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4198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液袋,包括储液袋、混液袋和输液管;所述储液袋上设置有硬接口,所述混液袋设置有进液口、加药口和出液口,所述输液管的输入端与所述混液袋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储液袋与所述混液袋之间通过管道连接件连通;能有效地避免二次污染,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救援时间。

A kind of infusion ba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液袋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液袋。
技术介绍
输液袋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输液袋可以收缩,当袋内的药液通过上滴管滴到滴壶中,由于袋内的药液减少,袋内的气压就会小于外界,外界大气压便会将袋子相应的压扁一些,使袋内外的气压一致。因此,输液袋上只设有上滴管,输液袋里的药液通过上滴管滴到滴壶中,再通过下滴管输入到人体。现有技术中的输液袋通常包括用于存储药液的袋体,其袋体上设置有硬接口,该硬接口的开口端用乳胶瓶塞密封,输液时,用输液管的输入端的尖端刺破乳胶塞伸入输液瓶中,从而实现输液药液取药。但在某些急救现场,伤病人员需要及时输液以维持生命特征,仍采用这种传统的输液袋输液,因受现场条件约束,不仅存在二次污染药液的风险,同时输液袋和输液管通常是分体包装,等拆除包装再完成输液袋与输液管的对接,再输入人体,将浪费一定的救援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液袋,能有效地避免二次污染,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救援时间。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输液袋,包括储液袋、混液袋和输液管;所述储液袋上设置有硬接口,所述混液袋设置有进液口、加药口和出液口,所述输液管的输入端与所述混液袋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储液袋与所述混液袋之间通过管道连接件连通;所述管道连接件包括内部设有通道且一端设有开口、另一端封闭的胀管,所述胀管的封闭端从所述硬接口伸入所述储液袋中,且所述胀管的中部的外壁与所述储液袋的硬接口液密封固定连接,所述胀管伸入所述储液袋中的部分的内部的第一通道呈多个圆台首尾依次相接且该圆台较小一端朝向所述胀管的封闭端状,所述胀管伸出所述储液袋的部分的内部的第二通道呈圆柱状且与所第一通道连通,所述胀管伸入所述储液袋中的部分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胀管内部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入液口;内部设有通道且一端设有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内管,所述内管的前端部分呈多个圆台首尾依次相接且该圆台较小一端朝向所述内管的封闭端状,且所述内管的该前端部分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内管内部通道相连通的第二入液口,所述内管从所述胀管的开口端插设于所述胀管中,且所述胀管的开口端与所述内管液密封配合,且所述内管的前端部分与所述胀管中的所述第一通道液密封配合,且常态下所述内管的封闭端置于所述胀管中的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的连接处、并所述内管可在所述胀管中滑动;所述内管的开口端与所述混液袋的进液口相连通。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需要输液时,推动内管,使得内管的前端部分进入胀管的第一通道,并使得胀管膨胀,同时第一入液口和第二入液口相连通,储液袋中的药液开始通过管道连接件进入混液袋即可开始输液,又第二通道和内管前端部分形状的相适配,使得内管不会从胀管中脱落。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实施。能有效地避免二次污染,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救援时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管道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管道连接件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储液袋;11、硬接口;2、混液袋;21、进液口;22、加药口;23、出液口;3、输液管;4、管道连接件;41、胀管;411、第一通道;412、第二通道;413、第一入液口;42、内管;43、第二入液口。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对本技术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的更好地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输液袋,包括储液袋1、混液袋2和输液管3。所述储液袋1上设置有硬接口11,所述混液袋2设置有进液口21、加药口22和出液口23,所述输液管3的输入端与所述混液袋2的出液口23相连通。所述储液袋1与所述混液袋2之间通过管道连接件4连通。