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具及具有夹具的板状元件组装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61168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2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夹具及具有夹具的板状元件组装系统,夹具包含夹座、杆件、压块。夹座具有第一支壁及第二支壁;其中第一支壁具有第一自由端,其上形成第一卡钩。第二支壁与第一支壁对向设置,并具有第二自由端与第一自由端相对;第二自由端上形成第二卡钩。杆件具有第一端;第一端穿过夹座以沿轴向移动于第一支壁及第二支壁之间。压块设置于杆件上,位于夹座相反于第一端的另一侧;并可随杆件朝向或远离夹座移动。当杆件第一端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端压迫第一支壁及/或第二支壁外扩;当杆件第一端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端分别与第一支壁及第二支壁间有间隙。

Fixture and assembly system of plate components with fix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夹具及具有夹具的板状元件组装系统本申请为分案申请,其母案的申请号为:201810105282.X,申请日为:2018年2月2日,申请人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专利技术名称为:夹具及具有夹具的板状元件组装系统。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夹具及板状元件组装系统;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可用于太阳能模组的夹具及板状元件组装系统。
技术介绍
太阳能发电为绿能发电中的一种技术。现有太阳能模组的安装方式是藉由夹具与框体组装,以固定框体上的太阳能面板。夹具可在框体上滑动,然而,现有太阳能模组所使用的夹具需从框体外侧的尾端置入,对于大范围布设时会耗费许多组装时间。此外,现有的夹具的零件通常过于分散,且只能配合框体在现场组装,也会增加组装时间。因此,现有太阳能模组的结构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具及板状元件组装系统,可减少组装复杂度。夹具包含夹座、杆件、压块。夹座具有第一支壁及第二支壁;其中第一支壁具有第一自由端,其上形成第一卡钩。第二支壁与第一支壁对向设置,并具有第二自由端与第一自由端相对;第二自由端上形成第二卡钩。杆件具有第一端;第一端穿过夹座以沿轴向移动于第一支壁及第二支壁之间。压块设置于杆件上,位于夹座相反于第一端的另一侧;并可随杆件朝向或远离夹座移动。当杆件第一端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端压迫第一支壁及/或第二支壁外扩;当杆件第一端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端分别与第一支壁及第二支壁间有间隙。板状元件组装系统包含上述夹具以及框体。框体具有平行延伸的第一导轨及第二导轨。夹具经由夹座上的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分别与第一导轨及第二导轨卡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夹具的一实施例立体图。图2为夹具的分解图。图3为对应图1的夹具的侧视图。图4A至图4E为夹具与框体的组合示意图。图5为夹具的另一实施例侧视图。图6及图7为夹具具有不同弹性元件的实施例示意图。图8A至图8C为板状元件组装系统的组合示意图。图9为板状元件组装系统的另一实施例侧视图。图10为夹具的另一实施例分解图。图11为对应图10的夹具的侧视图。图12A及图12B为板状元件组装系统的组合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板状元件组装系统10夹具20框体21尾端30板状元件110夹座111第一支壁111a第一自由端111b第一内面112第二支壁112a第二自由端112b第二内面113第一卡钩113a开口114第二卡钩114a开口115顶板116穿孔117第一弹片117a第一导引面118第二弹片118a第二导引面120弹性元件130杆件131第一端132第二端133凸缘134凸缘136螺纹140多边形螺帽150压块152下压面156穿孔201第一导轨202第二导轨A轴向B方向C方向U1,U2间距p1第一位置p2第二位置s间隙t夹持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专利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夹具,供设置于框体上以夹持板状元件。