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桑枝榆黄菇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78584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桑枝榆黄菇的栽培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榆黄菇是基于桑枝作为培养料进行培养的,培养料中的桑枝经过发酵处理后大量的维生素、蛋白质、半纤维素物质被释放出来,能很好的被榆黄菇快速吸收,缩短了榆黄菇的培养时间,提高榆黄菇品质,同时,在榆黄菇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料使用了发酵桑枝,桑枝发酵后的酵香味可以吸引来虫蚁,为了能有效杀灭虫蚁,发明专利技术人利用中药水I和中药水II进行驱虫,能有效杀灭有害细菌,保证榆黄菇菌棒不被虫蚁、病菌侵蚀,发明专利技术还通过彩色光照刺激出菇,能使榆黄菇快速出菇,营养快速富集,达到提高品质的目的。

A Cultivation Method of Mulberry Branch Ulmus flav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桑枝榆黄菇的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种植
,特别涉及一种桑枝榆黄菇的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榆黄菇又名金顶侧耳、玉皇蘑等,为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其色泽金黄艳丽,味鲜美,有独特的海鲜味道;榆黄蘑营养成份很高,含有大量蛋白质、糖类、矿物质、脂肪、维生素,尤其是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氨基酸。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培养基原料日趋紧张,原来以杂木屑为主料栽培的模式严重制约了榆黄菇生产的发展。因此,因地制宜研究和开发可替代的培养料势在必行。在“东桑西移”国策的影响下河池市种植了大量的桑树,桑枝条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榆黄菇是木腐性食用菌,其菌丝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的分解能力很强,但是桑枝中的蛋白不能有效被食用菌利用,而且,在利用桑枝制备培养料的过程中,由于其味道清香,很容易吸引虫蚁进行啃咬,造成培养料被侵蚀,从而影响榆黄菇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桑枝榆黄菇的栽培方法,能有效提高榆黄菇产量、提高榆黄菇品质以及培养料的抗病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桑枝榆黄菇的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制备培养料:将培养料晒干后混合粉碎,经过100目-150目筛网筛选,然后进行常压灭菌冷却至23℃-28℃得到培养料,所述常压灭菌的灭菌温度为100℃-120℃,灭菌时间为12h-14h;(2)制作菌袋:选择两端开口的聚丙烯塑料袋作为菌袋,向菌袋中加入一层厚度为1cm~2cm的菌种,再添加一层厚度为4cm~5cm的培养料层,形成“菌种层-培养基层-菌种层”相间隔的排布;所述培养基层为3-4层,菌种层比培养基层多1层,保证料袋两端为菌种层,然后用压袋机从两边向中间压实,扎紧两端料袋口得到菌袋;(3)出菇管理:用直径为2mm的钢钉在步骤(3)菌袋的菌种层进行扎眼,每层扎眼个数为6-8个,然后将扎好眼的菌袋移至培养室进行暗室培养,培养温度为25℃-30℃,培养时向空气中喷洒中药水I,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为50%-60%,待菌丝长满菌袋后打开菌袋两端的扎口,并将菌袋移至菇棚进行出菇培养,所述出菇培养的培养温度为26℃-30℃,培养时每隔3h用鼓风机进行一次换气,保持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为20%-25%;每隔2h-3h对菌袋进行1次光照处理;不断喷洒中药水II,保证出菇培养的相对湿度为90%-95%;(4)采收与采后管理:待步骤(3)的榆黄菇子实体正常发育,菌盖边缘开始向上反卷时开始采收第一潮菇,采收后2d-3d停止向菌袋喷水,2d-3d后每天早晚向培养料表面喷洒液肥,使空气湿度达到90%-95%;然后再按照步骤(3)的出菇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直至采收完4-6潮菇。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的培养料由如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35份-45份的发酵桑枝、25份-35份的金针菇菌渣、18份-28份的中药渣、5份-17份的石膏粉、13份-24份的油茶渣、27份-39份的玉米芯、17份-29份的苜蓿叶和11份-17份的甘蔗渣。