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脱水一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80544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1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浓缩脱水一体系统,包括混合槽且混合槽通过设有泵的聚乙烯铁输入管与聚乙烯铁贮存槽连接并通过设有泵的絮凝剂输入管与絮凝剂溶解槽连接,混合槽、脱水叠螺机与收集槽依次连接并在脱水叠螺机上方设有清洗装置;所述絮凝剂溶解槽通过水管与外部的供水装置连接并通过管道与絮凝剂贮存槽连接;所述清洗装置通过水管与外部的供水装置连接;所述收集槽通过设有泵的管道与混合槽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聚乙烯铁、絮凝剂、需要处理的原液进行混合絮凝处理后浓缩脱水;混合槽中絮凝剂输入管、聚乙烯铁输入管均设有双向出液口;双向出液口的出药开关通过浮动球带动连杆及其上方的开关板进行开关。

Concentration and Dehydration Integrated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浓缩脱水一体系统
本技术涉及环保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浓缩脱水一体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技术的浓缩脱水系统往往存在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通过将聚乙烯铁、絮凝剂、需要处理的原液进行混合絮凝处理后浓缩脱水;混合槽中絮凝剂输入管、聚乙烯铁输入管均设有双向出液口;双向出液口的出药开关通过浮动球带动连杆及其上方的开关板进行开关的浓缩脱水一体系统。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浓缩脱水一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槽且混合槽通过设有泵的聚乙烯铁输入管与聚乙烯铁贮存槽连接并通过设有泵的絮凝剂输入管与絮凝剂溶解槽连接,混合槽、脱水叠螺机与收集槽依次连接并在脱水叠螺机上方设有清洗装置;所述絮凝剂溶解槽通过水管与外部的供水装置连接并通过管道与絮凝剂贮存槽连接;所述清洗装置通过水管与外部的供水装置连接;所述收集槽通过设有泵的管道与混合槽回接;所述絮凝剂溶解槽顶部设有电机并在电机底部设有伸入絮凝剂溶解槽内部的转动轴且转动轴设有若干个搅拌叶;所述混合槽顶部设有2个电机并在电机底部设有伸入混合槽内部的转动轴且转动轴设有若干个搅拌叶;所述絮凝剂输入管、聚乙烯铁输入管伸入混合槽内部并在底部设有双向出液口;所述双向出液口两端端部设有出药开关并在出药开关顶部开设有顶部开口且在出药开关两侧侧部开设有侧部开口;所述出药开关内部设有开关板且开关板顶部伸出顶部开口并在底部设有伸出侧部开口的连杆;所述连杆两端端部设有浮动球。其中,所述的搅拌叶为X型桨叶且搅拌叶的数量为1、2或者3。其中,所述的絮凝剂输入管、聚乙烯铁输入管位于2个电机之间。其中,所述的絮凝剂输入管的双向出液口位于聚乙烯铁输入管的双向出液口下方。其中,所述的浮动球为塑料或者泡沫浮动球。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点:本技术通过将聚乙烯铁、絮凝剂、需要处理的原液进行混合絮凝处理,然后进入脱水叠螺机进行浓缩脱水,提高脱水效率,保证脱水效果。同时,本技术的混合槽中絮凝剂输入管、聚乙烯铁输入管均设有双向出液口,双向出液口的出药开关通过浮动球带动连杆及其上方的开关板进行开关,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絮凝剂溶解槽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混合槽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双向出液口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水管、2为清洗装置、3为泵、4为聚乙烯铁贮存槽、5为絮凝剂贮存槽、6为絮凝剂溶解槽、7为混合槽、8为脱水叠螺机、9为收集槽、10为电机、11为转动轴、12为搅拌叶、13为絮凝剂输入管、14为聚乙烯铁输入管、15为双向出液口、16为出药开关、17为顶部开口、18为侧部开口、19为开关板、20为连杆、21为浮动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本技术的浓缩脱水一体系统,包括混合槽7且混合槽7通过设有泵3的聚乙烯铁输入管14与聚乙烯铁贮存槽4连接并通过设有泵3的絮凝剂输入管13与絮凝剂溶解槽6连接,混合槽7、脱水叠螺