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六引脚LED引线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2798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8 0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六引脚LED引线框架,包括形成在引线框架板料上的至少一个引线框架单元,每一引线框架单元包括第一引脚组和第二引脚组,引脚包括相向设置的片状的第一引脚组和片状的第二引脚组,第一引脚组的前边缘与第二引脚组的前边缘相向,在引脚设有第一防水槽,第一防水槽设在引脚的正面和/或背面、并且沿引脚的两侧边缘设置,该LED引线框架设有防水槽,能有效提高LED的防水性能;并公开了一种LED引线框架制造方法先形成第一引脚通孔、第二引脚通孔,然后形成第一防水槽和台阶状边缘,有效地防止在LED引线框架的制造过程中LED引线框架产生变形。

A Six-pin LED Lead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六引脚LED引线框架
本技术涉及LED封装
,尤其涉及一种六引脚LED引线框架。
技术介绍
引线框架作为集成电路的芯片载体,是一种借助于键合材料实现芯片内部电路引出端与外引线的电气连接,形成电气回路的关键结构件。它起到了和外部导线连接的桥梁作用,绝大部分的半导体集成块中都需要使用引线框架,是电子信息产业中重要的基础材料。LED引线框架则是实现LED灯珠内部电路引出端与外引线的电气连接。LED的防水性能较差,封装好的LED中的引线伸出封装结构外,LED若是不慎遇水,水则可能沿着引线进入封装结构内,影响LED的性能。另外,封装LED灯体时,LED灯体和封装结构要牢固地附在引线框架上。但引线框架的表面通常是平整光滑的,不利于附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LED引线框架。本申请技术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六引脚LED引线框架,包括形成在引线框架板料上的至少一个引线框架单元,每一引线框架单元具有一个上表面和一个下表面,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一边侧向框架单元的中心方向延伸有第一引脚组,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另一边侧向框架单元的中心方向延伸有第二引脚组,其中第一引脚组和第二引脚组相向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引脚组和第二引脚组之间设置有连接片段;第一引脚组为三个片状的引脚段组成,分别左侧上部引脚,左侧中部引脚,左侧下部引脚;所述的左侧上部引脚、左侧中部引脚、左侧下部引脚平行间隔设置;具体地:左侧上部引脚包括第一引脚组基部和第一引脚组端部,所述第一引脚组端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脚组基部的宽度;具体地:在所述的第一引脚组基部设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的第一引脚组端部的边缘位置设置有第一防水台阶;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下表面且位于第一引脚组基部和第一引脚组端部的过渡区域设置有第一防水槽;所述第一防水槽的数量为2个,且平行间隔设置;具体地:左侧中部引脚包括第二引脚组基部和第二引脚组端部,所述第二引脚组端部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引脚组基部的宽度相同;具体地:在所述的第二引脚组基部设置有第二通孔,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的第二引脚组端部的边缘位置设置有第二防水台阶;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下表面且位于第二引脚组基部和第二引脚组端部的过渡区域设置有第二防水槽;所述第二防水槽的数量为2个,且平行间隔设置;具体地:左侧下部引脚包括第三引脚基部和第三引脚端部,所述第三引脚端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引脚基部的宽度;具体地:在所述的第三引脚基部设置有第三通孔,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的第三引脚端部的边缘位置设置有第三防水台阶;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下表面且位于第三引脚基部和第三引脚端部的过渡区域设置有第三防水槽;所述第三防水槽的数量为2个,且平行间隔设置;第二引脚组为三个片状的引脚段组成,分别右侧上部引脚,右侧中部引脚,右侧下部引脚;所述的右侧上部引脚、右侧中部引脚、右侧下部引脚平行间隔设置;具体地:右侧上部引脚包括第四引脚基部和第四引脚端部,所述第四引脚端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引脚基部的宽度;具体地:在所述的第四引脚基部设置有第四通孔,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的第四引脚端部的边缘位置设置有第四防水台阶;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下表面且位于第四引脚基部和第四引脚端部的过渡区域设置有第四防水槽;所述第四防水槽的数量为2个,且平行间隔设置;具体地:右侧中部引脚包括第五引脚基部和第五引脚端部,所述第五引脚端部的宽度与所述第五引脚基部的宽度相同;具体地:在所述的第五引脚基部设置有第五通孔,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的第五引脚端部的边缘位置设置有第五防水台阶;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下表面且位于第五引脚基部和第五引脚端部的过渡区域设置有第五防水槽;所述第五防水槽的数量为2个,且平行间隔设置;具体地:右侧下部引脚包括第六引脚基部和第六引脚端部,所述第六引脚端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六引脚基部的宽度;具体地:在所述的第六引脚基部设置有第六通孔,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的第六引脚端部的边缘位置设置有第六防水台阶;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下表面且位于第六引脚基部和第六引脚端部的过渡区域设置有第六防水槽;所述第六防水槽的数量为2个,且平行间隔设置;具体地:所述的