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3796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4:12
继电器单元包括:第一汇流条;电连接于第一汇流条的继电器;及覆盖第一汇流条及继电器的设备罩。设备罩为上端封闭的箱状,包括在下端形成开口的上侧部件和以封闭上侧部件的开口的方式结合于上侧部件的下侧部件。下侧部件由与上侧部件相比具有高传热性的树脂形成。第一汇流条经由配置于第一汇流条与下侧部件之间的第一内侧热传导片,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下侧部件。

Relay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继电器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收容于蓄电池壳体的继电器单元。
技术介绍
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辆等车辆中,搭载有车辆的驱动用的电动马达。而且,根据车辆的不同而有时搭载有发电机。这样的电动马达或作为发电机的旋转电机经由逆变器而连接于蓄电池。此时,在蓄电池的负载即逆变器与蓄电池之间连接继电器,利用控制装置对该继电器进行控制,由此进行蓄电池与逆变器的电连接状态的切换。专利文献1记载了在车辆中将继电器也包含其他的电气安装元件地收纳于电气安装壳体的内侧的结构。在继电器的接点上电连接汇流条的一端,将汇流条的另一端在电气安装壳体的外侧电连接于电池块的输出端子。此外,汇流条的中间部在电气安装壳体的外侧,经由绝缘散热片而连接于构成车辆的底盘。专利文献1也记载了汇流条并不局限于连接于底盘也可以连接于收纳电池系统的壳体的情况。由此,继电器产生的热量向底盘或其他的壳体侧进行热传导而能够散热。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790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从电气安装壳体延伸出的汇流条与底盘或收纳电池系统的壳体连接的位置从继电器的内部的容易发热的接点分离得较远。由此,接点与继电器的散热部的距离增大,可能难以对继电器进行散热。因此,存在继电器的冷却效率下降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收容于蓄电池壳体的继电器单元中提高继电器的冷却效率。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单元收容于蓄电池壳体,具备:第一汇流条;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条的继电器;及覆盖所述第一汇流条及所述继电器的设备罩,所述设备罩为上端封闭的箱状,包括在下端形成开口的上侧部件和以封闭所述上侧部件的所述开口的方式结合于所述上侧部件的下侧部件,所述下侧部件由具有比所述上侧部件高的传热性的树脂形成,所述第一汇流条经由配置于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下侧部件之间的第一内侧热传导片,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下侧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单元,位于设备罩内的第一汇流条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设备罩的下侧部件。由此,在下侧部件以能够进行传热的方式连接于蓄电池壳体的情况下,在继电器的散热路径中,容易减小从继电器的接点至作为散热部分的蓄电池壳体的距离。而且,蓄电池壳体的热容量增大。由此,容易将继电器产生的热量以短的距离向热容量大的部分散热,因此能够提高继电器的冷却效率。此外,第一汇流条及下侧部件经由第一内侧热传导片而连接。由此,即使在下侧部件由容易破裂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下侧部件因振动与第一汇流条碰撞而破裂的情况。此外,下侧部件由与上侧部件相比具有高传热性的树脂形成。由此,不需要提高上侧部件的传热性,因此能够抑制设备罩的成本,并提高使用了包含下侧部件的热传导路径时的散热性。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单元中,优选的是,所述继电器单元包括配置于所述下侧部件的下侧的外侧热传导片,所述第一汇流条经由所述第一内侧热传导片及所述下侧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侧热传导片。根据上述的优选的结构,在设备罩的下侧部件的下侧经由外侧热传导片连接蓄电池壳体的情况下,即使下侧部件由容易破裂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下侧部件因振动与蓄电池壳体碰撞而破裂的情况。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单元中,优选的是,所述继电器单元具备被所述设备罩覆盖的第二汇流条,所述继电器在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之间,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条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在所述下侧部件的上表面形成有由绝缘壁分隔的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在所述第一凹部配置所述第一内侧热传导片,且在所述第一凹部内在所述第一内侧热传导片的上侧重叠配置所述第一汇流条,在所述第二凹部配置第二内侧热传导片,且在所述第二凹部内在所述第二内侧热传导片的上侧重叠配置所述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经由所述第一内侧热传导片和所述下侧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侧热传导片,并且所述第二汇流条经由所述第二内侧热传导片和所述下侧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侧热传导片。根据上述的优选的结构,在下侧与第一汇流条接触的第一内侧热传导片和在下侧与第二汇流条接触的第二内侧热传导片与由绝缘壁分隔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分开配置。由此,即使在水分进入设备罩内或设备罩内部的水蒸气结露而水积存于设备罩的下端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一汇流条与第二汇流条的继电器的外侧的短路。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单元中,优选的是,所述外侧热传导片粘结于所述下侧部件的下侧面,在所述下侧部件的下侧面中,在与所述外侧热传导片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片保护壁。