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1244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16: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体式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外导体、内导体、第一介质和外壳,所述外导体具有内腔,所述内导体收容于所述内腔,所述外导体和内导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介质固定,所述外壳套设到所述外导体的外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杆和第二介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介质中,所述连接杆的两端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第二介质中伸出并活动插接到所述内导体内,所述第二介质抵接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体积小,易于加工,加工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A split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体式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分体式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连接器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关键部件,广泛应用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中,在5G网络建设中,基站模块的特点往往是多通道,密集型对插,例如一台滤波器就需要装配32个或者64个连接器,天线模块和功放模块类似,所以5G基站的建设对于连接器的要求是,小型化,低成本,大容差,安装便捷。过去的基站建设,模块间的连接,大多数会选用SMP系列连接器、MBX系列连接器等,这类连接器不易加工,耗费工时长,加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易于加工、体积小、加工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分体式连接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分体式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外导体、内导体、第一介质和外壳,所述外导体具有内腔,所述内导体收容于所述内腔,所述外导体和内导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介质固定,所述外壳套设到所述外导体的外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杆和第二介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介质中,所述连接杆的两端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第二介质中伸出并活动插接到所述内导体内,所述第二介质抵接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介质包括第一固定部和形成在第一固定部的一端外周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套设到所述内导体的外周,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到所述外导体的内壁。进一步地,所述外导体包括环状的外导体本体以及间隔形成在外导体本体一端的若干第一片状结构,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到所述外导体本体的内壁。进一步地,所述内导体包括环状的内导体本体以及间隔形成在内导体本体一端的若干第二片状结构,所述内导体本体靠近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活动插接到所述内导体本体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外壁设有轴向的凹槽,所述外导体本体的内壁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棱。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靠近所述若干第一片状结构的一端朝向所述外导体的内腔弯折形成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和所述外壳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若干第一片状结构的端部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并抵接到所述弯折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为一L状结构,所述L状结构的竖部的远离L状结构的横部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介质中,L状结构的竖部的远离L状结构的横部的一端端部形成有所述第一连接部,L状结构的横部的远离L状结构的竖部的一端端部形成有所述第二连接部。进一步地,所述L状结构的竖部的远离L状结构的横部的一端形成一台阶,所述台阶插入到所述第二介质中,所述台阶的端部形成有所述第一连接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介质的两端分别具有轴向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相互连通,所述台阶插入到所述第一腔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第二腔中伸出。进一步地,所述外导体和内导体为冲压件,所述第一介质为注塑件。本技术的分体式连接器体积小,适合于5G网络的建设,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可分开加工,简化了加工工序,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各种移动通信系统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体式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分体式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分体式连接器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分体式连接器装配到滤波器上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分体式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组件10和第二连接组件30。第一连接组件10用于装配在滤波器的表面以与外部的其他模块实现连接,第二连接组件30用于装配在滤波器的腔体内以实现腔体内的信号传输。本技术所描述的轴向指的是第一连接组件10的轴向。第一连接组件10包括外导体11、内导体12、第一介质13和外壳14。外导体11具有内腔113(见图3),内腔113用于供外部的其他模块的对应部分插入。内导体12收容于内腔113,外导体11和内导体12之间通过第一介质13固定。外壳14套设到外导体11的外周。第二连接组件30包括连接杆31和第二介质32。连接杆31的一端插入到第二介质32中。连接杆31的两端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部33、第二连接部34。第一连接部33从第二介质32中伸出并活动插接到内导体12内,第二介质32抵接到第一连接组件10。第一连接部33的外径和第二连接部34的外径相等。第二连接部34用于与滤波器的谐振柱连接。通过该种结构,本技术的分体式连接器分为两部分,即第一连接组件10和第二连接组件30,第一连接组件10和第二连接组件30可分开加工,简化了加工工序,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传统的连接器,其外形往往是根据滤波器设计人员的排腔需求定制的,不同的设计人员其定制的连接器的外形不同,而连接器工厂希望将连接器尽可能标准化,均按一个外形供货,这样的矛盾往往会导致连接器的生产效率低下、加工成本增高。而通过本技术的分体式连接器,由于第一连接组件10仅仅用于对外连接其他模块,因而滤波器设计人员在进行滤波器排腔设计时,只需要考虑滤波器腔体内的信号传输即可,即不同的滤波器根据其各自的排腔需要只需定制第二连接组件30的外形,而第一连接组件10则可做成通用的标准件,从而可降低连接器的加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本实施例中,外导体11和内导体12为冲压件,外导体11和内导体12的材料均为锡青铜材料,采用冲压工艺一体成型,相对传统的连接器的外导体和内导体采用黄铜或者铍青铜车削加工,耗费工时短,易于加工,降低了加工成本。第一介质13为注塑件,第一介质13的材料为LCP(LiquidCrystalPolymer,在国内称之为液晶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材料,采用注塑工艺一体成型,易于加工。进一步地,第一介质13包括第一固定部131和形成在第一固定部131的一端外周的第二固定部132。第一固定部131固定套设到内导体12的外周,第二固定部132固定连接到外导体11的内壁。第一固定部131的长度和内导体12的长度相等。外导体11包括环状的外导体本体111以及间隔形成在外导体本体111一端的若干第一片状结构112。第二固定部132固定连接到外导体本体111的内壁。本实施例的第一片状结构112的数量为六个。第一片状结构112呈弯折状。为了加强第二固定部132与外导体本体111的内壁之间的连接,第二固定部132的外壁设有轴向的凹槽133(见图2),外导体本体111的内壁设有与凹槽133配合的凸棱(图上未显示)。凹槽133、凸棱的数量均为六个。每个凹槽133、凸棱对应一个第一片状结构112。内导体12包括环状的内导体本体121以及间隔形成在内导体本体121一端的若干第二片状结构122。内导体本体121靠近第二固定部132,第一连接部33活动插接到内导体本体121内。本实施例的第二片状结构122的数量为三个。优选地,第一固定部131的靠近若干第二片状结构122的一端为一倒梯形结构,该种结构的设置方便其他模块的对应部分插入到内导体12内以实现信号传输。进一步地,外壳14的靠近若干第一片状结构112的一端朝向外导体11的内腔113弯折形成弧状的弯折结构141。弯折结构1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体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外导体、内导体、第一介质和外壳,所述外导体具有内腔,所述内导体收容于所述内腔,所述外导体和内导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介质固定,所述外壳套设到所述外导体的外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杆和第二介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介质中,所述连接杆的两端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第二介质中伸出并活动插接到所述内导体内,所述第二介质抵接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体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外导体、内导体、第一介质和外壳,所述外导体具有内腔,所述内导体收容于所述内腔,所述外导体和内导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介质固定,所述外壳套设到所述外导体的外周,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杆和第二介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第二介质中,所述连接杆的两端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第二介质中伸出并活动插接到所述内导体内,所述第二介质抵接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包括第一固定部和形成在第一固定部的一端外周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套设到所述内导体的外周,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到所述外导体的内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包括环状的外导体本体以及间隔形成在外导体本体一端的若干第一片状结构,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到所述外导体本体的内壁。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体包括环状的内导体本体以及间隔形成在内导体本体一端的若干第二片状结构,所述内导体本体靠近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活动插接到所述内导体本体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乐康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国人射频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