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水稻种子活力的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61509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07: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水稻种子活力的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第一浸种溶液对水稻种子进行第一次浸种,能够提高水稻出苗率,降低鳞翅目害虫对水稻的侵害。另外,该方法能够明显减少水稻喷雾的次数,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和农药在稻米中的残留,降低种植成本。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优选的方案中,在第一次浸种完成后进行第二次浸种,是根据水稻种子萌发初期的营养需求制定的。第二浸种溶液能够满足水稻种子萌发的应用需求,增加种子对不良环境的耐受能力,提高水稻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水稻种子活力的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稻种植
,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水稻种子活力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水稻的栽培过程中易发生多种病虫害,如稻飞虱、蓟马、螟虫等。传统虫害防治方式以茎叶喷雾为主,存在药剂利用率低、喷药次数多的问题,而且容易引起害虫的抗药性,农田水源污染严重,稻米中农药残留量超标。如何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以及提高施药的精准性,是目前水稻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果采用简便易行的水稻种子处理技术,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水稻种子在播种前需要进行浸种和催芽。浸种的主要目的是使种子吸足水分,加快种子萌发,促进种子萌发的一致性。如果在浸种过程中加入药剂,杀灭稻种携带的病菌,则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同时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水稻种子活力的处理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提高水稻种子活力的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水稻种子浸没在第一浸种溶液中,浸泡1~2h后取出水稻种子,阴干后进行播种;所述第一浸种溶液中含有水杨酸、杀虫单和双苯噁唑酸。优选地,所述浸泡过程中每隔10~15分钟,向所述第一浸种溶液中通气5~10分钟。优选地,所述浸泡温度为20~30℃。优选地,所述第一浸种溶液中,水杨酸的质量百分浓度为1%~10%,杀虫单的质量百分浓度为1%~10%,双苯噁唑酸的质量百分浓度为0.5%~5%。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水稻种子阴干后,浸没在第二浸种溶液中,浸泡1~2h后取出水稻种子,阴干后进行播种;所述第二浸种溶液中含有多聚磷酸盐、聚谷氨酸、柠檬酸和钼酸钠。优选地,所述第二浸种溶液中,多聚磷酸盐的质量百分浓度为5%~10%,聚谷氨酸的质量百分浓度为5%~10%,柠檬酸的质量百分浓度为3%~5%,钼酸钠的质量百分浓度为0.5%~2%。优选地,所述第二浸种溶液中还含有黄腐酸。优选地,所述第二浸种溶液中,黄腐酸的质量百分浓度为10%~20%。优选地,第一次浸种与第二次浸种之间的间隔时间≤3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水稻种子活力的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第一浸种溶液对水稻种子进行第一次浸种,能够提高水稻出苗率,降低鳞翅目害虫对水稻的侵害。另外,该方法能够明显减少水稻喷雾的次数,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和农药在稻米中的残留,降低种植成本。在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方案中,在第一次浸种完成后进行第二次浸种,是根据水稻种子萌发初期的营养需求制定的。第二浸种溶液能够满足水稻种子萌发的应用需求,增加种子对不良环境的耐受能力,提高水稻产量。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提高水稻种子活力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水稻种子浸没在第一浸种溶液中,浸泡1~2h后取出水稻种子,阴干后进行播种。水稻种子在播种前要进行浸种和催芽。浸种的主要目的使种子吸足水分,加快种子萌发,促进种子萌发的一致性。本专利技术在浸种过程中,向其中加入药剂,以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并避免萌发初期的病虫害。第一浸种溶液中含有水杨酸、杀虫单和双苯噁唑酸。其中,水杨酸不仅可以调节植物某些生长发育过程,还能参与植物对病原体的防御反应,将病害和创伤信号传递到植物的其它部分,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在室温下采用水杨酸溶液对水稻种子进行浸种,能够促进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具体表现为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指数,以及促进胚根和胚芽的生长。杀虫单是人工合成的沙蚕毒素的类似物,进入昆虫体内可迅速转化为沙蚕毒素或二氢沙蚕毒素。