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具和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8853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锅具和烹饪器具,锅具包括锅具基体和限温层,锅具基体包括锅底和锅壁;限温层设置于锅底的外表面或锅底和至少部分锅壁的外表面,限温层的厚度沿自身中心向外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限温层,一方面限温层在电磁作用下,可实现对腔体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另一方面通过设置限温层而无需设置温度传感器,进而避免相关技术中由于设置温度传感器而导致烹饪器具内容易进水而造成安全隐患,此外,通过限定限温层的中心区域厚度较小,限温层的外沿厚度较大,以使磁场强度较强处对应的限温层厚度较小,磁场强度较弱处对应的限温层厚度较大,避免在烹饪过程中出现锅底糊锅或锅壁冰凉等现象。

Pots and cooking utensi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锅具和烹饪器具
本技术涉及厨房器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和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目前,烹饪器具1’为了实现测温的技术需求,如图1所示,在锅具基体12’的下方均设有温度传感器16’,而为了安装温度传感器16’,常在烹饪器具1’的内壳上设置开口18’,该种结构一方面容易因为进水而形成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在烹饪器具1’使用过程中,锅具基体12’和温度传感器16’之间容易被米饭、菜等杂物阻隔,容易影响温度传感器16’的测温准确度,导致出现溢出、烧糊等问题,且增加用户的清洁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锅具。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有鉴于此,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锅具,其包括锅具基体和限温层,锅具基体包括锅底和锅壁;限温层设置于锅底的外表面或锅底和至少部分锅壁的外表面,限温层的厚度沿自身中心向外逐渐增大。本技术提供的锅具包括锅具基体和限温层,其中锅具基体包括锅底和锅壁,锅底和锅壁围合形成容纳食材的腔体,限温层设置于锅底的外表面或锅底和至少部分锅壁的外表面,限温层在电磁作用下,可实现对腔体内的食材进行加热。进一步地,限温层具有特定的居里温度,限温层的组成成分可确定相应的居里温度,当限温层在电磁作用下发热时,限温层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超过限温层的居里温度时,限温层会失去磁性以使限温层在电磁作用下不再发热,限温层的温度降低,而当限温层的温度降至居里温度以下时,限温层重新恢复磁性,进而在电磁作用下发热、升温,周而复始,进而使得锅具的温度恒定在限温层的居里温度附近,确保食物的烹饪效果,此外,通过设置限温层而无需设置温度传感器,进而避免相关技术中由于设置温度传感器而导致烹饪器具内容易进水而造成安全隐患,且在烹饪器具使用过程中,避免锅具和温度传感器之间被米饭、菜等杂物阻隔而出现溢出、烧糊等现象。进一步地,限温层的厚度沿自身中心向外逐渐增大,这是由于烹饪器具的电磁件常对应设置于锅具的下方,即锅底的中心区域对应的磁场强度最大,由锅底的中心区域向外磁场强度减弱,由于限温层设置于锅底上或锅底与至少部分锅壁上,则通过设置限温层的中心区域厚度较小,限温层的外沿厚度较大,进而使得限温层的厚度与烹饪器具的电磁件所产生的磁场强度成反比,磁场强度较强时,可设置厚度较小的限温层,当磁场强度较弱时,可相应增加限温层的厚度,进而确保位于限温层外沿处的加热能力,避免在烹饪过程中出现锅底糊锅或锅壁冰凉等现象。具体地,当限温层的居里温度为120℃时,在电磁作用下,限温层的温度自初始温度(例如室温)升高,限温层处于铁磁状态(具有磁性),当限温层的温度达到120℃以上时,限温层由铁磁状态转变为顺磁状态,即在电磁作用下,限温层不再加热,限温层的温度降低,而当温度低于120℃时,限温层重新恢复铁磁状态,进而在电磁作用下发热、升温,周而复始,进而使得锅具的温度恒定在限温层的居里温度120℃附近,确保食物的烹饪效果且防止溢出。另外,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限温层的平均厚度为H1,满足0.1mm<H1<0.3mm。在该技术方案中,限温层的平均厚度为H1,且满足0.1mm<H1<0.3mm,当限温层的厚度越厚,限温层的铁磁性越强,进而使得限温层在电磁作用下的加热性能更好,而当限温层的厚度大于0.3mm时,限温层的铁磁性不再随厚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强,因此,无需设置限温层的厚度大于0.3mm,避免增加无谓的成本且影响锅具和烹饪器具的轻质化。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限温层的中心区域的厚度范围为0.09mm至0.11mm,限温层的外沿区域的厚度范围为0.28mm至0.32mm。在该技术方案中,限温层的中心区域的厚度范围为0.09mm至0.11mm,限温层的外沿区域的厚度范围为0.28mm至0.32mm,优选地,限温层的中心区域的厚度为0.1mm,且限温层的外沿区域的厚度为0.3mm,设置对应于锅底中心区域的限温层的厚度小于限温层的外沿厚度,由于锅底中心区域的磁场强度较强,通过设置厚度较小的限温层可避免锅底糊锅,由于锅壁区域的磁场强度较弱,通过增加限温层的厚度,进而确保位于限温层外沿处的加热能力,避免在烹饪过程中出现锅壁冰凉等现象。