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安型LED照明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68018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矿井照明灯具的驱动电路,具体为本安型LED照明驱动电路,主要适用在具有甲烷或煤尘爆炸危险的煤矿巷道、峒室等场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驱动电路可分为振荡回路、稳压回路、第一级电流保护电路、第二级保护电路。本电路是一种恒流恒压开关电源并且带有过压、过流、短路保护的隔爆兼本安型巷道灯驱动电路。本安型LED巷道灯的使用,更符合煤矿安全生产和节能的要求。对矿井安全化、标准化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矿用本安型照明产品的推广,可彰显安全照明绿色照明理念,对构建安全矿井、文明矿井具有推动作用,将会是煤矿作业环境中使用的下一代照明产品。

Intrinsically Safe LED Lighting Driver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安型LED照明驱动电路
本技术属于矿井照明灯具的驱动电路,具体为本安型LED照明驱动电路,主要适用在具有甲烷或煤尘爆炸危险的煤矿巷道、峒室等场所。
技术介绍
煤矿上巷道内安装的巷道灯一般都为隔爆型巷道灯,现有的隔爆型巷道灯只是巷道灯壳体进行了隔爆设计,而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是:将电气设备的带电部件放在特制的外壳内,该外壳具有将壳内电气部件产生的火花和电弧与壳外爆炸性混合物隔离开的作用,并能承受进入壳内的爆炸性混合物被壳内电气设备的火花、电弧引爆时所产生的爆炸压力,而不被破坏;外壳同时能防止壳内爆炸生成物向壳外爆炸性混合物传爆,不会引起壳外爆炸性混合物燃烧和爆炸。这种特殊的外壳叫“隔爆外壳”。这就是说,隔爆结构的壳体内部是可能发生爆炸的,但不会传到壳体外面来,因此这种结构的各部件的接合面,防爆面,加工工艺要求较高,价格较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煤矿上巷道内安装的隔爆型巷道灯,本技术提供防爆型巷道灯的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是本安输出,具有电流反馈、电压反馈和过电流、过电压双重保护和短路闭锁保护,不用担心短路起火引起爆炸等事故,电路中有任何的异动毫秒级的响应速度切断供电,故障排除后,自动恢复,杜绝因电路故障而引起事故。本技术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安型LED照明驱动电路,交流端口AC-L经过保险管F1后接二极管整流桥DB1的一输入端,交流端口AC-N接二极管整流桥DB1的另一输入端,二极管整流桥DB1的输出端正极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管脚,二极管整流桥DB1的输出端负极接高电压地(HGND),第一电容C1的第二管脚接高电压地(HGND),二极管整流桥DB1的输出端正极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管脚,第一电阻R1的第二管脚经依次串联的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后接低电压地(GND);二极管整流桥DB1的输出端正极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管脚,第四电阻R4的第二管脚接第五电阻R5的第一管脚,第五电阻R5的第二管脚接接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管脚,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管脚接低电压地(GND),第三电容C3并联在第十电容C10的两端,第五电阻R5的第二管脚接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正极经过第八电阻R8接变压器T1的自然绕组N2的同名端,自然绕组N2的异名端接低电压地(GND),二极管整流桥DB1的输出端正极依次接第三十九电阻R39、第四十电阻R40、第九电容C9的第一管脚和变压器T1自然绕组N1的异名端,第三十九电阻R39、第四十电阻R40、第九电容C9的第二管脚相连后连接第五晶体二极管D5的负极,第五晶体二极管D5的正极接自然绕组N1的同名端;型号为SN03A的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一管脚通过依次连接的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后接低电压地(GND),光电耦合器IC2的第四管脚接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第三管脚接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的连接处,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一管脚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一管脚,第四电容C4的第二管脚连接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一管脚,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二管脚接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二管脚;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一管脚和第二管脚之间连接第六电阻R6,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三管脚接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连接处,第三管脚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管脚,第二电容C2的第二管脚接低电压地(GND),第八管脚接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场效应管Q1的漏极接自然绕组N1的同名端,栅极通过第九电阻R9接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七管脚,源极接PWM控制芯片IC1的第四管脚,第七管脚接第十晶体二极管D10负极,第十晶体二极管D10正极接场效应管Q1的栅极,栅极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管脚,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管脚接PWM控制芯片IC1的第四管脚,第四管脚还分别通过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四电阻R14、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八电阻R38后接高电压地(HGND),第六管脚接低电压地(GND),第五管脚通过第十一电阻R11接自然绕组N2的同名端;变压器T1的自然绕组N3的同名端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正极,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接第五电容C5(高频滤波)、第六电容C6(高频滤波)的第一管脚,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的第二管脚接低电压地(GND),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经过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四十二电阻R42的第二管脚连接,第四十二电阻R42的第一管脚和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接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管脚,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管脚通过第二十一电阻R21接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一管脚,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二管脚接型号为SE1051的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三管脚,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接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管脚,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管脚接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一管脚,第一管脚和第二管脚之间连接第四十一电阻R41和第十九电阻R19,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二管脚和第三管脚之间连接第十八电阻R18,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二管脚接型号