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既稳定洲滩又具航道整治效果的伞型坝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88856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既稳定洲滩又具航道整治效果的伞型坝结构,包括正对设置于河岛前方洲滩上游的坝体,坝体为中部前凸的弧形,其特征在于,坝体后侧面中部位置至洲滩之间还固定设置有一条支撑直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稳定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生态保护、航道整治效果更好的优点。

An umbrella dam structure with stabilization of beach and regulation effect of waterw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既稳定洲滩又具航道整治效果的伞型坝结构
本技术属于河流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既稳定洲滩又具航道整治效果的伞型坝结构。
技术介绍
洲滩是指河岛边缘形成的滩涂,河岛又称为河中岛,即指位于河流中间的岛屿。河岛前端洲滩由于长期受水流冲击影响,故经常会改变形状。而由于河岛的分流作用,故河岛两侧的河流会比其余位置河流更窄,当洲滩形状改变后,就会对河岛两侧的河流通道造成较大的改变,进而影响通航。现有技术中,为实现河岛前端洲滩治理以及维护河岛两侧通航情况,设计有一种洲滩碛头坝结构,即在洲滩前端上游位置,正对设置一个中部前凸的弧形坝体。这样,可以弧形坝体可以引导水流向两侧流动,保证通航侧的水流量能够满足通航需求,同时减缓了水流对洲滩的冲击,提高对洲滩保护效果,利于提高洲滩稳定性。但这种现有的洲滩碛头坝结构,仍然存在长期受水流冲击较大,导致使用寿命较短的缺陷。而且一旦坝体冲毁,河流会立即冲毁坝体后方形成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系统保护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稳定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生态保护效果更好的洲滩保护用碛头坝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既稳定洲滩又具航道整治效果的伞型坝结构,包括正对设置于河岛前方洲滩上游的坝体,坝体为中部前凸的弧形,其特征在于,坝体后侧面中部位置至洲滩之间还固定设置有一条支撑直堤。这样,增设一条支撑直堤后,可以依靠支撑直堤将坝体受正前方水流的冲击力直接传递作用到洲滩上,可以更好地防止坝体受冲击过大而损坏,提高了坝体稳定性,延长了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坝体的两侧和洲滩之间留有连通坝体内侧和外侧河流的通道。这样,方便坝体外侧河流的水生物进入到坝体内侧,提高坝体内侧的生态保护效果。进一步地,坝体的两侧上部和洲滩相接设置,坝体两侧下部预埋有管道形成连通坝体内侧和外侧河流的通道。这样,坝体两侧和洲滩相接后,能够进一步提高坝体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同时该结构可以更好地避免坝体两侧流水对坝体内部水域的冲击,提高坝体内部水域的水流稳定性,更加利于坝体内部水域内水生物圈的建立和保护。进一步地,支撑直堤下部还设置有连通左右两侧的通道。这样方便利于坝体内侧整个水域连接贯通,利于内部水生物圈的建立和保护。进一步地,坝体内侧还铺设有至少一层人工鱼礁。这样,人工鱼礁能够更好地利于形成水体生物生长繁衍的场所,改善水体生态,利于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修复。作为优化,所述人工鱼礁,包括鱼礁本体,鱼礁本体为具有中空内腔的块状结构,且外表面具有和内腔连通的开孔,鱼礁本体在上下方向上的一端具有外凸的插接部,另一端具有内凹的凹陷部,且所述插接部水平方向上尺寸小于凹陷部水平方向尺寸使得前者能够插入后者内部。这样,鱼礁在堆砌使用时,能够依靠插接部和凹陷部的配合实现成排的堆砌,并提高稳定性,使其更方便在一些斜坡等需要堆砌的场合应用时,能够快速稳定地堆砌使用。作为优化,鱼礁本体为土体材料烧结得到或者水泥材料浇注得到。这样,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方便鱼礁本体的制备以及方便金属块在制备时嵌入。作为一种优化,鱼礁本体为由四个斜顶板和一个水平底板围成的水平柱体结构,四个斜顶板围成截面呈倒W形且两个尖端部构成所述插接部,水平底板固定连接在两侧的两个斜顶板下端内部,两侧的两个斜顶板下端向下超出水平底板两侧位置并形成所述凹陷部,所述开孔设置在斜顶板上。这样,鱼礁本体形成沿轴线贯通的两个三角体结构,结构简单,利于制造,方便提高堆砌稳定性,且形成的内腔和开孔等尺寸贯通,方便形成较大水生物的躲藏空间。作为另一种优化,鱼礁本体整体呈矩形体结构,其上端具有和内腔贯通的矩形开口并形成凹陷部,其下端具有多个向下的插接柱构成所述插接部,其周向侧面上设置开孔。这样结构简单,方便制备时脱模,方便堆砌时排列整齐,提高堆砌稳定性。进一步地,插接柱为矩形布置的四个,插接柱下端围成的矩形小于鱼礁本体上端矩形开口的尺寸。这样,可以方便堆砌排列时,上下鱼礁之间对正堆砌或者错位堆砌均可实现,更加方便堆砌排列使用。而且堆砌排列时上方鱼礁的插接柱插入下方鱼礁的内腔后,进一步分隔鱼礁的内腔形成更多狭小的躲避空间,可供较小的水生物躲藏之用。进一步地,插接柱整体长度小于鱼礁上端矩形开口到内腔底部的深度,所述插接柱由根部到外端依次由同轴设置且直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圆柱段、锥台段、第二圆柱段和圆锥段构成,四个插接柱的第一圆柱段外周所围成的矩形尺寸大于鱼礁本体上端矩形开口的尺寸。