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针装卸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73155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31 17: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挤压针装卸系统,包括:挤压针,其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所述大径段外侧周向设置有卡槽;开口扳手,其包括固定相接的力臂和卡口,所述卡口内设置有与所述卡槽相匹配的卡爪。上述挤压针装卸系统中,开口扳手通过卡爪与卡槽的配合进而作用于挤压针,开口扳手的设置明显增加了起重时的力臂长度,从而在相同的起重能力下力矩显著增大,从而达到对挤压针进行强力紧固的目的;同时,开口扳手也用于挤压针的拆卸,使挤压针与针座分离。上述挤压针装卸系统解决了现有的装卸方法中挤压针不易拧紧,挤压针在挤压过程中易出现松动的问题;另外,开口扳手的设置可大幅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并消除现有的钢丝绳缠绕法操作时带来的安全风险。

Loading and unloading system of extrusion need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挤压针装卸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重型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挤压针装卸系统。
技术介绍
5000吨以上的重型挤压机采用挤压针法生产管材时,需要利用针尖确定管材的内腔形状和尺寸,该针尖被固定于由挤压针、针座、针座连杆等部件组成的穿孔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各部件间通过螺纹连接进行紧固。为确保针尖在整个的挤压过程中起到稳定的定型作用,针尖不允许沿挤压轴线旋转,这就要求挤压针、针座、针座连杆间旋合紧密,不得在挤压过程中出现松动,以免造成针尖的偏转而致管材型腔不能满足技术要求。通常,为使挤压针与针座有效装配,生产操作中使用钢丝绳缠绕法装、卸挤压针,即:在挤压针的小径端用钢丝绳缠绕若干圈,用行车等起重设备向上牵引钢丝绳一端,另一端用人工方式拉拽钢丝绳以保持钢丝绳与针座表面间产生足够摩擦。在磨擦力作用下,挤压针绕中心轴旋转,正向旋转,拧紧针座,反向旋转,拧松挤压针。钢丝绳缠绕法装、卸挤压针的缺点是:钢丝绳紧贴针座的外径面,起重产生的力臂短,向上牵引钢丝绳时,挤压针易被向上抬起,造成挤压针外螺纹与针座内螺纹同心度严重恶化,形成“咬死”情形,不易拧紧。其次,需要强力紧固时,另一端通过人力拉拽增强钢丝绳与挤压针的摩擦力,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且不易产生足够的摩擦力而出现打滑现象。同时,钢丝绳的意外断裂也容易给操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挤压针装卸系统,借助专用工具增加起重时的力臂长度,从而在相同的起重能力下显著增大力矩,进而达到对挤压针进行强力紧固或拧松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挤压针装卸系统,包括:挤压针,其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所述大径段外侧周向设置有卡槽;开口扳手,其包括固定相接的力臂和卡口,所述卡口内设置有与所述卡槽相匹配的卡爪。优选地,所述卡槽沿所述大径段外侧均匀分布,所述卡槽有六个,相邻两所述卡槽之间的夹角为60度。优选地,各所述卡槽的外表面均为圆弧面,各所述圆弧面的中心轴与所述挤压针的中心轴共轴。优选地,所述卡爪有四个,均对称分布在所述卡口内。优选地,所述力臂的尾端设置有尾挡钩,所述尾挡钩与所述力臂的上下侧面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对起重吊绳进行限位。优选地,所述力臂的尾端还设置有前挡钩,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前挡钩与所述后挡钩之间。优选地,所述力臂的尾端侧面上还设置有手柄。优选地,所述力臂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开口扳手进行起吊的吊孔。优选地,所述开口扳手的头部设置有可穿挂吊绳的吊耳。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挤压针装卸系统,包括挤压针和开口扳手,开口扳手通过卡爪与卡槽的配合进而作用于挤压针,开口扳手的设置明显增加了起重时的力臂长度,从而在相同的起重能力下力矩显著增大,从而达到对挤压针进行强力紧固的目的;同时,开口扳手也用于挤压针的拆卸,使挤压针与针座分离。上述挤压针装卸系统解决了现有的装卸方法中挤压针不易拧紧,挤压针在挤压过程中易出现松动的问题;另外,开口扳手的设置可大幅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并消除现有的钢丝绳缠绕法操作时带来的安全风险。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挤压针装卸系统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图1中开口扳手的侧视图。