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合设备及贴合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731813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31 17: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贴合设备及贴合方法,贴合设备包括:工作台;下腔装置,安装于工作台,包括仿形机构及对称设于仿形机构两侧的两组拉紧机构,仿形机构具有形状与第一物料的目标形状匹配的仿形面,两组拉紧机构用于夹持第一物料的两端并使第一物料位于仿形面上方;上腔装置,安装于工作台,包括位于仿形机构上方的上腔夹持机构,上腔夹持机构用于夹持并移动第二物料;其中,上腔夹持机构与拉紧机构可分别向仿形结构移动,直至第一物料与第二物料在仿形面上贴合。上述贴合设备,由于实现了第一物料与第二物料的自动贴合,因此不但避免了人工贴合操作导致的褶皱、气泡、裂纹等瑕疵,而且提高了贴合效率、贴合精度与良品率。

Matching equipment and method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贴合设备及贴合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屏制造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贴合设备及贴合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用于显示图像文字、触摸交互的显示面板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而随着显示面板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与人们对屏幕显示效果的要求的逐渐提高,3D曲面显示屏由于其显示面积更大、更加美观等特点,逐渐代替平面显示屏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计算机、可穿戴式智能产品等设备上。但是,相较于平面显示屏,具有两个弧形侧边的3D曲面屏幕的生产制造过程也更加困难。现有的3D曲面玻璃与柔性显示屏、装饰膜与3D曲面玻璃的贴合方式大多采用手工贴合或者手动治具贴合方式,由于手动操作的不稳定性,完成贴合的产品容易出现褶皱、气泡、裂纹等瑕疵而严重影响了3D曲面屏幕生产的良品率,而且贴合效率低、贴合精度差,因此大大增加了曲面屏的量产难度,影响了显示面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及3D曲面屏幕的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3D曲面屏幕贴合的良品率及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提高3D曲面屏幕贴合的良品率及生产效率的贴合设备及贴合方法。一种贴合设备,用于贴合第一物料与第二物料,所述贴合设备包括:工作台;下腔装置,安装于所述工作台,包括仿形机构及对称设于所述仿形机构两侧的两组拉紧机构,所述仿形机构具有形状与所述第一物料的目标形状匹配的仿形面,两组所述拉紧机构用于夹持所述第一物料的两端并使所述第一物料位于所述仿形面上方;以及上腔装置,安装于所述工作台,包括位于所述拉紧机构上方的上腔夹持机构,所述上腔夹持机构用于夹持并移动所述第二物料;其中,所述上腔夹持机构与所述拉紧机构可分别向所述仿形结构移动,直至所述第一物料与所述第二物料在所述仿形面上贴合。上述贴合设备,由于实现了第一物料与第二物料的自动贴合,因此不但避免了人工贴合操作导致的褶皱、气泡、裂纹等瑕疵,而且提高了贴合效率、贴合精度与良品率,有效降低了量产难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组所述拉紧机构均包括拉紧组件,两组所述拉紧组件可分别夹持所述第一物料的两端并分别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以拉紧所述第一物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组所述拉紧组件均包括沿垂直于所述仿形面的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拉紧件与第二拉紧件,每组所述拉紧组件中的所述第一拉紧件与所述第二拉紧件之间形成大小可变的夹持间隙以夹持所述第一物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紧件位于所述第二拉紧件上方,所述第二夹持件朝向所述第一拉紧件的一侧表面开设有连通所述夹持间隙的下腔吸附孔,所述下腔吸附孔用于吸引所述第一物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组所述拉紧机构均包括拉紧件推动组件与拉紧力调节组件,所述拉紧件推动组件用于对所述拉紧组件施加远离另一组所述拉紧组件方向的推力,所述拉紧力调节组件用于对所述拉紧组件施加朝向另一组所述拉紧组件方向的推力;其中,所述拉紧力调节组件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形变方向与所述拉紧组件拉紧所述第一物料的方向相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腔装置还包括拉紧升降机构,所述拉紧升降机构包括环绕所述仿形机构的拉紧升降板,拉紧升降板可相对所述仿形机构在垂直于所述仿形面的方向上往复升降,两组所述拉紧机构均安装于所述拉紧升降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腔夹持结构包括上腔夹持基座及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上腔夹持基座的多个上腔夹持件,多个上腔夹持件可共同围合成大小可变的夹持空间以夹持所述第二物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腔夹持基座开设有连通所述夹持空间的上腔吸附孔以吸附所述第二物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合设备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工作台的上料装置,所述上料装置包括用于承载所述第二物料的上料平台,所述上料平台可移动地位于所述上腔夹持机构与所述仿形机构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料平台包括上料平台主体及多个调整件,多个所述调整件围绕所述上料平台主体外周,所述调整件可靠近或远离所述上料平台主体以与所述上料平台主体共同形成用于限位所述第二物料的大小可变的夹持空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合设备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工作台的对位装置,所述对位装置包括可移动地位于所述仿形机构与所述上腔夹持机构之间的摄像机构,所述摄像机构用于分别获取所述第一物料的图像与所述第二物料的图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合设备还包括真空装置,所述上腔装置与所述下腔装置可共同围合形成贴合腔,所述真空装置用于抽出所述贴合腔内的空气以形成真空环境。