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凯专利>正文

套管孔缝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438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套管孔缝闭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包括缝针、外壳和活动支撑架部;操作羽翼杆驱动支撑架向外壳两侧张开;支撑架表面的锯齿咬合住待缝合部;并拉动待缝合部向外壳靠拢;先正向旋转螺杆,螺杆驱动缝针旋出外壳,并穿透待缝合的腹壁组织,刺入胶膜;再反向旋转螺杆,驱动缝针离开胶膜,回至外壳中;倒刺线挂接在胶膜上,跟随胶膜共同运动被带出体外;最后将穿过左右两侧待缝合部的倒刺线连接,完后缝合;整个缝合过程快捷方便,且倒刺线从待缝合部底部穿出,解决了常规缝合过程中,缝合难,缝合不彻底的问题。

Casing hole slot clos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套管孔缝闭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用于腹腔镜手术中缝合关闭套管孔。
技术介绍
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在外科各项手术中,深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手术操作精致、创伤小、腹壁切口小、术后生理和心理恢复快,是微创手术外科发展的趋势。腹腔镜手术中,常常需要在患者腹部作3-5个0.5至1.2cm的小切口,安置套管,手术操作均通过套管孔进行;其中一个套管用来放置腹腔镜,一般位于脐部;完成手术后,脐部套管孔切口由于无腹肌遮盖而不能自动回缩,必须要进行缝合。临床上通常是用弯针直接缝合,但对于套管孔直径小、位置深,从基底部缝合,操作上有一定技术难度,特别是遇到身体肥胖的患者,难以缝合到套管孔的底部。因此临床上有些患者可出现术后套管孔疝。我们设计的套管孔缝闭器是利用其和套管相似的外形,在手术结束时插入套管孔内,扳动操作杆使缝闭器下段展开支架部分,支架的上端平面可紧贴并抓牢孔旁的腹膜;接着旋转缝闭器的顶端旋钮,将缝闭器中部的圆针旋出,圆针穿过孔旁腹壁组织,经腹膜穿透支架的胶膜;此时,反向旋转顶端旋钮,使圆针沿上述途径退回缝闭器体内,而由针尖带出的缝线牢牢地卡挂在支架的胶膜上;当收起支架,由套管孔内取出缝闭器,两侧穿过腹壁基底部的缝线也一同拉出;收紧缝线,稳妥打结,即完成了从深部基底缝闭套管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套管孔缝闭器由三部分组成:一、外壳部分:“下圆、中方、上机关”(见说明书附图1)下圆部分:下端为直径1.2cm的半球形,便于置入腹壁套管孔内。中方部分:为边长1.2cm的正方柱状体,增大占据套管孔的体积,使其紧贴套管孔壁,同时增大缝闭器中部的空间,有利于设置支撑架和旋转缝合装置。上机关部分:1、顶端双侧羽翼杆:双侧羽翼杆向上时,通过联动杆使双侧支撑架收缩在外壳内,便于插入套管孔内;当扳动双侧羽翼杆向下时,双侧支撑架可向外展开,形成一90度的平面框,此平面框上附有胶膜,且框两侧为锯齿向内的胶膜。向上提拉缝闭器,两侧像拉钩一样使其紧贴套管孔旁腹膜。2、顶端旋钮:旋钮设置在螺杆顶部,当向左旋转时,通过螺杆可带动双侧齿轮转动,使固定在齿轮上的圆形针旋出外壳,穿过腹壁组织,刺透支撑架水平部的胶膜;当向右旋转时,双侧圆形针可转回至外壳内。二、活动支撑架部分缝闭器的中部外壳内设有支撑架(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向下扳动缝闭器顶端的羽翼杆,支撑架由外壳内伸出撑起,形成三角形,其水平部和外壳呈直角。水平部框表面附有胶膜,且框两侧为锯齿向内的胶膜,易于贴附和贴紧腹膜。当圆形针刺穿胶膜后退针时,胶膜的弹力可将随针刺入的缝线牢牢夹住。