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及其施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6614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及其施工工艺,包括叠合板底板本体,叠合板底板本体端部预埋有一组套筒,且每个套筒呈倾斜布置;所述套筒内设有插筋,且插筋底端位于套筒的外侧。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安装方便和连接可靠的特点。

A Composite Plate Bottom with End Reinforcement Connection and It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及其施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叠合板底板,特别是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及其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为了响应建筑工业化,越来越多的建筑构件在工厂里预制完成,这其中,水平构件是最早实现工厂化预制的构件之一,原因在于,水平构件预制对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水平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也比较简单。目前,水平构件的预制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叠合楼板,叠合楼板是由叠合板底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根据现行规范《装配式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第6.6.4条规定,叠合板底板板端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这样此纵向受力钢筋就需要从叠合板底板上一整排伸出,像胡子一样,俗称为“胡子”筋。为了解决“胡子”筋在叠合板底板的制作、运输和吊装的过程中因弯折、变形而导致预制混凝土破损和缺角,以及叠合板底板在吊装就位时,“胡子筋”与叠合板支承梁的上部纵筋呈十字交叉状而导致的安装麻烦的问题;在专利授权公开号为“CN207988291U”、专利名称为“一种板端不出筋的单向叠合板底板”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所述单向叠合板底板的端部不伸出“胡子”筋,单向叠合板底板的端部预埋若干机械连接套筒,机械连接套筒一端与单向叠合板底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等强连接,另一端与锚固钢筋等强连接。”的技术方案,用于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叠合板底板吊装就位后,由于连接钢筋需要安装在叠合底板的侧端,而其侧端为梁或墙,梁或墙的空间较小,钢筋又多,连接钢筋在旋转拧紧时操作不太方便,导致连接钢筋的安装较为麻烦,难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因此,现有的技术存在着安装较为麻烦和施工质量很难保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及其施工工艺。本专利技术具有安装方便和连接可靠的特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包括叠合板底板本体,叠合板底板本体端部预埋有一组套筒,且每个套筒呈倾斜布置;所述套筒内设有插筋,且插筋底端位于套筒的下方。前述的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中,所述套筒的内壁为内螺纹结构。前述的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中,所述插筋包括与内螺纹结构的套筒相配合的螺纹杆,螺纹杆下端设有锚固钢筋,螺纹杆上端设有螺帽。前述的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中,所述套筒的内壁为光滑结构;所述插筋为弯折结构的连接钢筋。前述的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中,所述套筒与叠合板底板本体的水平面之间的倾斜夹角为20-60度。前述的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中,所述套筒与叠合板底板本体的水平面之间的倾斜夹角为45度。前述的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中,所述叠合板底板本体的两对称端分别预埋有一组套筒。前述的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中,所述叠合板底板本体的4个侧边端分别预埋有一组套筒。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根据设计要求制作预制叠合板底板的台模;B、根据设计要求在台模内布置叠合板底板钢筋;C、将套筒封口后,牢固绑扎在叠合板底板钢筋上,保证套筒倾斜角度在误差范围之内;D、浇筑并养护叠合板底板用混凝土,取出得到叠合板底板本体;E、将叠合板底板本体运至现场并吊装就位后,将插筋安装进套筒内,并使得插筋的底端贯穿出套筒后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叠合板底板本体的端部预埋呈倾斜布置的套筒,并在套筒内设置插筋,插筋穿过套筒后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以此来实现相应的连接。