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的压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9622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的压边结构,包括通过第一高度限位件与所述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的下模的下模座本体连接的外压边圈、通过第二高度限位件与所述下模座本体上位于下座座的镶嵌结构中空位置处的部分连接的内压边圈,所述外压边圈与所述内压边圈的移动行程相同;在所述外压边圈的各内侧面上相应于所述下模的凸模的外侧面上的第一导板的位置处设置有第四导板,在所述内压边圈的各外侧面上相应于所述凸模内侧面上的第二导板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其导向配合的第五导板。采用外压边圈以及外压边圈与凸模滑动配合的方式,在成型天窗加强板的形状的同时,能够一次性将天窗加强板加工呈框架结构,无需多次工序,提高效率。

Blank Holding Structure of Drawing Die for Automobile Skylight Reinforcement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的压边结构
本技术涉一种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的压边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天窗加强板用于对汽车天窗起到加强的作用,汽车天窗加强板可以通过拉延成型。由于汽车天窗加强板呈框架结构,在拉延成型后还需要其他工序或步骤来加工汽车天窗加强板的中间空间,导致汽车天窗加强板的加工步骤多,工序复杂,且加工时间长,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时间的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的压边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的压边结构,包括通过第一高度限位件与所述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的下模的下模座本体连接的外压边圈、通过第二高度限位件与所述下模座本体上位于下座座的镶嵌结构中空位置处的部分连接的内压边圈,所述外压边圈与所述内压边圈的移动行程相同;在所述外压边圈的各内侧面上相应于所述下模的凸模的外侧面上的第一导板的位置处设置有第四导板,在所述内压边圈的各外侧面上相应于所述凸模内侧面上的第二导板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其导向配合的第五导板。进一步的,所述外压边圈呈矩形框状结构,其内框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凸模的外围形状大小相匹配,所述外压边圈由第二左侧壁、第二右侧壁、第二前侧壁以及第二后侧壁围合而成;在所述外压边圈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置有第二吊装部,所述第二左侧壁及第二右侧壁的外侧均水平设置有一水平块,所述水平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外压边圈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在所述水平块上相应于下模座上的导向孔的位置处设置有过孔;在所述外压圈内设置有一第一内框,所述第一内框的上表面的内侧与所述凸模型面的外侧相衔接,所述第一内框的上表面具有与所述天窗加强板的下表面的相应部分相匹配的第一型面;在所述外压边圈的两长侧边上相应于所述第一高度限位件的位置处设置有供所述第一高度限位件穿设于其中的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高度限位件的顶端具有防止所述外压边圈脱离的第一限位凸环,所述第一限位凸环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内径。进一步的,在所述内压边圈上相应于所述第二高度限位件的位置处设置有限位件连接板,在所述限位件连接板上相应于所述第二高度限位件的位置处开设有供所述第二高度限位件的穿设于其中的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高度限位件的顶端具有防止所述内压边圈脱离的第二限位凸环,所述第二限位凸环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内径。进一步的,在所述内压边圈的每一内侧设置有修边刀块,当所述内压边圈下移至最大行程后,所述修边刀块所在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凸模顶面。本技术的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的压边结构,采用上述外压边圈以及外压边圈与凸模滑动配合的方式,在成型天窗加强板的形状的同时,能够一次性将天窗加强板加工呈框架结构,无需多次工序,减少成型模具,减少加工步骤,节约制作成本,提高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下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下模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外压边圈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外压边圈与下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外压边圈与凸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中内压边圈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中内压边圈与下模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中内压边圈、外压边圈与下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上模底面朝上的立体图。