根据上述的优选的结构,在包含设备罩及外侧热传导片的继电器单元的传送时,能够抑制外部的物体或人与外侧热传导片接触而从下侧部件剥落外侧热传导片的情况。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单元中,优选的是,所述外侧热传导片从厚度方向一方侧观察到的形状为矩形,所述片保护壁以包围所述外侧热传导片的方式形成为截面矩形形状,所述片保护壁的高度比所述外侧热传导片的厚度大。根据上述的优选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从罩下侧部件剥落外侧热传导片的情况。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单元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片保护壁,在包含所述外侧热传导片的下端的外周面中,以周向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形成切口。根据上述的优选的结构,在包含设备罩及外侧热传导片的继电器单元的传送时,在表面膜粘贴于外侧热传导片的下表面的情况下,在传送结束时,容易通过切口从外侧热传导片拆卸表面膜。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单元,能够提高继电器的冷却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电路图。图2是在实施方式中表示配置于蓄电池壳体内的蓄电池模块及设备罩的剖视图。图3是在实施方式中表示设备罩内的第一汇流条连接于构成蓄电池壳体的壳体下侧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中表示设备罩内的第一汇流条连接于构成蓄电池壳体的壳体下侧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中表示设备罩内的第一汇流条连接于构成蓄电池壳体的壳体下侧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从图5取出包含设备罩及继电器的继电器单元而表示的剖视图。图7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中表示设备罩内的第二汇流条连接于构成蓄电池壳体的壳体下侧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构成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继电器单元中表示从设备罩剥落了外侧热传导片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构成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继电器单元的剖视图。图10是沿图9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图。图11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中表示设备罩内的第一汇流条及第二汇流条连接于构成蓄电池壳体的壳体下侧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是图11的B部放大图。图13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构成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继电器单元中在将设备罩的罩下侧部件拆卸的状态下省略一部分而从下侧观察的图。图14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构成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继电器单元中表示在设备罩的下侧部件配置的第一汇流条及第二汇流条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形状、材料及个数是说明用的例示,根据包含车载用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车辆的规格而可以适当变更。以下,在全部的附图中,对于同等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地进行说明。另外,在本文中的说明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继电器单元,收容于蓄电池壳体,所述继电器单元具备:第一汇流条;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条的继电器;及覆盖所述第一汇流条及所述继电器的设备罩,所述设备罩为上端封闭的箱状,包括在下端形成开口的上侧部件和以封闭所述上侧部件的所述开口的方式结合于所述上侧部件的下侧部件,所述下侧部件由具有比所述上侧部件高的传热性的树脂形成,所述第一汇流条经由配置于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下侧部件之间的第一内侧热传导片,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下侧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2.05 JP 2016-235707;2017.11.17 JP 2017-221601.一种继电器单元,收容于蓄电池壳体,所述继电器单元具备:第一汇流条;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条的继电器;及覆盖所述第一汇流条及所述继电器的设备罩,所述设备罩为上端封闭的箱状,包括在下端形成开口的上侧部件和以封闭所述上侧部件的所述开口的方式结合于所述上侧部件的下侧部件,所述下侧部件由具有比所述上侧部件高的传热性的树脂形成,所述第一汇流条经由配置于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下侧部件之间的第一内侧热传导片,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下侧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单元,其中,所述继电器单元包括配置于所述下侧部件的下侧的外侧热传导片,所述第一汇流条经由所述第一内侧热传导片及所述下侧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侧热传导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单元,其中,所述继电器单元具备被所述设备罩覆盖的第二汇流条,所述继电器在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之间,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条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尻徳贵江岛巧川口清史小田麻衣子铃木健文小原芳和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