此技术不需要从叠合板底板的支撑梁或墙一侧安装连接钢筋,安装连接钢筋的操作面变为叠合板内一侧,此举极大的方便了叠合板底板连接钢筋的安装,也能有效的保证施工质量和降低的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安装效率。另外,通过将套筒设置为内螺纹结构,并通过螺纹杆与之相配合,使得安装方便,连接稳定牢固,通过在螺纹杆下端设置锚固钢筋来实现相应的连接,通过在螺纹杆的上端设置螺帽,不仅便于插筋的旋钮操作,而且增强了插筋在叠合板的锚固效果。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安装方便和连接可靠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套筒的安装位置图;图3是实施例1中的插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2中插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套筒的安装示意立体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叠合板底板本体,2-套筒,3-插筋,301-螺纹杆,302-锚固钢筋,303-螺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限制的依据。实施例1。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构成如图1至图3和图7所示,包括叠合板底板本体1,叠合板底板本体1端部预埋有一组套筒2,且每个套筒2呈倾斜布置;所述套筒2内设有插筋3,且插筋3底端位于套筒2的下方。插筋3穿过套筒后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所述套筒2的内壁为内螺纹结构。所述插筋3包括与内螺纹结构的套筒2相配合的螺纹杆301,螺纹杆301下端设有锚固钢筋302,螺纹杆301上端设有螺帽303。所述套筒2与叠合板底板本体1的水平面之间的倾斜夹角为20-60度。所述套筒2与叠合板底板本体1的水平面之间的倾斜夹角为45度。所述叠合板底板本体1的两对称端分别预埋有一组套筒2。此为单向叠合板底板。所述叠合板底板本体1的4个侧边端分别预埋有一组套筒2。此为双向叠合板底板。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根据设计要求制作预制叠合板底板的台模;B、根据设计要求在台模内布置叠合板底板钢筋;C、将套筒封口后,牢固绑扎在叠合板底板钢筋上,保证套筒倾斜角度在误差范围之内;D、浇筑并养护叠合板底板用混凝土,取出得到叠合板底板本体;E、将叠合板底板本体运至现场并吊装就位后,将插筋安装进套筒内,并使得插筋的底端贯穿出套筒后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采用塑料膜将套筒的上下两端的开口进行封口,套筒下端紧贴侧模。当浇筑完成后,上端露出在叠合板底板本体上方,由于套筒下端开口处的混凝土层较薄,在使用时只需使用插筋将其捅破即可;也可以通过在套筒内填充泡沫来防止混凝土浆液流入套筒内。套筒可以采用塑料材质,也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如铁、不锈钢、铝合金等等)。套筒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叠合板底板的实际受力情况进行设计。实施例2。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构成如图4至图7所示,包括叠合板底板本体1,叠合板底板本体1端部预埋有一组套筒2,且每个套筒2呈倾斜布置;所述套筒2内设有插筋3,且插筋3底端位于套筒2的下方。插筋3穿过套筒后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所述套筒2的内壁为光滑结构;所述插筋3为弯折结构的连接钢筋。所述套筒2与叠合板底板本体1的水平面之间的倾斜夹角为20-60度。所述套筒2与叠合板底板本体1的水平面之间的倾斜夹角为45度。所述叠合板底板本体1的两对称端分别预埋有一组套筒2。此为单向叠合板底板。所述叠合板底板本体1的4个侧边端分别预埋有一组套筒2。此为双向叠合板底板。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根据设计要求制作预制叠合板底板的台模;B、根据设计要求在台模内布置叠合板底板钢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板底板本体(1),叠合板底板本体(1)端部预埋有一组套筒(2),且每个套筒(2)呈倾斜布置;所述套筒(2)内设有插筋(3),且插筋(3)底端位于套筒(2)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板底板本体(1),叠合板底板本体(1)端部预埋有一组套筒(2),且每个套筒(2)呈倾斜布置;所述套筒(2)内设有插筋(3),且插筋(3)底端位于套筒(2)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2)的内壁为内螺纹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筋(3)包括与内螺纹结构的套筒(2)相配合的螺纹杆(301),螺纹杆(301)下端设有锚固钢筋(302),螺纹杆(301)上端设有螺帽(30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2)的内壁为光滑结构;所述插筋(3)为弯折结构的连接钢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部插筋连接的叠合板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2)与叠合板底板本体(1)的水平面之间的倾斜夹角为20-60度。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本悦张明山杨嘉胤夏亮陈可鹏洪涛陈敏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