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逆挠电效应的结构驱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6542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逆挠电效应的结构驱动,包括被控制结构,被控制结构上方设置有若干作动器,作动器自上而下依次为线电极、挠电层、电极层;通过外加电压在挠电层中产生非均匀电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基于逆挠电效应的结构驱动的优化控制方法,针对多作动器的相互位置将会影响控制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法能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各作动器的最优位置,实现智能结构的优化控制。能够计算出最优位置,组合排列,显著提高结构的驱动效果,最大限度的利用作动器的潜能,延长作动器的使用寿命,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和可靠性。

A Structural Drive Based on Inverse Flexoelectric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逆挠电效应的结构驱动
本技术涉及智能控制领域,包含被控结构的主动控制和作动器最优位置求解两个方面,具体是指一种基于逆挠电效应的结构驱动。
技术介绍
智能结构具有体积小、响应快、变形大等特点,可实现结构的传感、振动控制、噪声控制与稳定性控制等。在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基于挠电效应的作动控制在近些年开始受到关注。其原理是利用挠电材料中的力电耦合特性实现电-力转换,通过施加电信号产生控制力,从而对结构进行驱动或控制。目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在整个被驱动结构上铺设挠电层,在挠电层中施加非均匀电场,进行驱动控制。然而,由于非均匀电场相对集中,绝大部分挠电材料中逆挠电效应非常微弱,使得整体铺设挠电材料这种方法不够经济。采用独立的作动器模式更有利于节省挠电材料,缩减成本。同时,基于逆挠电效应的作动器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应力集中现象,这就限制了挠电层上所能施加的电压,以保证挠电作动器的使用寿命。但是受限的控制电压会反过来会影响作动效果,使作动效果不能达到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公开了一种基于逆挠电效应的结构驱动,采用多个作动器共同作用的方法来实现控制目标,可以有效避免应力集中现象,解决现有技术中应力集中现象;本技术还公开了结构驱动优化控制方法,确定各作动器的最优位置,实现智能结构的优化控制。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逆挠电效应的结构驱动,包括被控制结构,被控制结构上方设置有若干作动器,作动器自上而下依次为线电极、挠电层、电极层;本技术的作动器为挠电作动器;通过外加电压在挠电层中产生非均匀电场,此时的控制基于逆挠电效应的多作动器控制方式;作动器个数不做限制,最大个数只需保证总宽度小于等于板的长度即可。即若干作动器的挠电层的总宽度小于等于被控制结构的长度a;需满足下述公式:式中,a,b,h分别为被控制结构的长宽高;挠电层的宽度为作动器个数记为n。进一步,所述的作动器采用胶粘的方式固定于被控制结构上表面。挠电作动器与被控制结构紧密粘合,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胶粘等多种途径。作动器粘贴于被控制结构表面,实现控制力及控制力矩从作动器像被控制结构的传导。进一步,所述的被控制结构的形状包括矩形、圆形或者椭圆形壳体,当。被控制结构的特征为板壳结构,包括但不仅限于矩形板,对于其他形状的板壳结构,如圆形、椭圆形以及各类壳体也同样适用。当为圆形、椭圆形的壳体时,长宽a,b值分别对应椭圆、圆形等的外切矩形的长宽a,b。进一步,挠电层为包含具有较明显挠电特性的工程材料,通过外加电压的形式在挠电层中产生非均匀电场,引起电-力耦合效应,实现电载荷向力场的转换。外加电压的施加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在上层线电极和底层电极层等形式,任何可以在挠电层中产生非均匀电场从而实现电-力转换的技术均在本技术所申诉权利要求范围之内。本技术还公开了基于逆挠电效应的结构驱动的优化控制方法,具体方法如下:步骤一:设定被控制结构的长宽高分别为a,b,h;挠电层的宽度为厚度为挠电系数记为π12;线电极的半径为R;作动电压设为φia;作动器参数中下标()i为作动器个数记为n,作动器个数不限,但需满足步骤二:在控制电压作用下,位于位置的第i个作动器中可产生如下电势:式中,z代表被控制结构的厚度方向,x为被控制结构的宽度方向,为第i个作动器在被控制结构宽度方向的位置。步骤三:前述力场的对应力矩分布,即第i个作动器所产生的控制力矩分布:步骤四:对若干作动器共同作用时的最佳位置进行分析计算:4.1,以对比归纳法对多作动器共同作用时的最佳位置进行分析计算,每一个作动器能够在被控制结构中产生的横向位移为:式中,ωi为所施加的电压的频率,ωmn为被控制薄板结构的固有频率;U3mn(x,y)为被控制结构的模态函数,Nmn与模态函数相关的一个常数,为相位差,ρ为被控制结构的密度,t表示时间。