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输入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53574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6: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流输入电源,包括外壳和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PWM控制电路、第二电路单元、输入电源和过电压保护电路;PWM控制电路包括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感L1、电感L2、电感L3、电感L4、电感L5、电感L6、电感L7、电感L8、芯片LM5025和二极管D1;电容C5接芯片LM5025的Vcc引脚;电容C4电连接于芯片LM5025的SS引脚;电容C3电连接于芯片LM5025的REF引脚;电感L7电连接于芯片LM5025的Rt引脚;电感L8电连接于芯片LM5025;直流输入电源能接受较大范围的输入电压,可以输出适应电器设备需要的电压。

A DC Input Power Supp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输入电源
本技术涉及电源
,具体涉及一种直流输入电源。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直流电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可控性高,特别是在高要求的电源场景下,例如在医院的手术设备,尤其是低功耗设备对于电源要求非常的高。不同的用电设备其可以使用的电压值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提供相应的电压才可以确保用电设备的正常使用。但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可能恰好存在适当电压值的电源,从而导致很多情况下用电设备找不到合适的电源而不能正常使用。采用不适当电压值的电源,如果电压过大则会导致用电设备的损坏,电压过低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直流输入电源,其可以接受较大范围的输入电压,且可以输出适应电器设备需要的电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流输入电源,用以解决现有电源不能适用于大范围电源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直流输入电源,包括外壳和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PWM控制电路、第二电路单元、输入电源和过电压保护电路;所述PWM控制电路包括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感L1、电感L2、电感L3、电感L4、电感L5、电感L6、电感L7、电感L8、芯片LM5025和二极管D1;所述电容C5的正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Vcc引脚且负极接地;所述电容C4的正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SS引脚且负极接地;所述电容C3的正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REF引脚且负极接地;所述电感L7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Rt引脚且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感L8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TIME引脚且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的正极和所述电感L6的公共端接所述芯片LM5025的RAMP引脚;所述电容C2的负极接地;所述电感L1和所述电感L2串联;所述电感L6的另一端、所述电感L1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正极的公共端接输入电源;所述电容C1的负极接地;所述电感L2的远离电感L1的一端接地;所述过电压保护电路、电感L1和电感L2的公共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UVLO引脚;所述电感L4和所述电感L5串联;所述电感L4和所述电感L5的公共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CS2引脚;所述电感L3的一端串联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感L5的公共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CS1引脚。优选的,所述第二电路单元包括变压器T1、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感L9、电感L10、电感L11、场效应管MOS1、场效应管MOS2、场效应管MOS3、场效应管MOS4、二极管D2和误差放大器ERRORAMP;所述场效应管MOS1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OUT_A引脚;所述场效应管MOS1的源极S、场效应管MOS2的源极S和二极管D2的负极的公共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电容C7的正极的公共端电连接于所述场效应管MOS2的栅极;所述电容C7的负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OUT_B引脚;所述场效应管MOS2的漏极电连接于所述电容C6负极;所述电容C6的正极和场效应管MOS1的漏极的公共端电连接于所述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一端,所述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接输入电源。优选的,所述场效应管MOS3的栅极、场效应管MOS4的漏极和电感L11的公共端接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的一端;所述场效应管MOS3的漏极和场效应管MOS4的栅极的公共端电连接于所述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所述场效应管MOS3的源极、所述场效应管MOS4的源极和电容C8的负极的公共端接地;所述电感L11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8的正极和电感L9的公共端接输出端口;所述电感L9和所述电感L10的公共端接于所述误差放大器ERRORAMP的引脚1,所述误差放大器ERRORAMP的引脚2接芯片LM5025的COMP引脚;所述电感L10的另一端接地。优选的,所述外壳包括壳体,于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一体成型连接有进线管和出线管;于所述壳体的夹角处均一体成型的设有固定耳。优选的,所述输入电源是9V~36V。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所述直流输入电源能够接受9V~36V的输入,通过设置电路元器件的参数对输出电压值进行调整,从而满足用电器对多种电压的需要;所述直流输入电源能够接受较大电压范围的电源,对电源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制,从而扩大了本技术电源能够使用的场合,扩大使用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技术的PWM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图2是技术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进线管;2-出线管;3-外壳;4-固定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直流输入电源,包括外壳和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PWM控制电路、第二电路单元、输入电源和过电压保护电路;所述PWM控制电路包括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感L1、电感L2、电感L3、电感L4、电感L5、电感L6、电感L7、电感L8、芯片LM5025和二极管D1;所述电容C5的正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Vcc引