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3529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3:13
可靠地实现薄型化,并且即使反复吸水,吸水速度也不会下降,防止泄漏,并避免穿戴感恶化。具备在配置于肌肤侧的上层片(10)与配置于非肌肤侧的下层片(11)之间夹有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聚合物片(4)。与聚合物片(4)中的对应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H)的区域的肌肤侧面相邻地配置包含浆料纤维而构成的纤维状吸收体(5)。高吸水性聚合物(12)没有配置在与纤维状吸收体(5)重叠的区域而是配置于除此以外的区域。

Absorptive art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吸收性物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失禁衬垫等吸收性物品,详细而言,涉及具备在上层片与下层片之间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而成的聚合物片的吸收性物品。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所述吸收性物品,已知在聚乙烯片或聚乙烯片层压无纺布等不透液性反面片与无纺布或透液性塑料片等透液性正面片之间夹有具备对体液进行吸收保持的功能的吸收体的结构。对这种吸收性物品也反复进行多次的改良,作为所述吸收体,提出了具有在2层的片间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SAP)而成的聚合物片(也称为SAP片或无浆料吸收体等。)的吸收体。通过采用上述聚合物片作为吸收体,在实现吸收性物品的薄型化并能够吸收/保持大量的体液的点上优异,但是由于内部具备粉粒状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的集合体,因此体液难以浸入至该聚合物集合体的内部,在所述聚合物集合体的表面附近流动,容易产生该表面附近的高吸水性聚合物彼此结合的所谓“凝胶封堵”,存在可能无法展现出所希望的吸水力的问题。作为使用了这样的聚合物片的吸收性物品,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构造体具备上层吸收部和下层吸收部,所述上层吸收部包含绒毛状浆料而构成,在该上层吸收部的肌肤抵接面上形成有沿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槽部,所述下层吸收部包含相对的两张片材及夹于两片材间的吸水性树脂而构成,且形成有多个将两片材不经由吸水性树脂而相互接合而成的接合部,多个所述接合部沿长度方向延伸并沿宽度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并列配置,在穿戴时位于穿戴者的胯裆的胯裆部中,在俯视观察下所述槽部与接合部重叠,在所述槽部,将正面片、上层吸收部及下层吸收部进行压紧化。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吸收性物品:从顶片侧依次具有上侧片状吸收层、纤维集合层、下侧片状吸收层,所述上侧片状吸收层和所述下侧片状吸收层分别在无纺布片间具有吸水性树脂且不具有浆料纤维,在所述无纺布片间具有配置有吸水性树脂的多个吸水性树脂存在区域和与所述吸水性树脂存在区域相邻的吸水性树脂不存在区域,在所述吸水性树脂不存在区域,将无纺布片彼此接合而形成密封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7514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3187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2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通过将聚合物片与浆料纤维堆积吸收体组合而使浆料纤维堆积吸收体层作为体液的暂时性的贮存区域或体液的扩散区域发挥作用,改善吸收速度或倒流量。然而,吸收体由于将聚合物片与浆料纤维堆积吸收体层叠而构成,因此必定能够实现充分的薄型化的情况变得不可能。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在与包含绒毛状浆料的上层吸收部(纤维状的吸收体)重叠的区域的下层侧存在下层吸收部(聚合物片)的吸水性树脂区域,因此在反复的吸水时,液体从上层吸收部向由于到此为止的吸水而鼓出的下层吸收部的转移速度下降,有时得不到能够充分满足的吸收速度。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在吸收构造体的最上层配置聚合物片,特别是该聚合物片在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对应的部位也位于最上层,因此体液刚排出之后的吸收速度差,并且在反复吸水时,吸收速度的下降显著,在表面进行液体流动而可能会产生泄漏。在将聚合物片与纤维状的吸收体层叠而构成的以往的吸收性物品中,利用所述纤维状的吸收体而在包含体液排出部位的区域形成中部凸起部的情况下,如果在所述聚合物片中的中部凸起部重叠的部分配置有与中部凸起部以外的部分相同量的高吸水性聚合物,则由于在吸液时膨胀的高吸水性聚合物而中部凸起部也向肌肤侧升起,因此中部凸起部超出必要地陷入身体,存在穿戴感恶化的可能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靠地实现薄型化,并且即使反复吸水,吸水速度也不会下降,能防止泄漏,且不使穿戴感恶化的吸收性物品。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第一方案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具备在配置于肌肤侧的上层片与配置于非肌肤侧的下层片之间夹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聚合物片,其特征在于,与所述聚合物片中的对应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的区域的肌肤侧面相邻地配置包含浆料纤维而构成的纤维状吸收体,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没有配置在与所述纤维状吸收体重叠的区域,而是配置于除此以外的区域。