为AO4606的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一管脚,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四管脚接并联的第一组采样电阻RS1、RS2、RS3第一管脚,第一组采样电阻RS1、RS2、RS3第二管脚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一管脚,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三管脚接第七电容C7的第一管脚,第七电容C7的第二管脚通过第二十电阻R20连接到第五管脚,第五管脚通过第四十三电阻R43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一管脚,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六管脚接第十六管脚R16与第二十一管脚R21的连接点,同时第六管脚接第一稳压二极管Z1的负极,第一稳压二极管Z1正极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一管脚,第十二电容C12与第一稳压二极管Z1并联,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四管脚通过并联的第二组采样电阻RS4、RS5并经过采样电阻R01接低电压地(GND);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管脚接采样电阻R01与第二组采样电阻RS4、RS5的连接点,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二管脚接第一可控硅SCR1的门极,第一可控硅的SCR1的阳极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24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二管脚,第一可控硅的SCR1的阳极通过第二十三电阻R23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三管脚,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三管脚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一管脚与第二管脚两端连接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七管脚、第八管脚相连,输出为V-,第一管脚连接第三十电阻R30的第一管脚,第三十电阻R30的第二管脚通过第三十一电阻R31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四管脚,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三管脚和第四管脚之间连接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五管脚和第六管脚相连输出V+,V+和V-之间连接第三十五电阻R35,第一管脚还通过第二十六电阻R26接第二可控硅SCR2的门极,第二可控硅SCR2的阴极接采样电阻R01和第二组采样电阻RS4、RS5的连接点,阳极通过第二十电阻R28接晶体三极管QL的基极,晶体三极管QL的集电极接第三十电阻R30的第二管脚,晶体三极管QL的发射极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发射接和基极之间连接第二十九电阻R29,发射极通过第二十七电阻R27接第二可控硅SCR2的阳极,输出端V+连接第二稳压二极管DZ2的负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本安型LED照明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交流端口 AC‑L经过保险管F1后接整流桥DB1的一输入端,交流端口AC‑N接整流桥DB1的另一输入端,整流桥DB1的输出端正极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管脚,整流桥DB1的输出端负极接高电压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管脚接高电压地,整流桥DB1的输出端正极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管脚,第一电阻R1的第二管脚经依次串联的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后接低电压地;整流桥DB1的输出端正极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管脚,第四电阻R4的第二管脚接第五电阻R5的第一管脚,第五电阻R5的第二管脚接接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管脚,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管脚接低电压地,第三电容C3并联在第十电容C10的两端,第五电阻R5的第二管脚接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正极经过第八电阻R8接变压器T1的自然绕组N2的同名端,自然绕组N2的异名端接低电压地,整流桥DB1的输出端正极依次接第三十九电阻R39、第四十电阻R40、第九电容C9的第一管脚和变压器T1自然绕组N1的异名端,第三十九电阻R39、 第四十电阻R40、第九电容C9的第二管脚相连后连接第五晶体二极管D5的负极,第五晶体二极管D5的正极接自然绕组N1的同名端;型号为SN03A的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一管脚通过依次连接的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后接低电压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四管脚接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第三管脚接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的连接处,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一管脚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一管脚,第四电容C4的第二管脚连接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一管脚,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二管脚接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二管脚;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一管脚和第二管脚之间连接第六电阻R6,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三管脚接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连接处,第三管脚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管脚,第二电容C2的第二管脚接低电压地,第八管脚接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场效应管Q1的漏极接自然绕组N1的同名端,栅极通过第九电阻R9接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七管脚,S极接PWM控制芯片IC1的第四管脚,第七管脚接第十晶体二极管D10负极,第十晶体二极管D10正极接场效应管Q1的栅极,栅极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管脚,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管脚接PWM控制芯片IC1的第四管脚,第四管脚还分别通过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四电阻R14、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八电阻R38后接高电压地,第六管脚接低电压地,第五管脚通过第十一电阻R11接自然绕组N2的同名端;变压器T1的自然绕组N3的同名端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正极,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接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的第一管脚,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的第二管脚接低电压地,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经过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四十二电阻R42的第二管脚连接,第四十二电阻R42的第一管脚和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接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管脚,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管脚通过第二十一电阻R