脚且负极接地;所述电容C4的正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SS引脚且负极接地;所述电容C3的正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REF引脚且负极接地;所述电感L7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Rt引脚且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感L8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TIME引脚且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的正极和所述电感L6的公共端接所述芯片LM5025的RAMP引脚;所述电容C2的负极接地;所述电感L1和所述电感L2串联;所述电感L6的另一端、所述电感L1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正极的公共端接输入电源;所述电容C1的负极接地;所述电感L2的远离电感L1的一端接地;所述过电压保护电路、电感L1和电感L2的公共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UVLO引脚;所述电感L4和所述电感L5串联;所述电感L4和所述电感L5的公共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CS2引脚;所述电感L3的一端串联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感L5的公共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CS1引脚。所述第二电路单元包括变压器T1、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感L9、电感L10、电感L11、场效应管MOS1、场效应管MOS2、场效应管MOS3、场效应管MOS4、二极管D2和误差放大器ERRORAMP;所述场效应管MOS1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OUT_A引脚;所述场效应管MOS1的源极S、场效应管MOS2的源极S和二极管D2的负极的公共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电容C7的正极的公共端电连接于所述场效应管MOS2的栅极;所述电容C7的负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OUT_B引脚;所述场效应管MOS2的漏极电连接于所述电容C6负极;所述电容C6的正极和场效应管MOS1的漏极的公共端电连接于所述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一端,所述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接输入电源。所述场效应管MOS3的栅极、场效应管MOS4的漏极和电感L11的公共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输入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PWM控制电路、第二电路单元、输入电源和过电压保护电路;所述PWM控制电路包括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感L1、电感L2、电感L3、电感L4、电感L5、电感L6、电感L7、电感L8、芯片LM5025和二极管D1;所述电容C5的正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Vcc引脚且负极接地;所述电容C4的正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SS引脚且负极接地;所述电容C3的正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REF引脚且负极接地;所述电感L7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Rt引脚且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感L8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TIME引脚且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的正极和所述电感L6的公共端接所述芯片LM5025的RAMP引脚;所述电容C2的负极接地;所述电感L1和所述电感L2串联;所述电感L6的另一端、所述电感L1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正极的公共端接输入电源;所述电容C1的负极接地;所述电感L2的远离电感L1的一端接地;所述过电压保护电路、电感L1和电感L2的公共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UVLO引脚;所述电感L4和所述电感L5串联;所述电感L4和所述电感L5的公共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CS2引脚;所述电感L3的一端串联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感L5的公共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CS1引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输入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PWM控制电路、第二电路单元、输入电源和过电压保护电路;所述PWM控制电路包括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感L1、电感L2、电感L3、电感L4、电感L5、电感L6、电感L7、电感L8、芯片LM5025和二极管D1;所述电容C5的正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Vcc引脚且负极接地;所述电容C4的正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SS引脚且负极接地;所述电容C3的正极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REF引脚且负极接地;所述电感L7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Rt引脚且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感L8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TIME引脚且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的正极和所述电感L6的公共端接所述芯片LM5025的RAMP引脚;所述电容C2的负极接地;所述电感L1和所述电感L2串联;所述电感L6的另一端、所述电感L1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1的正极的公共端接输入电源;所述电容C1的负极接地;所述电感L2的远离电感L1的一端接地;所述过电压保护电路、电感L1和电感L2的公共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UVLO引脚;所述电感L4和所述电感L5串联;所述电感L4和所述电感L5的公共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CS2引脚;所述电感L3的一端串联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电感L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感L5的公共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芯片LM5025的CS1引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输入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单元包括变压器T1、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感L9、电感L10、电感L11、场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宇娜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博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