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状的冷却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1444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21:50
圆筒状的冷却器结构,离心风扇置于冷却器本体的中部,风道、若干复合板设于离心风扇外部,沿离心风扇的轴向交替布置;复合板内部设有内腔,内腔内注有冷却用的油液,油液为周向循环;风道为径向设置,离心风扇沿风道朝外排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散热面积大,且承辐射状递增,热交换效率更好,安装方便,风量集中,比现有的吸风方式效果更明显。

Cylindrical coole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圆筒状的冷却器结构
本技术涉及风冷却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圆筒状的冷却器结构。
技术介绍
冷却器应用于机床领域,通常用于电机部分的降温;即将电机内部发热而产生的热量通过风冷、液冷的共同作用带出电机内。参见图6、图7,图6、图7展示的是现有的方型冷却器,芯片呈方形板状,用于小型液压站。所示方型冷却器的冷却用油液通过上端的进油口进入芯片内部,油液经过左腔室进入复合板里的内流道,顺着从左往右经过内流道里的内翅片将热量传导给内翅片及隔板,再传导到风流道的外翅片。而风扇则通过吸风或吹风的方式使环温的风通过风流流道的外翅片,带走热量;使得复合板里内流道油液降温冷却,热风通过复合板和外翅片之间的间隙,热风直接通过,被冷却的油液从出油口流出进入油箱,再被泵吸入及做功;又回到进油口进行循环冷却。CN2015101615898号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液冷电机冷却器,它包括泵、离心风扇和翅片管装置;离心风扇设置在液冷电机的轴上,翅片管装置环绕离心风扇的侧面外围设置,液冷电机内部的液冷系统出液口、液冷系统进液口分别与翅片管装置进液口、翅片管装置出液口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所述泵设置在所述循环回路上,可对将带出热量的电机冷却液进行冷却。该方案采用了沿圆周分布、轴向安装的翅片管,且在单根内含“冷水”的管道外壁设置翅片;这样的设置结构复杂,虽同时采用了风冷和液冷,但没有合理利用离心风扇的技术特点,因而冷却效率较低,造成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的问题,旨在提供一种圆筒状的冷却器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冷却器本体,还包括离心风扇、风道和复合板,冷却器本体为圆筒形,离心风扇置于冷却器本体的中部,其中:若干风道、若干复合板设于离心风扇外部,且沿离心风扇的轴向交替布置;复合板内部设有内腔,所述内腔中注有冷却用的油液,所述油液为周向循环;所述风道为径向设置,风道内端截面积往外辐射到其外端,截面积递增,离心风扇沿风道朝外排风。其中,所述复合板为密闭结构,且由若干内翅片钎焊于所述内腔隔板上形成若干独立的油流道,所述油流道亦为周向循环。其中,还包括进油管和回油管,所述进油管分别接通所述内腔的油液循环起始端,油液完成周向循环后分别汇至油液循环末端的回油管处并排出。其中,所述回油管接通油箱,所述油箱设有泵;冷却油液为泵做功后再沿进油管进入所述复合板的内腔内。其中,进油管包括进油口、回油管包括回油口;所述进油管、回油管分别轴向布置于离心风扇外部,且进油口、回油口设于冷却器本体的两端任一端面上。其中,所述风道的内端的截面积小于其外端的截面积。其中,所述风道由若干外翅片分割为若干独立的风流道,所述风流道亦为径向设置。其中,冷却器本体的中部设有内孔,冷却器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盖板、底板,所述内孔内置有所述离心风扇,离心风扇的电机固定于所述底板上。其中,所述风道、复合板为导热材料所制成。其中,所述内翅片为导热材料所制成。其中,所述外翅片为导热材料所制成。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路线相切、相互交替、传导热量的风道和复合板,利用离心风扇的出风特点,汇集了热传递、液冷循环的技术方案,完成了高效的散热。本技术的散热面积大,热交换效率更好;冷却器本体的风罩呈圆盘状,减少了体积,安装方便;风冷却器本体为圆筒状,由于设置了离心风扇和风道的内小外大的设计,使得风量集中,比现有的吸风方式效果更明显;风流道的面积扩大,使得风由内往往外排出时候风速降低,压强减弱而体积膨胀,进而产生降温,更有利于热交换;即应用焦耳-汤姆逊效应,气体经过节流后,温度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B-B剖面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A剖面的示意图;图6为方型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方型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见附图,冷却器本体1,离心风扇2,风道3,盖板4,风罩5,复合板6,隔板7,内翅片8,盖板9,底板10,油流道11,外翅片12,风流道13,进油管14,回油管15,电机16。