图11是卸料板及压料板压于板件上的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见图1至图11,本技术的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以下简称拉延模具)在水平面的投影呈矩形,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下模1、压边结构3以及上模5,所述压边结构3活动设于所述下模1上,所述压边结构3的下端与顶杆(图未示出)的上端连接,所述上模5设于所述压边结构3上,所述压边结构3能够在所述顶杆的推动下向上移动,在所述上模5的下压下向下移动。其中:所述下模1包括下模座12以及设于所述下模座12上的凸模14,所述下模座12包括一下模座本体122以及设于所述下模座本体122的上表面的中心位置的镶嵌结构120,所述凸模14围设于所述镶嵌结构120外。所述压边结构3包括一外压边圈30以及一内压边圈32,所述外压边圈30设于所述凸模14外,所述外压边圈30的内侧面与所述凸模14的外侧面滑动配合以能够沿所述模具的高度方向移动,所述内压边圈32设于所述凸模14与所述镶嵌结构120之间,所述内压边圈32的外侧面与所述凸模14的内侧面滑动配合以能够沿所述模具的高度方向移动。所述外压边圈30及内压边圈32均与顶杆的顶端连接。关于下模1:所述下模1包括下模座12以及设于所述下模座12上的凸模14。所述下模座12包括一下模座本体122以及设于下模座本体122的上表面的中心位置的镶嵌结构120。所述下模座本体122在水平面的投影上呈矩形。在所述下模座本体122的上表面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至少一与上模座导向配合的导向孔1221。在所述下模座本体122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置有一第一吊装部1222,所述第一吊装部1222包括一第一吊装耳以及水平穿设于所述第一吊装耳上的第一吊装柱。在所述下模座本体122的两长侧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高度限位件1223,所述第一高度限位件1223的下端与所述下模座本体122连接,上端与所述外压边圈30连接,所述第一高度限位件1223用于限制所述外压边圈30的上移行程。在所述下模座本体122的两长侧分别设置有一防护板1224,所述防护板1224的高度大于所述外压边圈30的上移行程,从而能够防止相应人员手指或其他部位伸入所述外压边圈30与所述下模座本体122之间,提高生产安全。所述镶嵌结构120设于凸模14内,在水平面上呈矩形(长方形)框形状,由第一左侧壁1201、第一右侧壁1202、第一前侧壁1203以及第一后侧壁1204围合而成。在所述第一前侧壁1203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本实施例为三个)第一通槽1205,所述第一通槽1205在所述第一前侧壁1203的宽度(即厚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均贯穿所述第一前侧壁1203。在所述第一后侧壁1204上开设有与所述若干个第一通槽1205一一对称的若干个第二通槽1206。每一组对称的第一通槽1205、第二通槽1206以及镶嵌结构120与之对应的中空部分形成一组第一镶嵌槽(本实施例为三组),用于供所述内压边圈32的相应部分活动嵌设其中。在第一左侧壁1201及第一右侧壁1202上对称开设有第三通槽1207及第四通槽1208,所述第三通槽1207、第四通槽1208以及镶嵌结构120与之对应的中空部分形成第二镶嵌槽,用于供内压边圈32的另相应部分活动嵌设于其中。在所述下模座本体122上相应于所述镶嵌结构120的中空部分的位置处还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高度限位件1225,所述第二高度限位件1225的下端与所述下模座12固定,上端与所述内压边圈32连接,用于限制所述内压边圈32的上移行程,所述内压边圈32及外压边圈30的移动行程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的压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第一高度限位件与所述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的下模的下模座本体连接的外压边圈、通过第二高度限位件与所述下模座本体上位于镶嵌结构中空位置处的部分连接的内压边圈,所述外压边圈与所述内压边圈的移动行程相同;在所述外压边圈的各内侧面上相应于所述下模的凸模的外侧面上的第一导板的位置处设置有第四导板,在所述内压边圈的各外侧面上相应于所述凸模内侧面上的第二导板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其导向配合的第五导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的压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第一高度限位件与所述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的下模的下模座本体连接的外压边圈、通过第二高度限位件与所述下模座本体上位于镶嵌结构中空位置处的部分连接的内压边圈,所述外压边圈与所述内压边圈的移动行程相同;在所述外压边圈的各内侧面上相应于所述下模的凸模的外侧面上的第一导板的位置处设置有第四导板,在所述内压边圈的各外侧面上相应于所述凸模内侧面上的第二导板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其导向配合的第五导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天窗加强板拉延模具的压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压边圈呈矩形框状结构,其内框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凸模的外围形状大小相匹配,所述外压边圈由第二左侧壁、第二右侧壁、第二前侧壁以及第二后侧壁围合而成;在所述外压边圈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置有第二吊装部,所述第二左侧壁及第二右侧壁的外侧均水平设置有一水平块,所述水平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外压边圈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在所述水平块上相应于下模座上的导向孔的位置处设置有过孔;在所述外压边圈内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星严兆凯汤婷煜倪建波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捷曜冲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