机8与收集槽9依次连接并在脱水叠螺机8上方设有清洗装置2;絮凝剂溶解槽6通过水管1与外部的供水装置连接并通过管道与絮凝剂贮存槽5连接;清洗装置2通过水管1与外部的供水装置连接;收集槽9通过设有泵3的管道与混合槽7回接;絮凝剂溶解槽6顶部设有电机10并在电机10底部设有伸入絮凝剂溶解槽6内部的转动轴11且转动轴11设有若干个搅拌叶12;混合槽7顶部设有2个电机10并在电机10底部设有伸入混合槽7内部的转动轴11且转动轴11设有若干个搅拌叶12;絮凝剂输入管13、聚乙烯铁输入管14伸入混合槽7内部并在底部设有双向出液口15;双向出液口15两端端部设有出药开关16并在出药开关16顶部开设有顶部开口17且在出药开关16两侧侧部开设有侧部开口18;出药开关16内部设有开关板19且开关板19顶部伸出顶部开口17并在底部设有伸出侧部开口18的连杆20;连杆20两端端部设有浮动球21。其中,搅拌叶12为X型桨叶且搅拌叶12的数量为1、2或者3;絮凝剂输入管13、聚乙烯铁输入管14位于2个电机10之间;絮凝剂输入管13的双向出液口15位于聚乙烯铁输入管14的双向出液口15下方;浮动球21为塑料或者泡沫浮动球。使用时,聚乙烯铁贮存槽4中的聚乙烯铁在泵3的作用下通过聚乙烯铁输入管14进入混合槽7;絮凝剂贮存槽5中的絮凝剂与水管1中的水一起进入絮凝剂溶解槽6进行搅拌混匀,然后在泵3的作用下通过絮凝剂输入管13进入混合槽7;然后在2个电机10的作用下,带动转动轴11上的搅拌叶12转动,将聚乙烯铁、絮凝剂与混合槽7内的需要处理的原液进行搅拌混合,絮凝沉积后进入脱水叠螺机8进行浓缩脱水处理,废渣进入收集槽9中;长期处理后,脱水叠螺机8上会粘结大量的残渣,通过清洗装置2将水管1中的水体向脱水叠螺机8进行冲洗,去除残渣,收集槽9长期使用后也会产生废液,通过泵3将废液重新提升至混合槽7中,进行再次絮凝后浓缩脱水处理。通过絮凝剂输入管13、聚乙烯铁输入管14向混合槽7中加入絮凝剂、聚乙烯铁时,浮动球21向上提升,带动开关板19提升,打开双向出液口15,进行絮凝剂、聚乙烯铁的输入,在混合槽7内与需要处理的原液进行搅拌混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浓缩脱水一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槽(7)且混合槽(7)通过设有泵(3)的聚乙烯铁输入管(14)与聚乙烯铁贮存槽(4)连接并通过设有泵(3)的絮凝剂输入管(13)与絮凝剂溶解槽(6)连接,混合槽(7)、脱水叠螺机(8)与收集槽(9)依次连接并在脱水叠螺机(8)上方设有清洗装置(2);所述絮凝剂溶解槽(6)通过水管(1)与外部的供水装置连接并通过管道与絮凝剂贮存槽(5)连接;所述清洗装置(2)通过水管(1)与外部的供水装置连接;所述收集槽(9)通过设有泵(3)的管道与混合槽(7)回接;所述絮凝剂溶解槽(6)顶部设有电机(10)并在电机(10)底部设有伸入絮凝剂溶解槽(6)内部的转动轴(11)且转动轴(11)设有若干个搅拌叶(12);所述混合槽(7)顶部设有2个电机(10)并在电机(10)底部设有伸入混合槽(7)内部的转动轴(11)且转动轴(11)设有若干个搅拌叶(12);所述絮凝剂输入管(13)、聚乙烯铁输入管(14)伸入混合槽(7)内部并在底部设有双向出液口(15);所述双向出液口(15)两端端部设有出药开关(16)并在出药开关(16)顶部开设有顶部开口(17)且在出药开关(16)两侧侧部开设有侧部开口(18);所述出药开关(16)内部设有开关板(19)且开关板(19)顶部伸出顶部开口(17)并在底部设有伸出侧部开口(18)的连杆(20);所述连杆(20)两端端部设有浮动球(21)。...

【技术特征摘要】
1.浓缩脱水一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槽(7)且混合槽(7)通过设有泵(3)的聚乙烯铁输入管(14)与聚乙烯铁贮存槽(4)连接并通过设有泵(3)的絮凝剂输入管(13)与絮凝剂溶解槽(6)连接,混合槽(7)、脱水叠螺机(8)与收集槽(9)依次连接并在脱水叠螺机(8)上方设有清洗装置(2);所述絮凝剂溶解槽(6)通过水管(1)与外部的供水装置连接并通过管道与絮凝剂贮存槽(5)连接;所述清洗装置(2)通过水管(1)与外部的供水装置连接;所述收集槽(9)通过设有泵(3)的管道与混合槽(7)回接;所述絮凝剂溶解槽(6)顶部设有电机(10)并在电机(10)底部设有伸入絮凝剂溶解槽(6)内部的转动轴(11)且转动轴(11)设有若干个搅拌叶(12);所述混合槽(7)顶部设有2个电机(10)并在电机(10)底部设有伸入混合槽(7)内部的转动轴(11)且转动轴(11)设有若干个搅拌叶(12);所述絮凝剂输入管(13)、聚乙烯铁输入管(14)伸入混合槽(7)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中王绩周江成王孟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乾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