进一步的,所述发酵桑枝的发酵方法为:将桑枝粉碎后经过100目-150目的筛网筛选,然后向桑枝粉碎中添加5mg/g-10mg/g的NaCl和4mg/g-6mg/g酶活力为500U/g-800U/g的纤维素酶,搅拌均匀后,按照7mg/g-9mg/g的接种量接入驯化好的桑枝发酵菌种,在温度为25℃-27℃,相对湿度为20%-30%的条件下密闭发酵20d。进一步的,所述桑枝发酵菌种由如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12份-23份的活菌数为3.4×108CFU/g的枯草芽孢杆菌、17份-32份活菌数为2.4×108CFU/g的米曲霉菌3.1×108CFU/g、9份-19份活菌数为5.7×108CFU/g的红霉菌和13份-27份活菌数为6.3×108CFU/g的乳酸菌;所述桑枝发酵菌种的驯化方法为:将枯草芽孢杆菌、米曲霉菌、红霉菌分别置于驯化培养基中培养,当驯化培养基中纤维素含量下降一半时,结束第一期培养,并将培养时间记为T1;挑出菌落并重复第一期培养过程,当芽孢杆菌驯化培养基中纤维素含量下降一半时结束第一期培养,并将培养时间记为T2;如此重复进行n期培养,当Tn=1/2T1时,完成枯草芽孢杆菌、米曲霉菌和红霉菌的驯化过程;将乳酸菌置于驯化培养基中培养,当驯化培养基中乳酸含量为含量达到30mg/mL时结束第一期培养,并将培养时间记为T1;第一期培养结束后进行第二期培养,挑选出第一期培养结束后的菌株并置于相同配方的培养中培养,并重复第一期培养过程,当培养基中乳酸的含量达到30mg/mL时结束第二期培养,并将培养时间记为T2;如此重复进行n期培养,当Tn=1/2T1时,完成驯化过程;所述驯化培养基的由如下成分组成:质量浓度为40mg/mL的纤维素、20mg/mL的半纤维素、质量浓度为5mg/mL的蔗糖、质量浓度为30mg/mL的酵母浸膏、质量浓度为13mg/mL的火龙果多糖、质量浓度为10mg/mL的琼脂、质量浓度为10mg/mL的芦荟甙、其余为桑叶汁。进一步的,所述中药渣由如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13份-33份的灵芝、23份-35份的鸡血藤、18份-29份的黄芪、25份-41份的菊花、17份-25份的山药、15份-25份的金银花和11份-27份的白芍。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的中药水I由如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17份-25份的当归提取物、13份-24份的柳树皮提取物、15份-27份的胡椒提取物、14份-27份的荷叶提取物、11份-23份的辣蓼草提取物和11份-25份的芸香提取物。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的中药水II由如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21份-35份的核桃壳提取物、21份-35份的茼蒿提取物、17份-27份的菊花提取物、15份-37份的仙人掌提取物和17份-35份的苦楝提取物。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光照处理的处理方式为循环彩色光照处理,共进行5-7个循环处理,所述循环处理的循环方式为:“绿光处理15min,光照强度为900Lx-1100Lx”~“橙光处理20min,光照强度为800Lx-1000Lx”~“蓝光处理15min,光照强度为800Lx-1000Lx”~“红光处理15min,光照强度为800Lx-1100Lx”~暗处理10min。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的液肥由如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21份-35份的动物尿液渗透液、15份-37份的油茶渣浸提液、16份-28份的火龙果皮发酵液、17份-25份的骨粉浸提液和7份-13份的蔗糖。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榆黄菇是基于桑枝作为培养料进行培养的,培养料中的桑枝经过发酵处理后大量的维生素、蛋白质、半纤维素物质被释放出来,能很好的被榆黄菇快速吸收,缩短了榆黄菇的培养时间,提高榆黄菇品质,同时,桑枝是本地域的特色植物,取材方便快捷,能因地制宜的进行研究和开发;桑枝发酵过程中,根据桑枝的营养元素特性对发酵菌种进行驯化,能快速对桑枝进行发酵,加快营养物质释放,更适合榆黄菇生长。2、本专利技术的培养料中还添加了中药渣,中药渣中除了含有大量有机质、木质素外还含有丰富的生物碱,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能有效防止菌棒发霉。