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28201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8 0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端子连接器,涉及电气控制领域,用以优化现有端子连接器的可靠性。该端子连接器包括本体,本体包括插线孔。插线孔从外到内是减缩的,插线孔用于插入导线。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端子连接器,既实现了导线易于安装,又实现了导线不易脱落,提高了端子连接器的可靠性。

Terminal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子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电气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端子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接线端子大多采用螺钉打紧、垫片叠压等方式进行压线,理论上机械强度足够并且可靠。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下述问题:在实际施工现场发现,因为线号、线型不同,接线工人实际操作达不到理论水平的要求,接线端子进线方向不同,会引发各种问题,其中一些显而易见,如引线脱落、引线未完全压接进端子;还有另外一些更加严重,如引线与端子接触面积不足无法承受大电流(这种问题通过普通的拉扯方式无法检查,施工现场也不可能对每一条线进行接触电阻检查)、螺钉打紧方式可能使细导线断掉。上述这些问题会增加人触电、端子烧毁、设备故障等一系列安全隐患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端子连接器,用以优化现有端子连接器的可靠性。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端子连接器,包括:本体,包括插线孔;所述插线孔从外到内是减缩的,所述插线孔用于插入导线。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线孔从外到内是渐缩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还包括与所述插线孔连通的压紧孔,所述端子连接器还包括底座和压线部:所述底座安装于所述压紧孔内,所述底座包括防脱部;所述压线部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压紧孔内,且位于所述底座的上方;其中,所述底座和所述压线部形成有用于容置所述导线的空隙,所述空隙与所述插线孔连通;所述防脱部被构造为防止所述导线从所述空隙中脱落。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还包括:导引部,被构造为对所述导线从所述插线孔插入到所述空隙中起导向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导引部相交形成凹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线体设有与所述凹部配合的凸起。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朝向所述凹部的端部是光滑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部包括锯齿槽。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部与所述压线部往复移动方向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9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压线部往复移动方向的夹角为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线孔的中轴线与所述压紧孔的中轴线垂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紧孔设有螺纹段,所述压线部与所述螺纹段配合。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端子连接器,其插线孔采用从外到内减缩的结构,使得插线孔靠近外部的开口尺寸大,靠近内侧的开口尺寸小,该结构使得导线能很容易地插入到插线孔中,保证多芯细导线接入时不会有铜丝露在端子之外,防止了导线外露,降低多芯导线的误穿线率。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端子连接器的立体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端子连接器的主视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端子连接器的本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端子连接器的底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端子连接器的第二连接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端子连接器的插针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图6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参见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端子连接器,包括本体1,本体1包括插线孔12;插线孔12从外到内是减缩的,插线孔12用于插入导线。此处,插线孔12从外到内是减缩的,是指插线孔12靠近外侧的开口尺寸小于其靠近内侧的开口尺寸。该结构使得导线很容易地插入到插线孔12中。将导线插入插线孔12后,位于本体的压紧孔11内的压线部3将导线压紧。安装在本体1上的插针5用于与其他电器元件连接。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插线孔12是渐缩的。