连接片段,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连接片段的边缘设置有第七防水台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六引脚LED引线框架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引线框架单元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个引线框架单元侧视图;1-第一引脚组、2-第二引脚组、1.1-第一引脚组基部、1.2-第一引脚组端部、1.3-第一通孔、1.4-第一防水台阶、1.5-第一防水槽(图中未视出)、2.1-第二引脚组基部、2.2-第二引脚组端部、2.3-第二通孔、2.4-第二防水台阶、2.5-第二防水槽、3.1-第三引脚基部、3.2-第三引脚端部、3.3-第三通孔、3.4-第三防水台阶、3.5-第三防水槽(图中未视出)、4.1-第四引脚基部、4.2-第四引脚端部、4.3-第四通孔、4.4-第四防水台阶、4.5-第四防水槽(图中未视出)、5.1-第五引脚基部、5.2-第五引脚端部、5.3-第五通孔、5.4-第五防水台阶、5.5-第五防水槽、6.1-第六引脚基部、6.2-第六引脚端部、6.3-第六通孔、6.4-第六防水台阶、6.5-第六防水槽(图中未视出)、7-连接片段、7.1-第七防水台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LED引线框架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等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2、3所示,本申请构造一种六引脚LED引线框架,包括形成在引线框架板料上的至少一个引线框架单元,每一引线框架单元具有一个上表面和一个下表面,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一边侧向框架单元的中心方向延伸有第一引脚组1,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另一边侧向框架单元的中心方向延伸有第二引脚组2,其中第一引脚组1和第二引脚组2相向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引脚组1和第二引脚组2之间设置有连接片段7。第一引脚组与第二引脚组的数量并不限定,进一步地,第一引脚组与第二引脚组可以是一一对应相向设置的,也即第一引脚组的数量与第二引脚组的数量相同。此外,引线框架单元可以的引脚数量可以是六个,则第一引脚组可以包括三个第一引脚组,第二引脚组可以包括三个第二引脚组。并且第一引脚组与第二引脚组可以相互平行。具体地:第一引脚组1为三个片状的引脚段组成,分别左侧上部引脚,左侧中部引脚,左侧下部引脚;所述的左侧上部引脚、左侧中部引脚、左侧下部引脚平行间隔设置;具体地:左侧上部引脚包括第一引脚组基部1.1和第一引脚组端部1.2,所述第一引脚组端部1.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脚组基部1.1的宽度;所以这样可以使框架单元具有紧凑的结构、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供使用,有利于LED发光体的封装。具体地:在所述的第一引脚组基部1.1设置有第一通孔1.3,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的第一引脚组端部1.2的边缘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六引脚LED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在引线框架板料上的至少一个引线框架单元,每一引线框架单元具有一个上表面和一个下表面,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一边侧向框架单元的中心方向延伸有第一引脚组,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另一边侧向框架单元的中心方向延伸有第二引脚组,其中第一引脚组和第二引脚组相向设置,第一引脚组与第二引脚组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第一引脚组与所述第二引脚组一一对应相向设置的,也即第一引脚组的数量与第二引脚组的数量相同,并且第一引脚组与第二引脚组相互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六引脚LED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在引线框架板料上的至少一个引线框架单元,每一引线框架单元具有一个上表面和一个下表面,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一边侧向框架单元的中心方向延伸有第一引脚组,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另一边侧向框架单元的中心方向延伸有第二引脚组,其中第一引脚组和第二引脚组相向设置,第一引脚组与第二引脚组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第一引脚组与所述第二引脚组一一对应相向设置的,也即第一引脚组的数量与第二引脚组的数量相同,并且第一引脚组与第二引脚组相互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引脚LED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引脚组和第二引脚组之间设置有连接片段;第一引脚组为三个片状的引脚段组成,分别左侧上部引脚,左侧中部引脚,左侧下部引脚;所述的左侧上部引脚、左侧中部引脚、左侧下部引脚平行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六引脚LED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左侧上部引脚包括第一引脚组基部和第一引脚组端部,所述第一引脚组端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脚组基部的宽度;在所述的第一引脚组基部设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的第一引脚组端部的边缘位置设置有第一防水台阶;在所述的框架单元的下表面且位于第一引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达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万兴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