21接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一管脚,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二管脚接型号为SE1051的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三管脚,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接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管脚,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管脚接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一管脚,第一管脚和第二管脚之间连接第四十一电阻R41和第十九电阻R19,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二管脚和第三管脚之间连接第十八电阻R18,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二管脚接型号为AO4606的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一管脚,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四管脚接并联的第一组采样电阻RS1、RS2、RS3第一管脚,第一组采样电阻RS1、RS2、RS3第二管脚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一管脚,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三管脚接第七电容C7的第一管脚,第七电容C7的第二管脚通过第二十电阻R20连接到第五管脚,第五管脚通过第四十三电阻R43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一管脚,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六管脚接第十六管脚R16与第二十一管脚R21的连接点,同时第六管脚接第一稳压二极管Z1的负极,第一稳压二极管Z1正极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一管脚,第十二电容C12与第一稳压二极管Z1并联,恒流恒压芯片IC4的第四管脚通过并联的第二组采样电阻RS4、RS5并经过采样电阻R01接低电压地;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管脚接采样电阻R01与第二组采样电阻RS4、RS5的连接点,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二管脚接第一可控硅SCR1的门极,第一可控硅的SCR1的阳极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24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二管脚,第一可控硅的SCR1的阳极通过第二十三电阻R23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三管脚,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三管脚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第二场效应管Q2的第...

【技术特征摘要】
1.本安型LED照明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交流端口AC-L经过保险管F1后接整流桥DB1的一输入端,交流端口AC-N接整流桥DB1的另一输入端,整流桥DB1的输出端正极接第一电容C1的第一管脚,整流桥DB1的输出端负极接高电压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管脚接高电压地,整流桥DB1的输出端正极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管脚,第一电阻R1的第二管脚经依次串联的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后接低电压地;整流桥DB1的输出端正极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管脚,第四电阻R4的第二管脚接第五电阻R5的第一管脚,第五电阻R5的第二管脚接接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管脚,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管脚接低电压地,第三电容C3并联在第十电容C10的两端,第五电阻R5的第二管脚接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正极经过第八电阻R8接变压器T1的自然绕组N2的同名端,自然绕组N2的异名端接低电压地,整流桥DB1的输出端正极依次接第三十九电阻R39、第四十电阻R40、第九电容C9的第一管脚和变压器T1自然绕组N1的异名端,第三十九电阻R39、第四十电阻R40、第九电容C9的第二管脚相连后连接第五晶体二极管D5的负极,第五晶体二极管D5的正极接自然绕组N1的同名端;型号为SN03A的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一管脚通过依次连接的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后接低电压地,光电耦合器IC2的第四管脚接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第三管脚接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的连接处,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一管脚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一管脚,第四电容C4的第二管脚连接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一管脚,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二管脚接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二管脚;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一管脚和第二管脚之间连接第六电阻R6,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三管脚接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的连接处,第三管脚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管脚,第二电容C2的第二管脚接低电压地,第八管脚接第六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场效应管Q1的漏极接自然绕组N1的同名端,栅极通过第九电阻R9接PWM控制芯片IC1的第七管脚,S极接PWM控制芯片IC1的第四管脚,第七管脚接第十晶体二极管D10负极,第十晶体二极管D10正极接场效应管Q1的栅极,栅极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管脚,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管脚接PWM控制芯片IC1的第四管脚,第四管脚还分别通过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四电阻R14、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八电阻R38后接高电压地,第六管脚接低电压地,第五管脚通过第十一电阻R11接自然绕组N2的同名端;变压器T1的自然绕组N3的同名端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正极,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接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的第一管脚,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的第二管脚接低电压地,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经过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四十二电阻R42的第二管脚连接,第四十二电阻R42的第一管脚和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第七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接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管脚,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管脚通过第二十一电阻R21接光电耦合器IC2的第一管脚,光电耦合器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云罗丽娜庞超武丽超武世聪
申请(专利权)人:大同裕隆环保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