该药为乙酰胆碱竞争性抑制剂,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该药剂能有效地防治水稻、蔬菜、小麦、玉米、茶叶、果树等作物上的多种害虫,特别是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等有特效。双苯恶唑酸的化学名称为4,5-二氢-5,5-二苯基-1,2-唑-3-羧酸乙酯,是一类异恶唑类安全剂,用于防除田间一年及常年生杂草等。通常在水稻种子出苗后使用,可提高水稻对精噁唑禾草灵的耐药性。然而,杂草(如杂草稻等)接触安全剂后,对精噁唑禾草灵的耐药性亦上升。因此使用双苯恶唑酸处理种子,可避免杂草稻等杂草接触安全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浸泡过程中每隔10~15分钟,向第一浸种溶液中通气5~10分钟。并控制浸泡温度为20~30℃。常规浸种是将种子放在不透水的容器中,然后加水将种子浸没。温度较高时,如换水不及时容易滋生微生物,使种子发臭,发芽率下降。因此需要控制浸种温度,并在浸种过程中需要勤换水、多翻动,增加水中的氧含量。由于当种子数目较多时翻动麻烦,因此本专利技术采用向浸种溶液中通气,并控制浸种温度的方式防止微生物滋生。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浸种溶液中,水杨酸的质量百分浓度为1%~10%,杀虫单的质量百分浓度为1%~10%,双苯噁唑酸的质量百分浓度为0.5%~5%。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步骤(2):第一次浸种完成并待水稻种子阴干后,将水稻种子浸没在第二浸种溶液中,浸泡1~2h后取出水稻种子,阴干后进行播种。第二浸种溶液中含有多聚磷酸盐、聚谷氨酸、柠檬酸和钼酸钠。其中,多聚磷酸盐能够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对土壤中的锌进行活化,是有效锌和其他微量元素的良好载体,同时对土壤中的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聚谷氨酸能够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增强水稻抗病及抗逆境能力。在干旱、盐碱、低温等逆境环境下,聚谷氨酸能显著提高水稻体内脯氨酸的含量,增强抗氧化酶的酶活,有效缓解逆境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柠檬酸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能够抑制部分土壤中病菌的活性。钼酸钠能够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以及无机磷向有机磷的转化。钼在维生素C和碳水化合物的生成、运转和转化中都有重要作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浸种溶液中,多聚磷酸盐的质量百分浓度为5%~10%,聚谷氨酸的质量百分浓度为5%~10%,柠檬酸的质量百分浓度为3%~5%,钼酸钠的质量百分浓度为0.5%~2%。进一步地,第二浸种溶液中还含有黄腐酸。黄腐酸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植物生长,对抗旱有重要作用,能提高植物抗逆能力,增产和改善品质作用。主要应用对象为小麦、玉米、红薯、谷子、水稻、棉花、花生、油菜、烟草、蚕桑、瓜果、蔬菜等。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浸种溶液中,黄腐酸的质量百分浓度为1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次浸种与第二次浸种之间的间隔时间≤3天。由于阴干后的种子含水率较高,如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微生物繁殖。当该间隔时间大于3天时,水稻种子的发芽率下降。实施例1采用以下方式,对1kg水稻种子进行处理:(1)将水稻种子浸没在第一浸种溶液中,浸泡1~2h后取出水稻种子。浸泡温度为20~30℃,浸泡过程中每隔10~15分钟通气5~10分钟。第一浸种溶液中,含有水杨酸5%,杀虫单5%,双苯噁唑酸1%。(2)3天后,将水稻种子浸没在第二浸种溶液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水稻种子活力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水稻种子浸没在第一浸种溶液中,浸泡1~2h后取出水稻种子,阴干后进行播种;所述第一浸种溶液中含有水杨酸、杀虫单和双苯噁唑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水稻种子活力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水稻种子浸没在第一浸种溶液中,浸泡1~2h后取出水稻种子,阴干后进行播种;所述第一浸种溶液中含有水杨酸、杀虫单和双苯噁唑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泡过程中每隔10~15分钟,向所述第一浸种溶液中通气5~10分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泡温度为20~3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浸种溶液中,水杨酸的质量百分浓度为1%~10%,杀虫单的质量百分浓度为1%~10%,双苯噁唑酸的质量百分浓度为0.5%~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水稻种子阴干后,浸没在第二浸种溶液中,浸泡1~2h后取出水稻种子,阴干后进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杰曹瑞杨孟江运柱江生谢军林竹山吴后扣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粮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