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恢复抗冲击混合隔减振装置及减振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可恢复特性的抗冲击隔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振动广泛存在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各个领域,例如:建筑物和桥梁在地震或风激励下的振动、机床和刀具在加工时的振动、火箭或飞机在推进时的振动、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等。较小振动会引起人的不舒适感,影响精密仪器的功能,造成构件的损坏等。冲击不同于振动的往复运动,是一种单向的、瞬时的能量释放,物体碰撞、炸药爆炸等过程都会产生冲击。冲击会在结构上产生幅值很大的加速度,因此也会产生相应的冲击荷载,造成结构的损伤甚至破坏;载具遭遇较大的冲击时,甚至会造成其中人员的伤亡。振动与冲击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正常情况下,设备、载具、建筑等需要应对小幅值的振动或冲击荷载;在极端条件下,设备、载具、建筑等需要缓冲较大幅值的冲击荷载。例如: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因路面不平整等原因产生小幅值的振动或冲击,在跌落等意外发生时遭受较大幅值的冲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分别采用隔振缓冲装置应对较小的振动或冲击,利用泡沫铝等吸能材料吸收极端情况下的剧烈冲击能量。对于汽车、飞机这种大型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恢复抗冲击混合隔减振装置,包括:外钢筒,所述外钢筒上部开口设置;活塞钢板,设置在所述外钢筒内部,并且可以在外钢筒内沿竖直方向移动,活塞钢板上朝向外钢筒外部的一侧表面通过传力件与被保护设备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筒的筒内壁和所述活塞钢板之间设有供所述活塞钢板导向用的导轨,所述导轨包括两段,分别是位于外钢筒内壁上部的双向导轨和连接在所述双向导轨下部的单向导轨;形状可恢复的第一柱形吸能结构,设置在外钢筒内位于活塞钢板的底部,用于支撑活塞钢板,形状可恢复的第一柱形吸能结构的柱心处开设有柱形空腔,所述柱形空腔的底部填充有第二柱形吸能结构,并且第二柱形吸能结构的高度要小于形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恢复抗冲击混合隔减振装置,包括:外钢筒,所述外钢筒上部开口设置;活塞钢板,设置在所述外钢筒内部,并且可以在外钢筒内沿竖直方向移动,活塞钢板上朝向外钢筒外部的一侧表面通过传力件与被保护设备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筒的筒内壁和所述活塞钢板之间设有供所述活塞钢板导向用的导轨,所述导轨包括两段,分别是位于外钢筒内壁上部的双向导轨和连接在所述双向导轨下部的单向导轨;形状可恢复的第一柱形吸能结构,设置在外钢筒内位于活塞钢板的底部,用于支撑活塞钢板,形状可恢复的第一柱形吸能结构的柱心处开设有柱形空腔,所述柱形空腔的底部填充有第二柱形吸能结构,并且第二柱形吸能结构的高度要小于形状可恢复的第一柱形吸能结构,形状可恢复的第一柱形吸能结构、第二柱形吸能结构以及活塞钢板三者之间围合形成第一空气压缩腔;所述外钢筒底部设有与结构连接的机械接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恢复抗冲击混合隔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状可恢复的第一柱形吸能结构采用高耗散粘弹性材料,且与外钢筒底部胶结或硫化粘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恢复抗冲击混合隔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柱形吸能结构为铝蜂窝或泡沫铝,且具有高体积吸能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恢复抗冲击混合隔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状可恢复的第一柱形吸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赵东,杨启航,葛腾,杨建中,景新建,潘文,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