支撑架所形成三角形亦有隔离保护作用,以免圆形针刺伤腹腔内其他组织。当向上扳动羽翼杆,支撑架可回收至缝闭器外壳内,拔出缝闭器时,两侧夹在胶膜上的线也一并带出体外。三、旋转圆形针部分缝闭器的中部设有一对圆形缝针,针的体尾部分别对称固定在一对齿轮上(请参阅说明书附图2和3),设计旋转120度使圆形针旋出外壳部,刺穿支撑架水平胶膜部。即:当向左旋转缝闭器顶部旋钮时,通过螺杆可带动双侧齿轮转动,使圆形针旋出,穿过腹壁组织,刺透支撑架水平部的胶膜;当向右旋转时,双侧圆形针可转退回缝闭器外壳内。旋转圆形针的另一个特点是:在针尖段设计有一缺口,缺口对向针尖方向。当线挂在针尖缺口处,进针时线随针走,退针时线与针脱离。在线的头端设有两个小倒刺,进针时线随针走;退针时线与针脱离,缝线的倒刺可勾住胶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包括缝针、外壳和活动支撑架;操作羽翼杆驱动支撑架向外壳两侧张开;支撑架表面的锯齿咬合住待缝合部;并使待缝合部向外壳靠拢;先正向旋转螺杆,螺杆驱动缝针旋出外壳,并穿透待缝合的腹壁组织,刺穿胶膜;再反向旋转螺杆,驱动缝针离开胶膜,回至外壳中;倒刺线挂接在胶膜上,并随其被带出体外;最后将穿过左右两侧待缝合部的倒刺线连接,完后缝合;整个缝合过程快捷方便,且倒刺线从待缝合部底部穿出,解决了常规缝合过程中,缝合难,缝合不彻底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缝针未刺入活动支撑架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缝针未刺入活动支撑架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缝针与螺杆适配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缝针针尖部结构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倒刺线结构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驱动部结构驱动支撑部张开时结构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驱动部结构驱动支撑部收拢时结构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架的俯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架的侧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外壳将倒刺线带出套管孔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倒刺线缝合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套管孔缝合后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1、螺杆;2、外壳;3、羽翼杆;4、旋钮部;6、齿轮;7、缝针;8、待缝合部;9、倒刺线;51、支撑部;52、主动杆;53、外撑杆;54、锯齿;55、胶膜;56、联动杆;61、限位块;71、针尖;72、针体;73、凹槽。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图3、图11、图12和图13,一种套管孔缝闭器,包括缝针7、外壳2和活动支撑部;缝针7用于带动倒刺线9运动;且缝针7与齿轮6连接,齿轮6与螺杆啮合;螺杆1旋转带动缝针7绕齿轮6轮心转动;外壳2套设在螺杆外部;活动支撑架包括设有通孔的支撑部,且通孔覆盖胶膜55;以及驱动支撑部51向外壳2两侧张开或者收拢的驱动部;外壳2设有羽翼杆3,羽翼杆3与驱动部连接;操作羽翼杆3控制驱动部驱动支撑部向外壳2两侧张开,支撑架钩住待缝合部8;再旋转螺杆1带动缝针7旋转依次刺穿待缝合部8和胶膜55,同时倒刺线9随缝针7依次穿过待缝合部8和胶膜55,再反向旋转螺杆1带动缝针7离开胶膜55,倒刺线9挂接在胶膜55上,随胶膜55共同运动。