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参见图1至图5,图1至图5所展示的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圆筒状的冷却器本体1、离心风扇2、风道3和复合板6,离心风扇2置于冷却器本体1的中部内孔内,冷却器本体1的外侧设有风罩5和盖板4,冷却器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盖板9、底板10,离心风扇2的电机16固定于所述风罩5上。其中:本实施例中设有四具风道3、三具复合板6,且呈圆环状的设于离心风扇2的圆周外部;参见图2和图5,风道3、复合板6沿离心风扇2的轴向交替、紧贴布置,所谓交替布置即复合板6、风道3相互接触的、相互间隔的安装在一起。参见图4,复合板6的内部设注有冷却油液的内腔,内腔中注有冷却用的油液,油液为周向循环,即油液在内腔中的流动路线为圆环形。三具复合板6内的油液分别自行独立流动。所述风道3为径向设置,离心风扇1在内圈进风吸气、在外圈沿风道3朝外排风出气。作为优选,复合板6分别由上、下两块隔板7构成密闭结构,且由若干内翅片8将所述内腔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油流道11,每个油流道11内的油液亦为周向循环。作为优选,风道3的内端的截面积小于其外端的截面积;进一步地,风道3由若干外翅片12分割为若干独立的风流道13,风流道13亦为径向设置。进一步地,还包括进油管14和回油管15,进油管14分别接通所述内腔的油液循环起始端,油液完成周向循环后,分别汇至油液循环末端的回油管15处并排出。回油管15接通油箱(图中未示出),油箱还设有泵;冷却用的油液为泵做功后再沿进油管14进入所述复合板6的内腔内,继续下一个循环。作为优选,进油管14包括进油口、回油管15包括回油口;进油管14、回油管15分别轴向布置于离心风扇2的外部,且进油口、回油口设于冷却器本体1的两端任一端面上。参见图1、图2和图5,在使用中,进油口9进入芯片,通过进入冷却器本体1,油液经过复合板6里的油流道11,顺着圆形流道逆时针方向流动;油流道11内有钎焊的内翅片8,热量传导给内翅片8及隔板7,再传导到风流道13的外翅片12;离心风扇2则通过吹风的方式从内到外,底部有盖板4用来与风罩5固定,风罩5中间用来固定离心风扇2的电机16。离心风扇2是装在冷却器本体1的内孔中,环温的风由内孔辐射往外排,经过风流道13的外翅片,进而带走热量,最终直接把热气排出外界,使得复合板6里油流道11的油液冷却充分。热风通过复合板6和外翅片12之间的风流道直接流出,被冷却的油液从回油口15流出进入油箱,再被泵吸入及做功,又回到进油口14进行循环冷却。使用中,可见油流道11与风流道13中,两种流动的不同介质——空气和油液在空间上相互成垂直90°,即相切关系,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离心风扇2的出风特点,集合了热传递、液冷循环的技术方案,完成了高效的散热。本实施例中,风流道13的出风口面积为156*π*176等于86255平方毫米,实际出风口面积有1/2*86255等于43127平方毫米,风流道13由原有技术的26540平方毫米扩大到43127平方毫米;风由内往外的过程中,风速降低,压强减弱而体积膨胀,产生降温,更有利于热交换。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圆筒状的冷却器结构,包括冷却器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离心风扇、风道和复合板,冷却器本体为圆筒形,所述离心风扇置于冷却器本体的中部,其中:若干风道、若干复合板设于离心风扇外部,且沿离心风扇的轴向交替布置;复合板内部设有内腔,所述内腔中注有冷却用的油液,所述油液为周向循环;所述风道为径向设置,风道内端截面积往外辐射到其外端,截面积递增,离心风扇沿风道朝外排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筒状的冷却器结构,包括冷却器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离心风扇、风道和复合板,冷却器本体为圆筒形,所述离心风扇置于冷却器本体的中部,其中:若干风道、若干复合板设于离心风扇外部,且沿离心风扇的轴向交替布置;复合板内部设有内腔,所述内腔中注有冷却用的油液,所述油液为周向循环;所述风道为径向设置,风道内端截面积往外辐射到其外端,截面积递增,离心风扇沿风道朝外排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筒状的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板为密闭结构,且由若干内翅片将所述内腔分割为若干独立的油流道,所述油流道亦为周向循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圆筒状的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油管和回油管,所述进油管分别接通所述内腔的油液循环起始端,油液完成周向循环后分别汇至油液循环末端的回油管处并排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圆筒状的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管接通油箱,所述油箱设有泵;冷却油液为泵做功后再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豪杨磊
申请(专利权)人:涌镇液压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