在上述第一方案记载的专利技术中,与所述聚合物片中的对应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的区域的肌肤侧面相邻地配置包含浆料纤维而构成的纤维状吸收体,在除此以外的区域未配置所述纤维状吸收体,因此能可靠地实现使用所述聚合物片产生的吸收性物品的薄型化。另外,在本吸收性物品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片的高吸水性聚合物未配置于与所述纤维状吸收体重叠的区域而配置于除此以外的区域。在上述的吸收性物品中从体液排出部位排出的体液在由纤维状吸收体吸水之后,向聚合物片的未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无聚合物配置区域)浸透,穿过聚合物片的上层片与下层片之间而向周围的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聚合物配置区域)扩散,由高吸水性聚合物吸收/保持。因此,在体液从纤维状吸收体向聚合物片转移时,在聚合物片的上层片与下层片之间或上层片或下层片中浸透,在聚合物片上一边沿面方向扩散一边由聚合物片的高吸水性聚合物吸水,因此不会产生凝胶封堵等,即使在反复吸水时也不会带来吸水速度的显著下降,能够防止体液的泄漏。而且,在所述聚合物片中,在与纤维状吸收体重叠的区域未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因此在所述聚合物片中的与纤维状吸收体重叠的区域,在吸液时未产生高吸水性聚合物的由膨胀引起的向肌肤侧的隆起,因此能够防止由于纤维状吸收体向肌肤侧升起而超出必要地陷入身体从而使穿戴感恶化的情况。作为第二方案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第一方案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纤维状吸收体仅由浆料纤维构成或者由浆料纤维及高吸水性聚合物构成。在上述第二方案记载的专利技术中,作为所述纤维状吸收体,为了使从体液排出部位排出的体液能够向聚合物片快速转移而可以仅由浆料纤维构成,为了使纤维状吸收体自身具有吸水能力而也可以含有高吸水性聚合物。作为第三方案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第一或第二方案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纤维状吸收体的肌肤侧面位于与所述聚合物片的配置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的肌肤侧面大致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比所述聚合物片的配置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的肌肤侧面靠肌肤侧的位置。在上述第三方案记载的专利技术中,在聚合物片的肌肤侧面配置有纤维状吸收体的状态下,使所述纤维状吸收体的肌肤侧面位于与周围的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域的肌肤侧面大致相同的高度或比其靠肌肤侧处。在纤维状吸收体的肌肤侧面与周围的聚合物片的肌肤侧面以大致相同的高度形成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实现薄型化。在纤维状吸收体的肌肤侧面比周围的聚合物片的肌肤侧面向肌肤侧形成得高的情况下,所述纤维状吸收体作为中部凸起部发挥作用,能够提高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的紧贴性。作为第四方案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第一至第三方案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纤维状吸收体形成有贯通正反面的一个或多个开孔。在上述第四方案记载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在所述纤维状吸收体形成将正反面贯通的一个或多个开孔,因而能够使体液穿过该开孔更快速地从纤维状吸收体向聚合物片转移。作为第五方案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第一至第四方案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纤维状吸收体的肌肤侧面形成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具备在配置于肌肤侧的上层片与配置于非肌肤侧的下层片之间夹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聚合物片,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与所述聚合物片中的对应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的区域的肌肤侧面相邻地配置包含浆料纤维而构成的纤维状吸收体,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没有配置在与所述纤维状吸收体重叠的区域,而是配置于除此以外的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1.29 JP 2016-2314481.一种吸收性物品,具备在配置于肌肤侧的上层片与配置于非肌肤侧的下层片之间夹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聚合物片,所述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与所述聚合物片中的对应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位的区域的肌肤侧面相邻地配置包含浆料纤维而构成的纤维状吸收体,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没有配置在与所述纤维状吸收体重叠的区域,而是配置于除此以外的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纤维状吸收体仅由浆料纤维构成或者由浆料纤维及高吸水性聚合物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纤维状吸收体的肌肤侧面位于与所述聚合物片的配置有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篭纯太
申请(专利权)人: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