一种贴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夹持并拉紧第一物料位于仿形机构上方;夹持并移动所述第二物料位于所述第一物料上方;带动所述第一物料与所述第二物料向所述仿形机构移动,直至所述第一物料与所述第二物料在所述仿形机构上贴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贴合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贴合设备的下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下腔装置的仿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下腔装置的拉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所示下腔装置的拉紧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贴合设备的上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上腔装置的上腔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贴合设备的上料装置及对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贴合设备100,用于贴合第一物料与第二物料。下面以贴合覆盖有柔性显示屏的承载膜(第一物料)与3D曲面玻璃(第二物料)为例,对本申请的贴合设备100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下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不会限制本申请的技术范围。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贴合设备100也可用于贴合装饰膜(第一物料)与3D曲面玻璃(第二物料)等物料,在此不作限定。贴合设备100包括工作台10、用于承载承载膜的下腔装置20、用于夹持3D曲面玻璃的上腔装置30、用于为上腔装置30提供3D曲面玻璃的上料装置40、用于调整承载膜位置的对位装置50以及用于形成真空贴合环境的真空装置60,下腔装置20、上腔装置30、上料装置40以及对位装置50均安装于工作台10,真空装置位于工作台10一侧。上述各个装置协同工作,实现了第一物料与第二物料的自动贴合,不但避免了人工贴合操作导致的褶皱、气泡、裂纹等瑕疵,而且显著提高了贴合效率与产品良品率。请参阅图1,工作台10呈立方体的箱体结构,工作台10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即图1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贴合设备,用于贴合第一物料与第二物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设备包括:工作台;下腔装置,安装于所述工作台,包括仿形机构及对称设于所述仿形机构两侧的两组拉紧机构,所述仿形机构具有形状与所述第一物料的目标形状匹配的仿形面,两组所述拉紧机构用于夹持所述第一物料的两端并使所述第一物料位于所述仿形面上方;以及上腔装置,安装于所述工作台,包括位于所述拉紧机构上方的上腔夹持机构,所述上腔夹持机构用于夹持并移动所述第二物料;其中,所述上腔夹持机构与所述拉紧机构可分别向所述仿形结构移动,直至所述第一物料与所述第二物料在所述仿形面上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贴合设备,用于贴合第一物料与第二物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设备包括:工作台;下腔装置,安装于所述工作台,包括仿形机构及对称设于所述仿形机构两侧的两组拉紧机构,所述仿形机构具有形状与所述第一物料的目标形状匹配的仿形面,两组所述拉紧机构用于夹持所述第一物料的两端并使所述第一物料位于所述仿形面上方;以及上腔装置,安装于所述工作台,包括位于所述拉紧机构上方的上腔夹持机构,所述上腔夹持机构用于夹持并移动所述第二物料;其中,所述上腔夹持机构与所述拉紧机构可分别向所述仿形结构移动,直至所述第一物料与所述第二物料在所述仿形面上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拉紧机构均包括拉紧组件,两组所述拉紧组件可分别夹持所述第一物料的两端并分别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以拉紧所述第一物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拉紧组件均包括沿垂直于所述仿形面的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拉紧件与第二拉紧件,每组所述拉紧组件中的所述第一拉紧件与所述第二拉紧件之间形成大小可变的夹持间隙以夹持所述第一物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紧件位于所述第二拉紧件上方,所述第二夹持件朝向所述第一拉紧件的一侧表面开设有连通所述夹持间隙的下腔吸附孔,所述下腔吸附孔用于吸引所述第一物料。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拉紧机构均包括拉紧件推动组件与拉紧力调节组件,所述拉紧件推动组件用于对所述拉紧组件施加远离另一组所述拉紧组件方向的推力,所述拉紧力调节组件用于对所述拉紧组件施加朝向另一组所述拉紧组件方向的推力;其中,所述拉紧力调节组件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形变方向与所述拉紧组件拉紧所述第一物料的方向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腔装置还包括拉紧升降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浩武杰邓长青胡金方宝水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联得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