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中心区域的面积为S1,外沿区域的面积为S2,且满足1≤S1/S2≤2。在该技术方案中,限温层的中心区域的面积为S1,外沿区域的面积为S2,且满足1≤S1/S2≤2,即厚度较小的中心区域的面积与厚度较大的外沿区域的面积满足上述比例关系,进而优化限温层的整体结构,使得限温层更适应于烹饪器具的电磁件所产生的磁场分布,在磁场分布不均的条件下,可实现锅具的温度均匀恒定,提升锅具的烹饪效果。优选地,限温层的中心区域的厚度呈线性变化,限温层的外沿区域的厚度呈线性变化。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锅具基体的平均厚度为H2,满足0.02<H1/H2<0.15。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锅具基体的平均厚度为H2,且锅具基体的平均厚度H2与限温层的平均厚度H1满足,0.02<H1/H2<0.15,当H1与H2满足上述比例关系时,限温层在电磁作用可实现对锅具的腔体内食材加热的功能,加热效率较高。进一步地,当0.1mm<H1<0.3mm时,则H2满足2mm<H2<5mm。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限温层的材质为铁、镍或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在该技术方案中,限温层的材质为铁、镍或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即限温层可以为复合金属材料或复合金属氧化物等。进一步地,限温层可以由纳米磁性材料制得,当然限温层也可以由其他材料制得,只要满足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则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限温层为喷涂涂层、蚀刻涂层或印刷涂层;进一步地,限温层可以为一层或多层结构。在该技术方案中,限温层可采用喷涂、蚀刻或印刷的方式设置在锅具基体上,进而确保限温层与锅具基体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限温层脱落。可以想到地,限温层与锅具基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只要不脱离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则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限温层在锅具基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高度为h,满足h≤15mm。在该技术方案中,限温层在锅具基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高度为h,且满足h≤15mm,由于烹饪器具的电磁件设置于锅具的下方,当h>15mm时,受限于磁场分布的影响,电磁作用会大幅度减弱,故无需在锅壁上全部设置限温层,避免增加无谓的生产成本。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锅具基体为铝合金基体、不锈钢基体、玻璃基体或陶瓷基体;和/或锅底和锅壁一体成型。在该技术方案中,锅具基体为铝合金基体、不锈钢基体、玻璃基体或陶瓷基体;和/或锅底和锅壁为一体成型,进而确保锅具基体的结构强度,确保锅具的安全使用性能。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锅具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设置于限温层的外表面。在该技术方案中,锅具还包括设置于限温层的外表面的保护层,保护层可防止限温层由于氧化或进水等问题而导致的失效,降低长期使用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包括:锅具基体,所述锅具基体包括锅底和锅壁;限温层,所述限温层设置于所述锅底的外表面或所述锅底和至少部分所述锅壁的外表面,所述限温层的厚度沿自身中心向外逐渐增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包括:锅具基体,所述锅具基体包括锅底和锅壁;限温层,所述限温层设置于所述锅底的外表面或所述锅底和至少部分所述锅壁的外表面,所述限温层的厚度沿自身中心向外逐渐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温层的平均厚度为H1,所述锅具基体的平均厚度为H2,且满足:0.1mm<H1<0.3mm;和/或0.02<H1/H2<0.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温层的中心区域的厚度范围为0.09mm至0.11mm,所述限温层的外沿区域的厚度范围为0.28mm至0.32mm;所述中心区域的面积为S1,所述外沿区域的面积为S2,且满足1≤S1/S2≤2。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温层的材质为铁、镍或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绍生王帅江德勇何斌黄宇华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