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气囊引导装置、气囊单元、内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3199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31 17: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引导机动车气囊的气囊引导装置,包括:成型部件,所述成型部件限定用于气囊的引导通道,引导通道带有出口,气囊能够经由出口从引导通道中出来,成型部件由热塑性塑料制成或具有热塑性塑料基质;以及装入成型部件中的内置件,所述内置件具有:第一部段,内置件利用所述第一部段与成型部件材料锁合地连接;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部段,第二部段相对于第一部段能运动地与第一部段铰接式地连接,并且第二部段封闭所述出口以及在气囊从引导通道出来时在气囊的作用下打开,并且内置件由与成型部件相同的热塑性塑料制成,或者内置件包括与成型部件相同的热塑性塑料基质,并且所述热塑性塑料或热塑性塑料基质至少在第二部段中是自增强的。

Airbag Guidance Device, Airbag Unit, Interior Component of Motor Vehicl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动车气囊引导装置、气囊单元、内饰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引导机动车气囊的气囊引导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带有这种气囊引导部和内饰部件的气囊单元,所述内饰部件包括所述气囊引导部。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内饰部件的方法。
技术介绍
气囊、有时也称为气袋,已被证明是在机动车发生碰撞时对于保护乘员有效的手段,因此安装在现代机动车中的气囊的数量不断增加,以便不仅在正面碰撞时而且也在侧面碰撞和侧翻时有效地保护机动车乘员。在碰撞或侧翻的情况下,通过气体发生器使气囊充气。气囊和气体发生器通常组合成气囊模块,气囊在未充气的状态下折叠地设置在气囊模块中。为了使气囊在碰撞或侧翻的情况下能有效地发挥其保护作用,非常重要的是,气囊能够以确定的方式充气。因此,气囊模块与也称为发射通道的引导通道相连接,所述引导通道在充气时确定地引导气囊。从这些实施形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了能够确保气囊正常运行,需要相对复杂的气囊单元。但气囊单元应尽可能少地影响机动车内部空间的设计,因此气囊单元设置在机动车内饰的后面。但内饰必须设计成,使得气囊在触发时能在不损害其功能的情况下进入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为此目的已知的是,给内饰部件设置预定断裂部位,所述预定断裂部位由充气的气囊打开。这样设计的内饰部件例如在DE1012005026712A1、DE1012012112173A1或EP2703232A1中公开。在许多情况下,内饰部件是注塑的或借助于具有下模具和上模具的成型模具制造。因此,必须存在可脱模性。如果内饰部件的设计允许,可以将气囊引导装置集成到内饰部件中,从而气囊引导装置可以无需额外的制造步骤地与内饰的其余部分一起成型。如果内饰部件的设计不允许这样,则安装单独的气囊引导装置。在DE1012005026712A1、DE1012012112173A1或者EP2703232A1中公开的所有内饰部件的共同之处在于,引导通道由结构部件形成,所述结构部件不同程度在内饰部件的内部延伸并且通常是注塑的。气囊模块固定在引导通道上。为了使结构部件能可靠地吸收在气囊触发时产生的力,结构部件必须具有确定的最小壁厚。尤其是在壁部段彼此对接的位置处会形成材料积聚,这种材料积聚在注塑成型部件中会导致产生凹陷点。例如在EP2703232A1中公开的内饰部件中,这些凹陷点并不构成缺点,因为结构部件具有三层构造并且设有较厚的泡沫层。但这种泡沫层较为昂贵,并且因此仅在较高等级的车辆中使用。代替发泡覆盖物,也可以使用包覆或注射的载体部件,所述载体部件直接施加到结构部件上,如例如在DE102005026712A1中就是这样。与发泡的覆盖物相比,较为经济的载体部件的缺点在于,凹陷点导致从内部空间可见的缺陷。因为注塑的部件由于包含在注塑材料中的增塑剂逸出可能随时间而变脆,因此在所述缺陷处会导致出现裂缝和其它视觉上有不利的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形式的目的是,给出一种内饰部件,利用这种内饰部件可以应对上述情况,并且利用所述内饰部件尤其可以避免出现所述凹陷点,从而即使在不使用发泡覆盖物情况下也可以提供视觉上持久地美观的内饰部件。所述目的通过在权利要求1、9、10和12中给出的特征来实现。有利的实施形式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式涉及一种用于引导机动车气囊的气囊引导装置,所述气囊引导装置包括:成型部件,所述成型部件限定用于气囊的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带有出口,所述气囊能够经由所述出口从所述引导通道中出来,所述成型部件由热塑性塑料制成或具有热塑性的塑料基质;以及装入成型部件中的内置件,其中,所述内置件具有:第一部段,所述内置件利用所述第一部段与成型部件材料锁合地连接;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部段,所述第二部段相对于第一部段能运动地与第一部段铰接式地连接,并且所述第二部段封闭所述出口以及在气囊从引导通道出来时在气囊的作用下打开,并且所述内置件由与成型部件相同的热塑性塑料制成,或者内置件包括与成型部件相同的热塑性塑料基质,并且热塑性塑料或热塑性塑料基质至少在第二部段中是自增强的。热塑性塑料在确定的温度范围内能够可逆地变形。热塑性塑料尤其是可焊接的。由热塑性塑料构成的成型部件和内置件仅由该热塑性塑料构成,而包括热塑性塑料基质的成型部件和内置件则包含热塑性塑料,所述热塑性塑料用作其它组分的基质。因此,成型部件和内置件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本来的热塑性塑料之外还包含其它添加物。根据建议,内置件的塑料基质应至少在第二部段中是自增强的(“self-reinforced”)。为了实现塑料基质的自增强,可以由针对性地改变塑料的分子结构和结晶性。由此尤其可以提高拉伸强度而不必添加其它组分。