多芯导线剥皮后,前段是散开的,正常情况穿线时很容易遗漏,造成入线接口短路。插线孔12采用从内到外渐扩的结构,保证多芯细导线接入时不会有铜丝露在端子之外,防止了导线外露,降低多芯导线的误穿线率。参见图3,插线孔12从外到内为由大到小渐进式入口,在接线时,如果线为多股细线且进行镀锡处理,则直接插入插线孔12。如未进行镀锡处理,则插线孔12的大口保证了细导线不会遗漏。如果线为少股粗导线,现场工人的安装难度得以降低。参见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还包括与插线孔12连通的压紧孔11,端子连接器还包括底座2和压线部3。底座2安装于压紧孔11内,底座2包括防脱部21。压线部3可移动地安装于压紧孔11内,且位于底座2的上方。其中,底座2和压线部3形成有用于容置导线的空隙4,空隙4与插线孔12连通;防脱部21被构造为防止导线从空隙4中脱落。参见图1和图2,压线部3包括压线体31和锁紧件32。压线体31安装于压紧孔11内,且位于底座2的上方。锁紧件32安装于压紧孔11内且设于压线体31远离底座2的一侧。锁紧件32被构造为用于带动压线体31朝着底座2移动,以夹紧位于底座2和压线体31之间的导线。底座2和压线体31是导电材质的,比如为铜片。锁紧件32具体比如为螺钉。锁紧件32与压线体31固定相连,具体比如焊接或销轴连接。锁紧件32在压紧孔11内移动带动压线体31同步移动,使得锁线操作简单可控且接触牢靠。底座2背离压线体31的一端设有插针5。插针5安装之后,位置是固定的。参见图4,底座2设有防脱部21。当导线安装到位后,若从插线孔12外部拽出导线,由于防脱部21的阻挡作用,使得导线难以从底座2和压线部3之间脱落。如此设置底座2的结构,实现了导线不易脱落,提高了端子连接器的可靠性。参见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2还包括导引部22,导引部22被构造为对导线从插线孔12插入到空隙4中起导向作用。设置导引部22使得导线很容易地插入到压线体31和底座2之间的空隙4。参见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防脱部21与导引部22相交形成凹部。该结构使得齿槽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参见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部包括锯齿槽。参见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引部22包括平面,导引部22与锁紧件32往复移动方向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90°。比如为10°、20°、30°、40°、50°、60°、80°。在一些实施例中,防脱部21包括平面,防脱部21与锁紧件32往复移动方向的夹角为0°。参见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2的齿槽采用60°倒三角形结构,使导线的实际接触面积达到理论计算水平。底座2的齿槽采用60°倒三角形结构,在进线过程中,线头接触到的是底部的钝角倾斜面,保证了导线可以不受阻碍的插进去。在导线达到位置后,开始旋紧锁紧件32,锁线的上部铜片会逐渐下压,将线压进卡槽,并且导线会卡在下部铜片的直角上面,使实际接触面积达到理论计算水平,保证锁线操作简单可控且接触牢靠,机械强度足够。参见图1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线体31设有与锯齿结构配合的凸起33。压线体31的凸起33采用圆弧结构,保证了在锁紧过程中锁紧片不会压断导线。在螺钉旋紧的过程中,凸起33将导线压入下方齿槽中,保证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在过大电流的情况下不会因为接触电阻过大引起发热烧毁端子。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33朝向锯齿结构的端部是光滑的。凸起33与位于下方的齿槽互补,提供压紧导线的足够力并且不会割断导线。在一些实施例中,插线孔12的中轴线与压紧孔11的中轴线垂直。该结构使得导线的插入操作更加简便,且使得控制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端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包括插线孔(12);所述插线孔(12)从外到内是减缩的,所述插线孔(12)用于插入导线;所述本体还包括与所述插线孔(12)连通的压紧孔(11),所述端子连接器还包括底座(2)和压线部(3);所述底座(2)安装于所述压紧孔(11)内;所述压线部(3)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压紧孔(11)内,且位于所述底座(2)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包括插线孔(12);所述插线孔(12)从外到内是减缩的,所述插线孔(12)用于插入导线;所述本体还包括与所述插线孔(12)连通的压紧孔(11),所述端子连接器还包括底座(2)和压线部(3);所述底座(2)安装于所述压紧孔(11)内;所述压线部(3)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压紧孔(11)内,且位于所述底座(2)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线孔(12)是渐缩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包括防脱部(21);所述底座(2)和所述压线部(3)形成有用于容置所述导线的空隙(4),所述空隙(4)与所述插线孔(12)连通;所述防脱部(21)被构造为防止所述导线从所述空隙(4)中脱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还包括:导引部(22),被构造为对所述导线从所述插线孔(12)插入到所述空隙(4)中起导向作用。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克勤刘帅王京杜优凯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