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热管理系统及含有该温控热管理系统的电动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82654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5: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温控热管理系统,用于汽车车内和前端模块的热管理,温控管理系统包括空调热泵组件和前端模块冷却组件,前端模块冷却组件包括散热器、第一水壶、第一水泵和电动水阀,以及第二水泵,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均设于所述前端模块的一侧。上述温控热管理系统,当需要对机舱内的前端模块单独冷却时,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开启,冷却介质通过散热器‑前端模块‑第一水壶‑第一水泵、第二水泵‑散热器,实现前端模块的单独冷却需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温控热管理系统的汽车。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Containing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温控热管理系统及含有该温控热管理系统的电动汽车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温控热管理系统及含有该温控热管理系统的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成为大众消费品,越来越多的人们拥有汽车,同时也刺激了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商家不断的改进自己的产品,使自己的汽车的性能更好,进而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现有的汽车,为了节能减排和减少用车成本,生产出了电动汽车,通过采用电池供电的方式给整车供电,通过采用廉价的电能,无需消耗汽油,减少了尾气的排放。但是,现有的电动汽车,其前端模块(即车载充电器和驱动电机)的冷却主要依靠空调热泵系统,当空调热泵系统损坏时,会导致前端模块无法正常散热,进而导致前端模块过热而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温控热管理系统及含有该温控热管理系统的电动汽车,以解决现有的电动汽车当空调热泵系统损坏时,会导致前端模块过热而损坏的问题。一种温控热管理系统,用于汽车车内和前端模块的热管理,所述温控管理系统包括空调热泵组件,所述温控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前端模块冷却组件,所述空调热泵组件包括压缩机、分别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气液分离器和室内换热器、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低压充注口连接的蒸发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连接的室外热换器,以及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所述前端模块冷却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一侧的散热器、与所述散热器连接的第一水壶、与所述第一水壶连接的第一水泵和电动水阀,以及与所述电动水阀连接的第二水泵,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均设于所述前端模块的一侧。上述温控热管理系统,使用时,当车内要降温时,冷却介质通过压缩机-室内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室外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蒸发器-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其中第一电子膨胀阀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实现单独车内降温需求;当车内需要采暖时,冷却介质通过压缩机-室内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室外换热器-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其中第一电子膨胀阀起节流作用,第二电子膨胀阀关闭,实现单独车内采暖需求;当需要对机舱内的前端模块单独冷却时,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开启,冷却介质通过散热器-前端模块-第一水壶-第一水泵、第二水泵-散热器,实现前端模块的单独冷却需求。进一步地,所述温控热管理系统还包括一个电池包热管理组件,所述电池包热管理组件包括与所述低压充注口连接的板式换热器、与所述板式换热器连接的第三水泵、与所述第三水泵连接的第二水壶、与所述第二水壶连接的热水器,所述热水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依次通过一个第三电子膨胀阀、第一四通管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四通管一个接口还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第一四通管的另一接口通过第一电磁阀与所述低压充注口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之间设有高压充注口,所述高压充注口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之间设有第一冷媒压力传感器,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高压充注口之间设有第一冷媒温度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冷媒温度传感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压缩机的低压充注口之间依次设有第三冷媒温度传感器、第一单向阀、第二四通管,所述第二四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四通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板式换热器与所述低压充注口之间依次设有出口温度传感器、出口压力传感器、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通过所述第二四通管与所述低压充注口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温控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环境状态检测组件,所述室内状态检测组件包括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以及光线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的进水口设有一个进口水温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蒸发器的一侧均设有电子风扇。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设于机舱内的前端模块,所述前端模块包括前电机、后电机、车载充电器、电控系统,所述汽车还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温控热管理系统,所述第二水泵设于所述后电机的一侧,所述第一水泵设于所述前电机、所述车载充电器以及所述电控系统的一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温控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温控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个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温控热管理系统,用于汽车车内和前端模块10的热管理,所述温控管理系统包括空调热泵组件20和前端模块冷却组件30。具体的,所述空调热泵组件20包括压缩机21、分别与所述压缩机21连接的气液分离器212和室内换热器22、与所述气液分离器212的低压充注口211连接的蒸发器23、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2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电子膨胀阀24、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24的另一端连接的室外热换器25,以及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5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电子膨胀阀28,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28的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23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25的一侧还设有PTC加热器26和与所述PTC加热器26连接的电源27。通过上述结构,实现汽车车内的供暖和制冷。具体的,所述前端模块冷却组件30包括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器25一侧的散热器31、与所述散热器31连接的第一水壶32、与所述第一水壶32连接的第一水泵33和电动水阀34,以及与所述电动水阀34连接的第二水泵35,所述第一水泵33和所述第二水泵35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散热器3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泵33和所述第二水泵35均设于所述前端模块10的一侧,具体的所述第一水泵33和所述第二水泵35的水管贴合在前端模块10的表面,以带着前端模块1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其中,所述散热器31的进水口设有一个进口水温传感器36;所述室外换热器25和所述蒸发器23的一侧均设有电子风扇60。上述温控热管理系统,使用时,当车内要降温时,冷却介质通过压缩机21-室内换热器22-第一电子膨胀阀24-室外换热器25-第二电子膨胀阀28-蒸发器23-气液分离器212-压缩机21,其中第一电子膨胀阀24全开,第二电子膨胀阀28进行节流,实现单独车内降温需求;当车内需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控热管理系统,用于汽车车内和前端模块的热管理,所述温控管理系统包括空调热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前端模块冷却组件,所述空调热泵组件包括压缩机、分别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气液分离器和室内换热器、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低压充注口连接的蒸发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连接的室外热换器,以及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所述前端模块冷却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一侧的散热器、与所述散热器连接的第一水壶、与所述第一水壶连接的第一水泵和电动水阀,以及与所述电动水阀连接的第二水泵,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均设于所述前端模块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控热管理系统,用于汽车车内和前端模块的热管理,所述温控管理系统包括空调热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前端模块冷却组件,所述空调热泵组件包括压缩机、分别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气液分离器和室内换热器、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低压充注口连接的蒸发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连接的室外热换器,以及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所述前端模块冷却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一侧的散热器、与所述散热器连接的第一水壶、与所述第一水壶连接的第一水泵和电动水阀,以及与所述电动水阀连接的第二水泵,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散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均设于所述前端模块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热管理系统还包括一个电池包热管理组件,所述电池包热管理组件包括与所述低压充注口连接的板式换热器、与所述板式换热器连接的第三水泵、与所述第三水泵连接的第二水壶、与所述第二水壶连接的热水器,所述热水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依次通过一个第三电子膨胀阀、第一四通管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四通管一个接口还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第一四通管的另一接口通过第一电磁阀与所述低压充注口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成顺单丰武姜筱华陈立伟吴金刘秋兰汪波高威敏卢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