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树脂后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7462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2:01
一种车辆的树脂后门,包括:内板,其具有后窗开口;下外板,其具有固定于内板的后窗开口的周缘部的缘部;后窗玻璃,其安装在下外板的缘部的车室外侧;以及内装装饰件,其安装在内板的车室内侧,内装装饰件的端边部固定于内板的后窗开口的周缘部的顶端的肋。

Resin Backdoor of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树脂后门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树脂后门的构造。
技术介绍
近年来,多使用树脂制的车辆门。例如,提出了一种如下的树脂后门:将树脂制的外板的缘部用粘接剂固定于树脂制的内板的后窗开口的周缘部,并将后窗玻璃安装于外板的缘部的车室外侧(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12638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有时在后门的车室内侧安装内装装饰件。在以往的钢板构造的后门的情况下,难以通过压力加工等形成能够将内装装饰件的端边部固定于内板的后窗开口的周缘部的构造,所以内装装饰件的端边部不固定于窗开口的周缘部。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内装装饰件的端边部的位置产生偏差,会在内装装饰件的端边部相对于后窗玻璃的透明部的位置产生偏差,而后窗玻璃周缘部的外观会降低。于是,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在车辆的树脂后门中,提高后窗玻璃周缘部的外观。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公开的车辆的树脂后门包括:树脂制的内板,该内板具有后窗开口;树脂制的外板,该外板具有固定于所述内板的所述后窗开口的周缘部的缘部;后窗玻璃,该后窗玻璃安装在所述外板的所述缘部的车室外侧;以及内装装饰件,该内装装饰件安装在所述内板的车室内侧,所述车辆的树脂后门的特征在于,所述内装装饰件的端边部固定于所述内板的所述后窗开口的所述周缘部。这样,通过将内装装饰件的端边部固定于内板的后窗开口的周缘部,从而能够抑制内装装饰件端边部相对于后窗玻璃的透明部的位置的偏差,能够提高后窗玻璃周缘部的外观。在本公开的车辆的树脂后门中,也可以是,所述内板具有沿着所述后窗开口的周缘向车室内侧突出的肋,所述内装装饰件具有以预定的间距(英文:pitch)配置于所述端边部并将所述内板的所述肋夹入的颚部(日文:顎部)。这样,因为以预定的间距将内装装饰件的端边部固定于后窗开口的周缘,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内装装饰件端边部相对于后窗玻璃的透明部的位置的偏差,能够提高后窗玻璃周缘部的外观。专利技术的效果本公开能够在车辆的树脂后门中提高后窗玻璃周缘部的外观。附图说明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树脂后门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树脂后门的分割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A-A截面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树脂后门10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树脂后门100是如下的弹起式(日文:跳ね上げ式)的门,该门经由左右一对地设置于上端部的铰接件而能够旋转地安装于车辆的车身后端部的顶板13,并通过使该门以铰接件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旋转来开闭设置于车身后端部的门开口。如图1所示,树脂后门100由树脂制的上外板10、下外板15、图2所示的树脂制的内板20、以及固定于内板20的金属制的加强构件40形成。加强构件40由左加强构件41L、右加强构件41R、下边加强构件47、左角连接构件46L、以及右角连接构件46R形成。在中央设有后窗12。如图2所示,内板20具有上边部21、后窗开口35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左窗框部22L及右窗框部22R、下窗框部25、左下部23L及右下部23R、以及下边部24,所述上边部21在中央设有后窗开口35并在后窗开口35的上侧组装上外板10,所述下窗框部25在后窗开口35的下侧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组装下外板15,所述左下部23L及右下部23R在后窗开口35的下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组装下外板15。