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组件及转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2724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组件及转向器,属于车辆转向系统技术领域。连接组件包括防冲击垫圈和拉杆结构,拉杆结构包括齿条和转向拉杆,齿条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和本体,安装部与转向拉杆螺纹连接,防冲击垫圈具有安装孔,且防冲击垫圈上设置有用于缓冲振动的减震槽,防冲击垫圈通过安装孔套设于安装部,且防冲击垫圈与安装部过盈配合,防冲击垫圈远离本体的一端与转向拉杆接触。连接组件能够避免拉杆组件与转向器的转向器壳之间产生的碰撞,有效解决转向器转动时产生的异响,同时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成本低廉,该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A Connecting Component and Steer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组件及转向器
本技术涉及车辆转向系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及转向器。
技术介绍
目前使用的车辆转向系统,转向角度较大时拉杆组件与转向器的转向器壳会产生接触或碰撞,最终导致异响的产生。专利技术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的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缺点:解决转向异响的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组件,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其能够避免拉杆组件与转向器的转向器壳之间产生的碰撞,有效解决转向器转动时产生的异响,同时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成本低廉,该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转向器,其包括上述提到的连接组件,其具有该连接组件的全部功能。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组件,其包括防冲击垫圈和拉杆结构,所述拉杆结构包括齿条和转向拉杆,所述齿条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和本体,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转向拉杆螺纹连接,所述防冲击垫圈具有安装孔,且所述防冲击垫圈上设置有用于缓冲振动的减震槽,所述防冲击垫圈通过所述安装孔套设于所述安装部,且所述防冲击垫圈与所述安装部过盈配合,所述防冲击垫圈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转向拉杆接触。具体的,该连接组件能够避免拉杆组件与转向器的转向器壳之间产生的碰撞,有效解决转向器转动时产生的异响,同时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成本低廉,该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可选的,所述防冲击垫圈呈环形结构,所述减震槽呈环形,且所述减震槽与所述防冲击垫圈同轴心设置。可选的,所述减震槽与所述防冲击垫圈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减震槽与所述防冲击垫圈的外壁之间的距离。可选的,所述减震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其中两个所述减震槽对称设置在所述防冲击垫圈的两侧的端面上。可选的,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减震槽的槽高的总和小于等于所述防冲击垫圈的厚度的1/2。可选的,所述防冲击垫圈的棱边倒角过渡。可选的,所述防冲击垫圈由PA66+GF30材料制成。可选的,所述安装部沿垂直于所述本体的延伸方向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本体沿垂直于所述本体的延伸方向的横截面积。可选的,所述安装部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有沿所述本体的径向贯穿所述第一安装部的通槽。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转向器,其包括转向器壳和上述提到的连接组件,其具有该连接组件的全部功能,所述转向器壳形成用于穿设所述连接组件的空腔,所述空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和两个第二腔室,两个所述第二腔室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的两端,所述本体通过所述第一腔室可滑动的连接于所述转向器壳,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防冲击垫圈对应。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所述连接组件通过在齿条和转向拉杆之间设置防冲击垫圈,避免拉杆组件在减震器内活动时转向拉杆与齿条的连接处与减震器的转向器壳产生直接接触导致的异响,并且连接组件通过防冲击垫圈上设置的减震槽对振动进行分散,从而提高连接组件解决转向异响的能力,并且简单易行,安装维护简单,该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1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冲击垫圈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冲击垫圈的中心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齿条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转向器;10-连接组件;11-防冲击垫圈;111-安装孔;112-减震槽;113-倒角;12-拉杆结构;121-齿条;1211-安装部;1212-第一安装部;1213-第二安装部;1214-本体;1215-通槽;122-转向拉杆;30-转向器壳;31-空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器100,连接组件10在转向器壳30内活动时,连接组件10上设置的防冲击垫圈11与转向器壳30接触时,能够缓解转向器壳30与连接组件10之间产生的振动,并通过防冲击垫圈11上设置的减震槽112对振动进行分解,大大的提高了对于转向器100的振动的解决效果,从而有效的解决转向的异响。请参考图1-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组件10,其包括防冲击垫圈11和拉杆结构12,拉杆结构12包括齿条121和转向拉杆122,齿条121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1211和本体1214,安装部1211与转向拉杆122螺纹连接,防冲击垫圈11具有安装孔111,且防冲击垫圈11上设置有用于缓冲振动的减震槽112,防冲击垫圈11通过安装孔111套设于安装部1211,且防冲击垫圈11与安装部1211过盈配合,防冲击垫圈11远离本体1214的一端与转向拉杆122接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防冲击垫圈11可以用于避免连接组件10与转向器壳30之间直接接触,连接组件10与转向器壳30均为金属材料,直接接触会产生振动从而导致异响。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防冲击垫圈和拉杆结构,所述拉杆结构包括齿条和转向拉杆,所述齿条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和本体,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转向拉杆螺纹连接,所述防冲击垫圈具有安装孔,且所述防冲击垫圈上设置有用于缓冲振动的减震槽,所述防冲击垫圈通过所述安装孔套设于所述安装部,且所述防冲击垫圈与所述安装部过盈配合,所述防冲击垫圈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转向拉杆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防冲击垫圈和拉杆结构,所述拉杆结构包括齿条和转向拉杆,所述齿条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和本体,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转向拉杆螺纹连接,所述防冲击垫圈具有安装孔,且所述防冲击垫圈上设置有用于缓冲振动的减震槽,所述防冲击垫圈通过所述安装孔套设于所述安装部,且所述防冲击垫圈与所述安装部过盈配合,所述防冲击垫圈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转向拉杆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冲击垫圈呈环形结构,所述减震槽呈环形,且所述减震槽与所述防冲击垫圈同轴心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槽与所述防冲击垫圈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减震槽与所述防冲击垫圈的外壁之间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其中两个所述减震槽对称设置在所述防冲击垫圈的两侧的端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减震槽的槽高的总和小于等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巍何龙方
申请(专利权)人:华晨鑫源重庆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