆(2b)的一端具有第三啮合齿,所述第二扭力杆(2b)的另一端具有第四啮合齿;其中,所述第二啮合齿(204)具有第一避让齿缺(204a);所述第四啮合齿具有第二避让齿缺;其中,所述第一底板(1a)具有能够容纳所述第一啮合齿(203)的第一齿状孔,所述第二底板(1b)具有能够容纳所述第二啮合齿(204)的第二齿状孔;所述第二底板(1b)具有能够容纳所述第三啮合齿的第三齿状孔;第三底板(1c)具有能够容纳所述第四啮合齿的第四齿状孔。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1a)与所述第二底板(1b)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三底板(1c)与所述第二底板(1b)设置有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板(201)和若干第一连接弹簧;所述第一连接板具有容纳所述第一扭力杆(2a)的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通过所述若干第一连接弹簧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板(1a)和所述第二底板(1b)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板(202)和若干第二连接弹簧;所述第二连接板具有容纳所述第二扭力杆(2b)的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通过所述若干第二连接弹簧分别与所述第三底板(1c)和所述第二底板(1b)连接。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柱(4a)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并且在所述承载板(4)上设置与所述阻尼柱(4a)的另一端连接的调节机构(4f);其中,所述调节机构(4f)包括内置于弹簧筒(4c)中的滑动压垫(4e)和与所述滑动压垫(4e)连接的调节螺钉(4b),所述阻尼柱(4a)的另一端嵌入所述弹簧筒(4c)并与所述滑动压垫(4e)连接;从而所述滑动压垫(4e)在所述调节螺钉(4b)旋转过程中能够与所述弹簧筒(4c)移动连接,以使得所述承载板(4)能够以调节所述阻尼柱(4a)的压缩量的方式与所述底板(1)移动连接。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4)在俯视方向的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一底板(1a)在俯视方向的投影区域具有第一重叠部(4g);所述承载板(4)在俯视方向的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三底板(1c)在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惠文,曾帅,晋睿,范鹏,张雷,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克诺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