另外,在内板20的上边部21的左右两侧设有用于安装铰接件的螺栓孔38。左加强构件41L为沿着内板20的上边部21、左窗框部22L以及左下部23L的大致L字型的闭合截面构造,右加强构件41R为沿着内板20的上边部21、右窗框部22R以及右下部23R的大致L字型的闭合截面构造。左加强构件41L具有:左上肩部42L,该左上肩部42L以与内板20的上边部21相对的方式组装;和左上臂部43L及左下臂部44L,该左上臂部43L及左下臂部44L以与内板20的左窗框部22L、左下部23L相对的方式组装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在左上肩部42L的上侧设有凹陷部42U,在凹陷部42U设有铰接件安装用的螺栓孔48。右加强构件41R与左加强构件41L左右对称,并且具有右上肩部42R、和右上臂部43R及右下臂部44R,在右上肩部42R的上侧设有凹陷部42V,该凹陷部42V设有螺栓孔48。左角连接构件46L是将左加强构件41L的下端部45L与下边加强构件47的左端47L连接的大致L字型的构件,右角连接构件46R是将右加强构件41R的下端部45R与下边加强构件47的右端47R连接的大致L字型的构件。通过使螺栓穿过内板20的螺栓孔38、和设置于左加强构件41L、右加强构件41R的螺栓孔48并从相反侧紧固螺母,从而树脂后门100被紧固连结于铰接件,该铰接件被固定于顶板13的左右。如图3所示,内板20的下窗框部25具有:主体板25a,该主体板25a朝向车室内侧(车辆前方侧)凸地弯曲;凸缘25b,该凸缘25b从主体板25a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端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延伸,而形成后窗开口35的下侧的周缘部;以及肋25c,该肋25c从凸缘25b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端部向车室内侧(车辆斜下前方向)突出。肋25c的车室内侧的上表面25e划定后窗开口35的内周。因此,肋25c是后窗开口35的周缘部的顶端。如图3所示,下外板15包括:车室外侧的设计面(日文:意匠面)15a;和缘部15b,该缘部15b用粘接剂61安装于凸缘25b的车室外侧的面,所述凸缘25b形成内板20的后窗开口35的下侧的周缘部。另外,在下外板15的缘部15b的车室外侧,经由氨基甲酸酯62安装有后窗玻璃12a。后窗玻璃12a具备透明部12b和图3中用剖面线示出的非透明部12c(例如,黑色部)。在内板20的车室内侧安装有内装装饰件50。内装装饰件50包括:构成车室内侧的设计面51a的内装板51;末端部52从内装板51朝向后窗玻璃12a的车室内侧面延伸的端边部53;以及设置在端边部53与内装板51之间的颚部56。末端部52,与后窗玻璃12a的透明部12b与非透明部12c的分界线12d平行地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颚部56由上颚部57和下颚部58形成。上颚部57和下颚部58通过从根部59呈Y字型地分支并利用弹力而将内板20的顶端的肋25c的上表面25e和下表面25d上下夹入,从而将内装装饰件50的端边部53固定于内板20的肋25c。如图3所示,颚部5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宽度W,并以预定的间距沿着肋25c配置。因此,内装装饰件50的端边部53以预定的间距固定于内板20的肋25c。在此,预定的间距是能够抑制内装装饰件50的端边部53相对于后窗玻璃12a的透明部12b的位置的偏差的程度的长度,例如,也可以是50mm~100mm程度。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树脂后门100通过将内装装饰件50的端边部53固定于肋25c,从而能够抑制内装装饰件50的端边部53相对于后窗玻璃12a的透明部12b的位置的偏差,能够提高后窗玻璃12a的周缘部的外观,所述肋25c是内板20的后窗开口35的周缘部的顶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树脂后门,包括:树脂制的内板,该内板具有后窗开口;树脂制的外板,该外板具有固定于所述内板的所述后窗开口的周缘部的缘部;后窗玻璃,该后窗玻璃安装在所述外板的所述缘部的车室外侧;以及内装装饰件,该内装装饰件安装在所述内板的车室内侧,所述车辆的树脂后门的特征在于,所述内装装饰件的端边部固定于所述内板的所述后窗开口的所述周缘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1.17 JP 2018-0057791.一种车辆的树脂后门,包括:树脂制的内板,该内板具有后窗开口;树脂制的外板,该外板具有固定于所述内板的所述后窗开口的周缘部的缘部;后窗玻璃,该后窗玻璃安装在所述外板的所述缘部的车室外侧;以及内装装饰件,该内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千叶健二大久保隆幸新田圣和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九州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