此外,可以将自增强材料设计成具有非常高的韧性,使得所述材料仅在低于-35℃的温度下才断裂。此外,可以向自增强塑料添加其它组分,以有针对性地改变确定性能。由于成型部件和内置件具有相同的热塑性塑料基质或由相同的热塑性塑料构成,因此成型部件和内置件可以在没有较大花费的情况下材料锁合地彼此连接,尤其是利用相应地设计注塑工艺来连接。第二部段铰接式地与第一部段连接。这是通过在过渡部处使内置件具有减小的壁厚来实现的。因此,内置件可以在从第一部段到第二部段的过渡部处弯曲,而不会断裂。在这种情况下,也涉及一种薄膜铰链。如开头所述,在现有技术中,引导通道由从结构部件的基底部段突起的突出部形成。由于突出部和基底部段是连续注塑的,因此会形成导致凹陷点的材料积聚。与此相反,成型部件是单独的部件,可以将内饰部件注塑到所述部件上。材料积聚被避免,从而可以给内饰部件设置包覆或注塑的载体部件,而不会产生凹陷点。如上所述,与发泡覆盖物相比,这种载体部件较为经济,从而通过使用具有建议的气囊引导装置的内饰部件,即使在较为经济的车辆中,也可以提供由载体部件形成的或承载的更高质量的没有缺陷的可见表面。在触发气囊时,内置件的第二部段相对于第一部段运动。第二部段的减小的壁厚的优点在于,当由于触发气囊而打开出口时,只需较小的质量发生移动并且因此要克服较小的惯性。由于气囊在发生碰撞或侧翻时必须非常快速地充气,因此减小的壁厚有助于实现气囊快速充气。在气囊模块中作用的在充气期间必须的被吸收的反冲力也相应较小。由于气囊必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充气,所述气囊爆炸式从出口弹出,因此存在的风险是,载体部件或内置件的部分发生碎裂并且伤害乘员。如上所述,载体部件可以与内置件连接。由于内置件至少在第二部段中设有自增强的塑料基质或自增强的塑料,所以尽管壁厚减小仍能防止部分的碎裂,第二部段在气囊触发时相对于第一部段运动。根据另一个实施形式,热塑性塑料是聚丙烯。热塑性塑料基质可选地包含聚丙烯。聚丙烯特别适用于注塑法,并且可以以不同的改型制造,特别是也可以自增强地制造。由于聚丙烯是一种很常用的热塑性材料,因此对其性能的研究很充分,这简化了在制造根据建议的气囊引导装置中要进行的处置。此外,聚丙烯具有与金属类似的强度特性,但聚丙烯具有比金属重量轻的优点。在一个改进的实施形式中,成型部件可以是纤维增强的。因此可以减小成型部件的壁厚,而强度并且尤其是拉伸强度没有降低。此外,还防止出现在触发气囊时各部分发生碎裂的风险。将织物嵌入成型部件中也应理解为纤维增强。适宜的是,使用利用玻璃、聚丙烯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用于引导机动车的气囊(44)的气囊引导装置,包括:‑成型部件(50),所述成型部件限定用于气囊(44)的引导通道(67),所述引导通道带有出口(69),所述气囊(44)能够经由所述出口从所述引导通道(67)中出来,所述成型部件(50)由热塑性塑料制成或具有热塑性塑料基质,以及‑装入成型部件(50)中的内置件(52),所述内置件(52)具有:‑第一部段(54),所述内置件(52)利用所述第一部段与成型部件(50)材料锁合地连接,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部段(56),所述第二部段相对于第一部段(54)能运动地与第一部段(54)铰接式地连接,并且所述第二部段(56)封闭所述出口(69)以及在气囊从引导通道(67)出来时在气囊(44)的作用下打开,并且‑所述内置件(52)由与成型部件(50)相同的热塑性塑料制成,或者内置件包括与成型部件(50)相同的热塑性塑料基质,并且热塑性塑料或热塑性塑料基质至少在第二部段(56)中是自增强的。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1.22 EP 18152713.61.用于引导机动车的气囊(44)的气囊引导装置,包括:-成型部件(50),所述成型部件限定用于气囊(44)的引导通道(67),所述引导通道带有出口(69),所述气囊(44)能够经由所述出口从所述引导通道(67)中出来,所述成型部件(50)由热塑性塑料制成或具有热塑性塑料基质,以及-装入成型部件(50)中的内置件(52),所述内置件(52)具有:-第一部段(54),所述内置件(52)利用所述第一部段与成型部件(50)材料锁合地连接,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部段(56),所述第二部段相对于第一部段(54)能运动地与第一部段(54)铰接式地连接,并且所述第二部段(56)封闭所述出口(69)以及在气囊从引导通道(67)出来时在气囊(44)的作用下打开,并且-所述内置件(52)由与成型部件(50)相同的热塑性塑料制成,或者内置件包括与成型部件(50)相同的热塑性塑料基质,并且热塑性塑料或热塑性塑料基质至少在第二部段(56)中是自增强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塑料是聚丙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部件(50)是纤维增强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部件(50)是用玻璃、聚丙烯和/或碳纤维纤维增强的。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气囊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部件(50)具有加强筋(58)。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气囊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部件(50)和/或内置件(52)具有多个用于固定气囊(46)的固定部段(7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段(72)包括螺纹孔(68),通过所述螺纹孔利用螺纹连接结构将气囊模块(46)与气囊引导装置(42)固定,所述螺纹连接结构尤其是具有集成到气囊引导装置中的螺栓。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段(72)包括钩挂开口(70),所述气囊模块(46)能通过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E·诺加雷
申请(专利权)人:玛泽森创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英国,GB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