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于斜坡路面的爬行机器人腿部装置及控制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器人
,尤其涉及一种适于斜坡路面的爬行机器人腿部装置及控制。
技术介绍
我国地理环境大多为山地、丘陵复杂路面,爬行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救援、勘探工作时,经常在斜坡路面上行走,在现有技术中,爬行机器人在斜坡路面行进时存在平衡能力差的问题,这与爬行机器人的机构设计以及运动协调性控制方面有关。爬行机器人在斜坡路面行进时,由于地面的冲击,机身会随着凹凸斜坡地形有所起伏,机身不平衡、步进电机能量损耗大,爬行机器人不能有效率地通过斜坡,而腿部机构的设计很多为单纯的仿生,如模拟壁虎、蜘蛛、鳄鱼等腿部机构,缺乏有效的减震机构以及腿部平衡运动裕度不充足。对于控制系统,爬行机器人在斜坡路面行进时,腿部某一个关节的输入会受到其他关节输出的影响,同时,这个关节的输出也会受到其他关节输入的影响,各关节之间存在的耦合现象对腿部的运动协调性产生了影响,降低了爬行机器人的平衡能力,解耦控制虽能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但在受到摩擦力、温度变化综合扰动的影响时,腿部的实际运动轨迹偏离期望轨迹,不能有效地通过斜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了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于斜坡路面的爬行机器人腿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1)髋关节、(2)膝关节、(3)腿部机构、(4)足部装置以及(5)控制系统;初始状态下,所述(1)髋关节与(2)膝关节水平方向连接,(2)膝关节与(3)腿部机构成90度连接,(3)腿部机构与(4)足部装置竖直方向连接,(5)控制系统放置在(1)髋关节上;所述(1)髋关节包括(1‑1)U型支撑架、(1‑2)第一步进电机、(1‑3)第一金属盘、(1‑4)髋关节支撑架;所述(1‑2)第一步进电机与(1‑4)髋关节支撑架固定连接,与(1‑1)U型支撑架通过(1‑3)第一金属盘转动连接,所述(1‑3)第一金属盘与(1‑1)U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斜坡路面的爬行机器人腿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1)髋关节、(2)膝关节、(3)腿部机构、(4)足部装置以及(5)控制系统;初始状态下,所述(1)髋关节与(2)膝关节水平方向连接,(2)膝关节与(3)腿部机构成90度连接,(3)腿部机构与(4)足部装置竖直方向连接,(5)控制系统放置在(1)髋关节上;所述(1)髋关节包括(1-1)U型支撑架、(1-2)第一步进电机、(1-3)第一金属盘、(1-4)髋关节支撑架;所述(1-2)第一步进电机与(1-4)髋关节支撑架固定连接,与(1-1)U型支撑架通过(1-3)第一金属盘转动连接,所述(1-3)第一金属盘与(1-1)U型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1-4)髋关节支撑架与(1-1)U型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2)膝关节包括(2-1)第二步进电机、(2-2)第二金属盘、(2-3)膝关节第一传动板、(2-4)膝关节第二传动板、(2-5)膝关节第一连接板、(2-6)膝关节第二连接板;所述(2-1)第二步进电机与(1-4)髋关节支撑架固定连接,与(2-3)膝关节第一传动板通过(2-2)第二金属盘转动连接,所述(2-2)第二金属盘(2-3)与膝关节第一传动板固定连接,所述(2-3)膝关节第一传动板与(2-4)膝关节第二传动板转动连接,所述(2-4)膝关节第二传动板与(2-5)膝关节第一连接板转动连接,所述(2-5)膝关节第一连接板与(2-6)膝关节第二连接板转动连接,并通过(1-4)髋关节支撑架的限位槽进行限位,所述(2-6)膝关节第二连接板与(1-4)髋关节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3)腿部机构包括(3-1)减震机构以及(3-2)转动机构;所述(3-1)减震机构分别与(2-5)膝关节第一连接板、(2-6)膝关节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与(3-2)转动机构转动连接;所述(4)足部装置包括(4-1)三维力传感器以及(4-2)足部结构;所述(4-1)三维力传感器分别与(3-2)转动机构、(4-2)足部结构固定连接;所述(5)控制系统包括主控芯片、第一步进电机驱动芯片、第二步进电机驱动芯片、三维力传感器芯片;所述(5)控制系统放置在(1-4)髋关节支撑架上,所述主控芯片分别于第一步进电机驱动芯片、第二步进电机驱动芯片、三维力传感器芯片控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适于斜坡路面的爬行机器人腿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腿部机构包括(3-1)减震机构以及(3-2)转动机构,所述(4)足部装置包括(4-1)三维力传感器以及(4-2)足部结构;所述(3-1)减震机构包括(3-1A)腿部连接板、(3-1B)轴筒、(3-1C)中心轴、(3-1D)两个圆螺母、(3-1E)弹簧预紧块、(3-1F)弹簧;所述(3-1A)腿部连接板分别与(2-5)膝关节第一连接板、(2-6)膝关节第二连接板以及(3-1B)轴筒固定连接,所述(3-1B)轴筒与(3-1C)中心轴同轴配合,上方由(3-1D)两个圆螺母限位,所述(3-1C)中心轴采用中空结构,所述(3-1E)弹簧预紧块与(3-1C)中心轴同轴配合,(3-1E)弹簧预紧块与(3-1B)轴筒之间配合(3-1F)弹簧;所述(3-2)转动机构包括(3-2A)双列角接触球轴承、(3-2B)轴承底座、(3-2C)上端盖、(3-2D)下端盖;所述(3-2A)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安装在(3-2B)轴承底座上,内圈与(3-1C)中心轴同轴配合,并由(3-1C)中心轴进行上方限位,下方由(3-2D)下端盖限位,所述(3-2A)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外圈下方由(3-2B)轴承底座限位,外圈上方由(3-2C)上端盖限位,所述(3-2B)轴承底座与(4-1)三维力传感器固定连接;所述(4-2)足部结构包括(4-2A)足部底座、(4-2B)前足底、(4-2C)后足底、(4-2D)前足橡胶垫、(4-2E)后足橡胶垫;所述(4-2)足部底座分别与(4-1)三维力传感器以及(4-2B)前足底、(4-2C)后足底固定连接,所述(4-2B)前足底、(4-2C)后足底分别与(4-2D)前足橡胶垫、(4-2E)后足橡胶垫固定连接;所述主控芯片与步进电机驱动芯片采用共阳极接法,主控芯片的PA0、PA1引脚分别与第一步进电机驱动芯片的DIR-、PUL-引脚连接,用于第一步进电机驱动芯片脉冲信号和方向信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宋春宵,翟士朋,刘孟琦,陈巨辉,张元,张鹏,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