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相洪臣专利>正文

一种输液敷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45529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输液敷料,包括胶带层、芯片层和保护膜层,所述胶带层、所述芯片层和所述保护膜层自上而下依次贴合;所述芯片层的下板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深度为0.2~0.5mm,所述芯片层上涂覆有纳米银粒子层;所述胶带层包括载体和高分子油胶层,所述高分子油胶层设置在所述载体的下表面上;邻近所述胶带层边缘的所述胶带层上设有第一输液管固定槽,所述第一输液管固定槽的槽口设在所述胶带层的边缘上且开口方向朝向远离所述胶带层内侧的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防止感染、抑菌消炎等作用,能够有效防止细菌从针眼中侵入人体,且舒服、美观、牢固不脱落。

A transfusion dres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液敷料
本技术涉及医用
具体地说是一种输液敷料。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存在各式各样的输液敷料。其中,多数输液敷料仅具备简单的敷贴作用,不具备防止感染、抑菌消炎等作用。虽然存在少数具备抑菌消炎功能的输液敷料,大多是通过涂覆多种中药来实现的,制取工艺复杂,且抑菌效果有限。另外,目前的输液敷料多数具有三条胶带,使用麻烦。且使用无纺布为胶带的载体,敷贴不舒服,不美观,不牢固,易脱落。可见,现有技术中的输液敷料存在多种缺陷,存在结构改进的客观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防止感染、抑菌消炎等作用,能够有效防止细菌从针眼中侵入人体,且舒服、美观、牢固不脱落的输液敷料。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输液敷料,包括胶带层、芯片层和保护膜层,所述胶带层、所述芯片层和所述保护膜层自上而下依次贴合;所述芯片层的下板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深度为0.2~0.5mm,所述芯片层上涂覆有纳米银粒子层;所述胶带层包括载体和高分子油胶层,所述高分子油胶层设置在所述载体的下表面上;邻近所述胶带层边缘的所述胶带层上设有第一输液管固定槽,所述第一输液管固定槽的槽口设在所述胶带层的边缘上且开口方向朝向远离所述胶带层内侧的方向;邻近所述保护膜层边缘的所述保护膜层上设有第二输液管固定槽,所述第二输液管固定槽槽口设置在所述保护膜层的边缘上且开口方向朝向远离所述保护膜层内侧的方向;所述第一输液管固定槽和所述第二输液管固定槽上下位置对应。上述输液敷料,所述第一输液管固定槽和所述第二输液管固定槽均为U形输液管固定槽。上述输液敷料,所述载体为医用纳米级聚氨酯膜或者医用纳米级聚乙烯膜。上述输液敷料,所述芯片层为藻酸盐纤维布层。上述输液敷料,所述保护膜层为医用聚氨酯膜、医用聚乙烯膜和格拉辛硅膜中的一种。上述输液敷料,所述保护膜层包括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所述第一膜层的右端与所述第二膜层的左端之间的连接处设有易撕线。上述输液敷料,所述保护膜层与所述胶带层大小形状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表现在:(1)本技术所述的输液敷料具备防止感染、抑菌消炎等作用,能够有效防止细菌从针眼中侵入人体;(2)本技术所述的输液敷料舒服、美观、牢固不脱落的输液敷料。(3)本技术所述的输液敷料U型输液管固定口的设计,能够很方便的固定输液管。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输液敷料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0-胶带层,11-载体,12-高分子油胶层,13-第一输液管固定槽;20-芯片层,21-凹槽,22-纳米银粒子层;30-保护膜层,31-第一膜层,32-第二膜层,33-第二输液管固定槽,34-易撕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输液敷料,包括胶带层10、芯片层20和保护膜层30,所述胶带层10、所述芯片层20和所述保护膜层30自上而下依次贴合;所述芯片层20的下板面上设有凹槽21,所述凹槽21深度为0.3mm,所述芯片层20上涂覆有纳米银粒子层22;所述胶带层10包括载体11和高分子油胶层12,所述高分子油胶层12设置在所述载体11的下表面上;邻近所述胶带层10边缘的所述胶带层10上设有第一输液管固定槽13,所述第一输液管固定槽13的槽口设在所述胶带层10的边缘上且开口方向朝向远离所述胶带层10内侧的方向;邻近所述保护膜层30边缘的所述保护膜层30上设有第二输液管固定槽33,所述第二输液管固定槽33槽口设置在所述保护膜层30的边缘上且开口方向朝向远离所述保护膜层30内侧的方向;所述第一输液管固定槽13和所述第二输液管固定槽33上下位置对应。其中,所述第一输液管固定槽13和所述第二输液管固定槽33均为U形输液管固定槽,所述载体11为医用纳米级聚乙烯膜,所述芯片层20为藻酸盐纤维布层,格拉辛硅膜,所述保护膜层30包括第一膜层31和第二膜层32,所述第一膜层31的右端与所述第二膜层32的左端之间的连接处设有易撕线34,而且所述保护膜层30与所述胶带层10大小形状相同。使用本技术时,在输液针头的出液端插入患者血管内后,将所述保护膜层30撕掉,然后将所述第一输液管固定槽13套在输液管上,再将所述芯片层20对准针眼处,然后将所述胶带层10黏在皮肤上即可,待输液完毕且将输液针拔出之后,再将所述胶带层10用力向皮肤按压一会儿,松开即可,这样可以避免针眼处伤口发生感染等情况。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液敷料,其特征在于,包括胶带层(10)、芯片层(20)和保护膜层(30),所述胶带层(10)、所述芯片层(20)和所述保护膜层(30)自上而下依次贴合;所述芯片层(20)的下板面上设有凹槽(21),所述凹槽(21)深度为0.2~0.5mm,所述芯片层(20)上涂覆有纳米银粒子层(22);所述胶带层(10)包括载体(11)和高分子油胶层(12),所述高分子油胶层(12)设置在所述载体(11)的下表面上;邻近所述胶带层(10)边缘的所述胶带层(10)上设有第一输液管固定槽(13),所述第一输液管固定槽(13)的槽口设在所述胶带层(10)的边缘上且开口方向朝向远离所述胶带层(10)内侧的方向;邻近所述保护膜层(30)边缘的所述保护膜层(30)上设有第二输液管固定槽(33),所述第二输液管固定槽(33)槽口设置在所述保护膜层(30)的边缘上且开口方向朝向远离所述保护膜层(30)内侧的方向;所述第一输液管固定槽(13)和所述第二输液管固定槽(33)上下位置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液敷料,其特征在于,包括胶带层(10)、芯片层(20)和保护膜层(30),所述胶带层(10)、所述芯片层(20)和所述保护膜层(30)自上而下依次贴合;所述芯片层(20)的下板面上设有凹槽(21),所述凹槽(21)深度为0.2~0.5mm,所述芯片层(20)上涂覆有纳米银粒子层(22);所述胶带层(10)包括载体(11)和高分子油胶层(12),所述高分子油胶层(12)设置在所述载体(11)的下表面上;邻近所述胶带层(10)边缘的所述胶带层(10)上设有第一输液管固定槽(13),所述第一输液管固定槽(13)的槽口设在所述胶带层(10)的边缘上且开口方向朝向远离所述胶带层(10)内侧的方向;邻近所述保护膜层(30)边缘的所述保护膜层(30)上设有第二输液管固定槽(33),所述第二输液管固定槽(33)槽口设置在所述保护膜层(30)的边缘上且开口方向朝向远离所述保护膜层(30)内侧的方向;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相洪臣
申请(专利权)人:相洪臣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