4.2,规定控制器沿长度,即a的方向依次排列,每个作动器的宽度记为则第一个作动器的位置需要满足而最后一个作动器,记为第n个作动器的位置必须满足所有中间的作动器的位置,即第i和第i+1个作动器的位置需满足进一步,多作动器最佳位置的确定方法为: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步长,将各作动器按规律依次排放在被控制结构上,顺序移动每一个作动器的位置,记录被控结构的的振动情况;2)通过被控制结构中某一特定点在特定时间的振幅进行对比,对比不同作动位置组合情况下的振幅值,例如板中心u3(a/2,b/2,1)的值;3)重复上述步骤1以及步骤2过程,直到所有作动器位置组合(由步长决定)所对应的振幅全部计算完毕;4)对比振幅的最大值,所对应的位置组合即为多作动器共同作用时的最佳位置。前述最佳作动位置的求解过程,其精度与步长选择相关。步长越小,所得结果准确度越高。通过所获得的最佳作动位置组合,将能实现在作动器控制电压有限的情况下,作动效果的最大化,从而最大延长作动器的使用寿命,保证结构可靠性。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利用多个作动器配合作用,提高智能结构的控制效果,最大限度的利用作动器的潜能,延长作动器的使用寿命,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和可靠性;2)利用归纳对比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步长,可以对多作动器共同作用时的最佳作动位置组合进行求解,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作动器的作动潜能,增加效率,同时避免了过大控制电压所带来得应力集中现象;在实现结构驱动时,结合多个作动器工作,并根据其特征计算最优位置,组合排列,结合各个作动器的固有属性,对各作动器在结构中的位置进行具体计算、优化分布,能够显著提高结构的驱动效果以及可以实现多作动器间作动效果最优,最大限度的利用作动器的潜能,延长作动器的使用寿命,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和可靠性;3)在本技术中,作动器的核心部分为具有电力耦合特性的挠电材料构成,基于逆挠电效应机理,通过在挠电材料施加非均匀电场,实现电-力转换,构成作动器。在逆挠电效应下,在线电极作用点下,会形成较强的应力集中现象;然而采用多作动器共同作用的方法来实现控制目标。而多作动器的相互位置将会显著影响控制效果,本技术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并计算各作动器的最优位置,实现智能结构的优化控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多个作动器驱动薄板结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多个作动器驱动薄板结构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三个作动器最优作动位置计算流程图;其中,1-被控制结构、2-作动器、3-线电极、4-挠电层、5-电极层,6-控制电压。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指出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逆挠电效应的结构驱动。如图1~2所示,该结构驱动主要包括,被驱动结构1,若干作动器2,外加电压6。作动器2由线电极3,挠电层4,电极层5构成,在线电极3与电极层5间施加驱动电压,即外加电压6;被控制结构1的特征为板壳结构,包括矩形板,对于其他形状的板壳结构,如圆形、椭圆形以及各类壳体也同样适用。作为挠电层4为具有较明显挠电特性的工程材料,通过外加电压6的形式在挠电层4中产生非均匀电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逆挠电效应的结构驱动,包括被控制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被控制结构(1)上方设置有若干作动器(2),作动器(2)自上而下依次为线电极(3)、挠电层(4)、电极层(5);通过控制电压(6)在挠电层(4)中产生非均匀电场;若干作动器(2)的挠电层(4)的总宽度小于等于被控制结构(1)的长度a;即需满足下述公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逆挠电效应的结构驱动,包括被控制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被控制结构(1)上方设置有若干作动器(2),作动器(2)自上而下依次为线电极(3)、挠电层(4)、电极层(5);通过控制电压(6)在挠电层(4)中产生非均匀电场;若干作动器(2)的挠电层(4)的总宽度小于等于被控制结构(1)的长度a;即需满足下述公式:式中,a,b,h分别为被控制结构的长宽高;挠电层的宽度为作动器个数记为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牧邹鸿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