当腹腔镜手术将结束时,需要最后缝合关闭脐部的套管孔,本专利技术的缝闭器就是应用在这个环节:拔出脐部原套管,将同一直径的套管缝闭器置入套管孔中;试放调整到一定深度,扳动缝闭器顶端羽翼杆3,支撑部51由缝闭器外壳内伸出撑起;向上提拉缝闭器,使支撑部51水平部贴紧腹腔内腹膜;向左旋转缝闭器顶端旋钮,两侧圆形缝针7即旋出,穿过腹壁组织,刺透支撑部51水平部的胶膜;当向右旋转时,双侧圆形缝针7可转退回缝闭器外壳内;向上扳动羽翼杆3,两侧支撑部51可回收至缝闭器外壳内;拔出缝闭器,两侧夹在胶膜上的缝线也一并带出体外;收紧两端缝线,予以结扎,即完成套管孔基底部缝合。请参阅图2、图3、图7和图8,驱动部包括主动杆52和外撑杆53;支撑架一端与外壳2铰接,另一端与主动杆52铰接;主动杆52另一端与外壳2滑动连接;外撑杆53通过联杆56与羽翼杆3连接,操作羽翼杆3控制外撑杆53向两侧推动主动杆52,使得主动杆52的滑动端向靠近支撑架方向滑动,同时,主动杆52的铰接端向远离外壳2的方向运动,使得支撑架向外壳2两侧张开,反之,操作羽翼杆3控制外撑杆53相互靠近收拢,主动杆52的滑动端在重力作用下向远离支撑架方向滑动,同时,主动杆52的铰接端向靠近外壳2的方向运动,使得支撑架向外壳2收拢。在本实施例中,外撑杆53为一对相互铰接的支杆,支杆设有条形通孔,外壳2上设有限位柱,限位柱卡在条形孔内;操作羽翼杆3带动联杆56下压支杆铰接处,限位柱沿条形孔相对滑动;使两支杆之间夹角逐渐接近180度,外撑杆53向两侧张开推动主动杆52;操作羽翼杆3带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套管孔缝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缝针:缝针用于带动倒刺线运动;且缝针与齿轮连接,齿轮与螺杆啮合;螺杆旋转带动缝针绕齿轮轮心转动;外壳:外壳套设在螺杆外部;活动支撑架:活动支撑架包括设有支撑部,且支撑部覆盖有胶膜;以及驱动支撑部向外壳两侧张开或者收拢的驱动部;外壳设有羽翼杆,羽翼杆与驱动部连接;操作羽翼杆控制驱动部驱动支撑部向外壳两侧张开,支撑架钩住待缝合部;再旋转螺杆带动缝针旋转依次刺穿待缝合部和胶膜,同时倒刺线随缝针依次穿过待缝合部和胶膜,再反向旋转螺杆带动缝针离开胶膜,倒刺线挂接在胶膜上,随胶膜共同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套管孔缝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缝针:缝针用于带动倒刺线运动;且缝针与齿轮连接,齿轮与螺杆啮合;螺杆旋转带动缝针绕齿轮轮心转动;外壳:外壳套设在螺杆外部;活动支撑架:活动支撑架包括设有支撑部,且支撑部覆盖有胶膜;以及驱动支撑部向外壳两侧张开或者收拢的驱动部;外壳设有羽翼杆,羽翼杆与驱动部连接;操作羽翼杆控制驱动部驱动支撑部向外壳两侧张开,支撑架钩住待缝合部;再旋转螺杆带动缝针旋转依次刺穿待缝合部和胶膜,同时倒刺线随缝针依次穿过待缝合部和胶膜,再反向旋转螺杆带动缝针离开胶膜,倒刺线挂接在胶膜上,随胶膜共同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孔缝闭器,其特征在于,驱动部包括主动杆和外撑杆;支撑架一端与外壳铰接,另一端与主动杆铰接;主动杆另一端与外壳滑动连接;外撑杆通过联动杆与羽翼杆连接,操作羽翼杆控制外撑杆向两侧推动主动杆,使得主动杆的滑动端向靠近支撑架方向滑动,同时,主动杆的铰接端向远离外壳的方向运动,使得支撑架向外壳两侧张开,反之,使支撑架向外壳收拢。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凯杨雪菲朱畅
申请(专利权)人:潘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