图1至图2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挤压针;11-小径段;12-大径段;121-卡槽;2-开口扳手;21-力臂;22-卡爪;23-尾挡钩;24-凹槽;25-前挡钩;26-吊孔;27-吊耳;28-手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核心是提供一种挤压针装卸系统,借助开口扳手增加起重时的力臂长度,从而在相同的起重能力下显著增大力矩,进而达到对挤压针进行强力紧固或拧松的目的。请参考图1-2,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挤压针装卸系统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图1中开口扳手的侧视图。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挤压针装卸系统包括挤压针1,其大体包括大径段12和小径段11,大径段12的外侧周向设置有卡槽121。卡槽121的数量可以具体设置,其靠近小径段11的方向为开放状态,方便后期开口扳手2从小径段11进入。上述挤压针装卸系统还包括开口扳手2,其包括固定相接的力臂21和卡口,两者可以为一体成形,所述卡口内设置有与卡槽121相匹配的卡爪22。通常开口扳手2可以由钢板切割而成,厚度方向上可以设置为鱼形,头部大,尾部小。取决于不同规格挤压针1所需扭拧力矩不同,开口扳手2所用的钢板厚度可选,对于重型挤压机,钢板厚度优选30-80mm,本专利技术实例为50mm。所述卡口通常设置在开口扳手2的头部中间位置,卡口通常呈圆弧形半封闭状态,圆弧的圆心位于开口扳手2高度方向的中心线上。且圆弧的圆心与开口扳手2的头端端面的距离可选,优选80-120mm。卡口在开口扳手2的头端处的开口度可选,以确保开口扳手2能从挤压针1的小径段11的侧面喂入,使卡爪22各顶面的轴心与挤压针1轴心同心。优选开口度大于挤压针1小径段11的直径5-15mm,本实施例的端头开口度设置为320mm。上述挤压针装卸系统在使用时,首先移动开口扳手2,使挤压针1的小径段11进入卡口,并尽量使卡爪22的顶面的轴线与挤压针1的轴心共轴;然后在挤压针1的周向上,调整开口扳手2的角度,使卡口的卡爪22与挤压针1的卡槽121一一对齐,进而向挤压针1的卡槽121方向移动开口扳手2,将卡爪22置入卡槽121里;最后使用吊绳从开口扳手2的尾端处向上提升开口扳手2,开口扳手2与挤压针1绕挤压针1的轴心旋转,从而达到坚固或拧松挤压针1的目的。上述挤压针装卸系统解决了现有的装卸方法中挤压针不易拧紧,挤压针在挤压过程中易出现松动的问题;另外,开口扳手的设置可大幅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并消除现有的钢丝绳缠绕法操作时带来的安全风险。一种实施方式中,卡槽121的数量设置为6个,沿大径段12的外侧周向均匀分布,相邻2个卡槽121间的夹角为60度;另外,各卡槽121的外表面可设置为圆弧面,各个圆弧面的中心轴与挤压针1的中心轴共轴,此时卡爪22的顶面也为圆弧面。进一步地,卡槽121底部和卡爪22根部也可优选圆弧面,所有圆弧面共轴。通常,卡槽121在大径段12周向上的宽度略大于卡爪22的宽度,比如2-5mm;卡槽121底部圆弧面的直径略小于卡爪22的顶面圆弧面的直径,比如3-8mm;卡爪22的根部间圆弧面的直径可选,优选直径大于挤压针1大径端12的直径3-8mm。上述卡口内卡爪2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四个,其对称分布在所述卡口内。具体的,可在圆弧中心的上、下方各设置1个,靠圆弧底部的侧上方和侧下方各1个,相对应的上下方向上的卡爪22均相对于开口扳手2高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侧上方和侧下方的卡爪22分别与另外的相邻卡爪的夹角为60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对开口扳手2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挤压针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挤压针,其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所述大径段外侧周向设置有卡槽;开口扳手,其包括固定相接的力臂和卡口,所述卡口内设置有与所述卡槽相匹配的卡爪。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挤压针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挤压针,其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所述大径段外侧周向设置有卡槽;开口扳手,其包括固定相接的力臂和卡口,所述卡口内设置有与所述卡槽相匹配的卡爪。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针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沿所述大径段外侧均匀分布,所述卡槽有六个,相邻两所述卡槽之间的夹角为60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挤压针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卡槽的外表面均为圆弧面,各所述圆弧面的中心轴与所述挤压针的中心轴共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挤压针装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有四个,均对称分布在所述卡口内。5.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敖尚龙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