所述管道连接件4包括内部设有通道且一端设有开口、另一端封闭的胀管41,所述胀管41的封闭端从所述硬接口11伸入所述储液袋1中,且所述胀管41的中部的外壁与所述储液袋1的硬接口11液密封固定连接,所述胀管41伸入所述储液袋1中的部分的内部的第一通道411呈多个圆台首尾依次相接且该圆台较小一端朝向所述胀管41的封闭端状,所述胀管41伸出所述储液袋1的部分的内部的第二通道412呈圆柱状且与所第一通道411连通,所述胀管41伸入所述储液袋1中的部分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胀管41内部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入液口413。胀管41置于储液袋1外不部分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加强筋和加强环。内部设有通道且一端设有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内管42,所述内管42的前端部分呈多个圆台首尾依次相接且该圆台较小一端朝向所述内管42的封闭端状,且所述内管42的该前端部分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内管42内部通道相连通的第二入液口43,所述内管42从所述胀管41的开口端插设于所述胀管41中,且所述胀管41的开口端与所述内管42液密封配合,且所述内管42的前端部分与所述胀管41中的所述第一通道411液密封配合,且常态下所述内管42的封闭端置于所述胀管41中的所述第一通道411与所述第二通道412的连接处、并所述内管42可在所述胀管41中滑动。所述内管42的开口端与所述混液袋2的21、进液口相连通。在需要输液时,推动内管42,使得内管42的前端部分进入胀管41的第一通道411,并使得胀管41膨胀,同时第一入液口413和第二入液口43相连通,储液袋1中的药液开始通过管道连接件4进入混液袋2即可开始输液,又第二通道412和内管42前端部分形状的相适配,使得内管42不会从胀管41中脱落。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实施。能有效地避免二次污染,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救援时间。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技术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要保护的范围。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对本技术各实施例中的特征根据情况相互组合、增删或作其他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本质未脱离本技术的构思的其他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也同样属于本技术所要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液袋,包括储液袋、混液袋和输液管;所述储液袋上设置有硬接口,所述混液袋设置有进液口、加药口和出液口,所述输液管的输入端与所述混液袋的出液口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袋与所述混液袋之间通过管道连接件连通;所述管道连接件包括内部设有通道且一端设有开口、另一端封闭的胀管,所述胀管的封闭端从所述硬接口伸入所述储液袋中,且所述胀管的中部的外壁与所述储液袋的硬接口液密封固定连接,所述胀管伸入所述储液袋中的部分的内部的第一通道呈多个圆台首尾依次相接且该圆台较小一端朝向所述胀管的封闭端状,所述胀管伸出所述储液袋的部分的内部的第二通道呈圆柱状且与所第一通道连通,所述胀管伸入所述储液袋中的部分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胀管内部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入液口;内部设有通道且一端设有开口、另一端封闭的内管,所述内管的前端部分呈多个圆台首尾依次相接且该圆台较小一端朝向所述内管的封闭端状,且所述内管的该前端部分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内管内部通道相连通的第二入液口,所述内管从所述胀管的开口端插设于所述胀管中,且所述胀管的开口端与所述内管液密封配合,且所述内管的前端部分与所述胀管中的所述第一通道液密封配合,且常态下所述内管的封闭端置于所述胀管中的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的连接处、并所述内管可在所述胀管中滑动;所述内管的开口端与所述混液袋的进液口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液袋,包括储液袋、混液袋和输液管;所述储液袋上设置有硬接口,所述混液袋设置有进液口、加药口和出液口,所述输液管的输入端与所述混液袋的出液口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袋与所述混液袋之间通过管道连接件连通;所述管道连接件包括内部设有通道且一端设有开口、另一端封闭的胀管,所述胀管的封闭端从所述硬接口伸入所述储液袋中,且所述胀管的中部的外壁与所述储液袋的硬接口液密封固定连接,所述胀管伸入所述储液袋中的部分的内部的第一通道呈多个圆台首尾依次相接且该圆台较小一端朝向所述胀管的封闭端状,所述胀管伸出所述储液袋的部分的内部的第二通道呈圆柱状且与所第一通道连通,所述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昌斌王亮郭晓英刘文军罗成鑫刘思川谭鸿波葛均友周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