这样,使得堆砌时,上方的插接柱插入下方鱼礁上端开口后,上方插接柱根部和下方鱼礁之间隔出和下方鱼礁内腔贯通的狭小间隙,同时下方鱼礁内腔底部留出较大的间隔空间,可形成更加复杂的空间结构,形成可以更好地供小型水生物活动和躲藏的空间。进一步地,鱼礁本体整体高度为0.5-1.5m左右。这样,更加方便制造,搬运,投放以及堆砌使用。作为优化,鱼礁本体上还嵌设有若干金属块,金属块具有露出于鱼礁本体表面的部分。这样的人工鱼礁,使用时,金属块在水体环境中会逐渐锈化,进而作为部分嗜好金属的微生物、菌类和藻类的营养源,能够很快繁殖形成微生物、菌类和藻类群落,并进而吸引水体生物入住栖息,利于提高生态修复效果,并利于提高生态修复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地,金属块可采用铁块或铜块等,成本低廉,且利于锈蚀形成营养源。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稳定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生态保护效果更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具体实施时第一种人工鱼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侧视图。图4为具体实施时第二种人工鱼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示,一种既稳定洲滩又具航道整治效果的伞型坝结构,包括正对设置于河岛1前方洲滩2上游的坝体3,坝体3为中部前凸的弧形,其中,坝体3后侧面中部位置至洲滩之间还固定设置有一条支撑直堤4。这样,增设一条支撑直堤后,可以依靠支撑直堤将坝体受正前方水流的冲击力直接传递作用到洲滩上,可以更好地防止坝体受冲击过大而损坏,提高了坝体稳定性,延长了使用寿命。其中,坝体3的两侧和洲滩2之间留有连通坝体内侧和外侧河流的通道5。这样,方便坝体外侧河流的水生物进入到坝体内侧,提高坝体内侧的生态保护效果。其中,坝体3的两侧上部和洲滩2相接设置,坝体两侧下部预埋有管道形成连通坝体内侧和外侧河流的通道5。这样,坝体两侧和洲滩相接后,能够进一步提高坝体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同时该结构可以更好地避免坝体两侧流水对坝体内部水域的冲击,提高坝体内部水域的水流稳定性,更加利于坝体内部水域内水生物圈的建立和保护。其中,支撑直堤4下部还设置有连通左右两侧的通道。这样方便利于坝体内侧整个水域连接贯通,利于内部水生物圈的建立和保护。其中,坝体3内侧还铺设有至少一层人工鱼礁6。这样,人工鱼礁能够更好地利于形成水体生物生长繁衍的场所,改善水体生态,利于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修复。本实施方式中的人工鱼礁:参见图4,该人工鱼礁,包括鱼礁本体1″,鱼礁本体1″为具有中空内腔的块状结构,且外表面具有和内腔连通的开孔2″,其中,鱼礁本体上还嵌设有若干金属块3″,金属块3″具有露出于鱼礁本体1″表面的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既稳定洲滩又具航道整治效果的伞型坝结构,包括正对设置于河岛前方洲滩上游的坝体,坝体为中部前凸的弧形,其特征在于,坝体后侧面中部位置至洲滩之间还固定设置有一条支撑直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稳定洲滩又具航道整治效果的伞型坝结构,包括正对设置于河岛前方洲滩上游的坝体,坝体为中部前凸的弧形,其特征在于,坝体后侧面中部位置至洲滩之间还固定设置有一条支撑直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稳定洲滩又具航道整治效果的伞型坝结构,其特征在于,坝体的两侧和洲滩之间留有连通坝体内侧和外侧河流的通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既稳定洲滩又具航道整治效果的伞型坝结构,其特征在于,坝体的两侧上部和洲滩相接设置,坝体两侧下部预埋有管道形成连通坝体内侧和外侧河流的通道。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稳定洲滩又具航道整治效果的伞型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撑直堤下部还设置有连通左右两侧的通道。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稳定洲滩又具航道整治效果的伞型坝结构,其特征在于,坝体内侧还铺设有至少一层人工鱼礁。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既稳定洲滩又具航道整治效果的伞型坝结构,其特征在于,鱼礁本体为土体材料烧结得到或者水泥材料浇注得到。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既稳定洲滩又具航道整治效果的伞型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鱼礁,包括鱼礁本体,鱼礁本体为具有中空内腔的块状结构,且外表面具有和内腔连通的开孔,鱼礁本体在上下方向上的一端具有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李侃禹郭义浩解中柱杨晓荣何艳军许津玲王涛张帅帅刘思凯张毅王艳芳朱俊凤曾亚东刘陈苏丽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重庆航运工程勘察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