3、本专利技术在榆黄菇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料使用了发酵桑枝,桑枝发酵后的酵香味可以吸引来虫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桑枝榆黄菇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制备培养料:将培养料晒干后混合粉碎,经过100目‑150目筛网筛选,然后进行常压灭菌冷却至23℃‑28℃得到培养料,所述常压灭菌的灭菌温度为100℃‑120℃,灭菌时间为12h‑14h;(2)制作菌袋:选择两端开口的聚丙烯塑料袋作为菌袋,向菌袋中加入一层厚度为1cm~2cm的菌种,再添加一层厚度为4cm~5cm的培养料层,形成“菌种层‑培养基层‑菌种层”相间隔的排布;所述培养基层为3‑4层,菌种层比培养基层多1层,保证料袋两端为菌种层,然后用压袋机从两边向中间压实,扎紧两端料袋口得到菌袋;(3)出菇管理:用直径为2mm的钢钉在步骤(3)菌袋的菌种层进行扎眼,每层扎眼个数为6‑8个,然后将扎好眼的菌袋移至培养室进行暗室培养,培养温度为25℃‑30℃,培养时向空气中喷洒中药水I,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为50%‑60%,待菌丝长满菌袋后打开菌袋两端的扎口,并将菌袋移至菇棚进行出菇培养,所述出菇培养的培养温度为26℃‑30℃,培养时每隔3h用鼓风机进行一次换气,保持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为20%‑25%;每隔2h‑3h对菌袋进行1次光照处理;不断喷洒中药水II,保证出菇培养的相对湿度为90%‑95%;(4)采收与采后管理:待步骤(3)的榆黄菇子实体正常发育,菌盖边缘开始向上反卷时开始采收第一潮菇,采收后2d‑3d停止向菌袋喷水,2d‑3d后每天早晚向培养料表面喷洒液肥,使空气湿度达到90%‑95%;然后再按照步骤(3)的出菇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直至采收完4‑6潮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桑枝榆黄菇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制备培养料:将培养料晒干后混合粉碎,经过100目-150目筛网筛选,然后进行常压灭菌冷却至23℃-28℃得到培养料,所述常压灭菌的灭菌温度为100℃-120℃,灭菌时间为12h-14h;(2)制作菌袋:选择两端开口的聚丙烯塑料袋作为菌袋,向菌袋中加入一层厚度为1cm~2cm的菌种,再添加一层厚度为4cm~5cm的培养料层,形成“菌种层-培养基层-菌种层”相间隔的排布;所述培养基层为3-4层,菌种层比培养基层多1层,保证料袋两端为菌种层,然后用压袋机从两边向中间压实,扎紧两端料袋口得到菌袋;(3)出菇管理:用直径为2mm的钢钉在步骤(3)菌袋的菌种层进行扎眼,每层扎眼个数为6-8个,然后将扎好眼的菌袋移至培养室进行暗室培养,培养温度为25℃-30℃,培养时向空气中喷洒中药水I,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为50%-60%,待菌丝长满菌袋后打开菌袋两端的扎口,并将菌袋移至菇棚进行出菇培养,所述出菇培养的培养温度为26℃-30℃,培养时每隔3h用鼓风机进行一次换气,保持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为20%-25%;每隔2h-3h对菌袋进行1次光照处理;不断喷洒中药水II,保证出菇培养的相对湿度为90%-95%;(4)采收与采后管理:待步骤(3)的榆黄菇子实体正常发育,菌盖边缘开始向上反卷时开始采收第一潮菇,采收后2d-3d停止向菌袋喷水,2d-3d后每天早晚向培养料表面喷洒液肥,使空气湿度达到90%-95%;然后再按照步骤(3)的出菇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直至采收完4-6潮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桑枝榆黄菇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的培养料由如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35份-45份的发酵桑枝、25份-35份的金针菇菌渣、18份-28份的中药渣、5份-17份的石膏粉、13份-24份的油茶渣、27份-39份的玉米芯、17份-29份的苜蓿叶和11份-17份的甘蔗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桑枝榆黄菇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桑枝的发酵方法为:将桑枝粉碎后经过100目-150目的筛网筛选,然后向桑枝粉碎中添加5mg/g-10mg/g的NaCl和4mg/g-6mg/g酶活力为500U/g-800U/g的纤维素酶,搅拌均匀后,按照7mg/g-9mg/g的接种量接入驯化好的桑枝发酵菌种,在温度为25℃-27℃,相对湿度为20%-30%的条件下密闭发酵20d。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桑枝榆黄菇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桑枝发酵菌种由如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12份-23份的活菌数为3.4×108CFU/g的枯草芽孢杆菌、17份-32份活菌数为2.4×108CFU/g的米曲霉菌3.1×108CFU/g、9份-19份活菌数为5.7×108CFU/g的红霉菌和13份-27份活菌数为6.3×108CFU/g的乳酸菌;所述桑枝发酵菌种的驯化方法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世俊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宜州天源绿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