所述板状元件例如为太阳能面板,但不以此为限。图1为本专利技术夹具10的一实施例立体图。如图1所示,夹具10包含夹座110、杆件130、压块150。夹座110具有第一支壁111及第二支壁112。第一支壁111具有第一自由端111a,且第一自由端111a上形成第一卡钩113。第二支壁112与第一支壁111对向设置,并具有第二自由端112a与第一自由端111a相对。第二自由端112a上形成第二卡钩114。杆件130穿过夹座110以移动于第一支壁111及第二支壁112之间。压块150设置于杆件130上,并位于杆件130未穿过夹座110的一侧。压块150随杆件130朝向或远离夹座110移动。换言之,当杆件130朝向夹座110移动时,杆件130会带动压块150朝向夹座110移动。当杆件130远离夹座110移动时,杆件130亦带动压块150远离夹座110移动。图2为夹具10的分解图。如图2所示,杆件130具有第一端131及第二端132与第一端131相对。杆件130上接近第一端131处具有螺纹136且第二端132具有凸缘134。夹座110及压块150分别具有穿孔116及穿孔156供杆件130穿设而过。具体而言,夹座110包含有顶板115,第一支壁111及第二支壁112分别自顶板115的相对二端朝同一方向伸出(大致沿轴向A的方向),以形成门楼状的结构。顶板115上形成有穿孔116,杆件130的第一端131穿过夹座110以沿轴向A移动于第一支壁111及第二支壁112之间。较佳而言,夹座110的穿孔116孔壁具有螺纹对应于杆件130上的螺纹136,使杆件130穿过夹座110后可与夹座110固定。图3为对应图1的夹具10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杆件130穿过压块150与夹座110以组成夹具10。压块150设置于杆件130上,且位于凸缘134的下方。若以夹座110的顶板115为参考位置,压块150位于夹座110相反于第一端131的另一侧,亦即,压块150及杆件130的第一端131分别位于顶板150的相反两侧。如图3所示,第一支壁111具有第一内面111b朝向第二支壁112,第一内面111b上设置有第一弹片117,第一弹片117弯折形成第一导引面117a。详言之,第一弹片117的一侧连接第一内面111b,而远离第一内面111b的一侧形成弯折形状,弯折部分背对第一内面111b的表面作为第一导引面117a。类似地,第二支壁112具有第二内面112b朝向第一支壁111,第二内面112b上设置有第二弹片118,第二弹片118弯折形成第二导引面118a。第二弹片118的一侧连接第二内面112b,而远离第二内面112b的一侧形成弯折形状,弯折部分背对第二内面112b的表面作为第二导引面118a。如图3所示,第一支壁111的第一导引面117a与第二支壁112的第二导引面118a彼此相对。在远离第一自由端111a及第二自由端112a的位置,第一导引面117a与第二导引面118a间具有间距U1,在靠近第一自由端111a及第二自由端112a的位置,第一导引面117a与第二导引面118a间具有间距U2,且间距U1大于间距U2。换言之,第一导引面117a与第二导引面118a间之间距于越靠近第一自由端111a及第二自由端112a时越小。此外,在图3的实施例,第一卡钩113及第二卡钩114分别具有反向的开口方向。请参考图1及图3,开口是指卡钩因弯折或突出的造型而偏离支壁表面的位置,而于卡钩的末端与卡钩连接支壁的一端之间形成的空间。第一卡钩113及第二卡钩114的开口方向分别朝向外侧。如图3所示,第一卡钩113的开口113a朝向相反于第一内面111b的一侧,第二卡钩114的开口114a朝向相反于第二内面112b的一侧。图4A至图4E为夹具10与框体20的组合示意图。如图4A绘示的板状元件组装系统1中,夹具10经由夹座110与框体20组合。夹具10与框体20组合且可沿方向C相对框体20移动以调整位置。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夹具10可在预定的位置直接与框体20组合,而非自框体20的尾端21置入夹具10,藉此可节省组装作业时间。此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夹具,供设置于一框体上以夹持一板状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夹具包含:一夹座,具有:一第一支壁,具有一第一自由端与一第一导引面,该第一自由端上形成一第一卡钩;以及一第二支壁,与该第一支壁对向设置,并具有一第二自由端与该第一自由端相对,该第二自由端上形成一第二卡钩,该第二支壁具有与该第一导引面彼此相对的一第二导引面,且该第一导引面与该第二导引面间之间距于越靠近该第一自由端及该第二自由端时越大;以及一杆件,具有一第一端;其中该第一端穿过该夹座以沿轴向移动于该第一支壁及该第二支壁之间;当该第一端移动至该第一支壁及该第二支壁间的一第一位置时,该第一端压迫该第一导引面及/或该第二导引面而使该第一支壁及/或该第二支壁外扩;当该第一端移动至该第一支壁及该第二支壁间的一第二位置时,该第一端分别与该第一支壁及该第二支壁间有间隙;以及一压块,设置于该杆件上,并位于该夹座相反于该第一端的另一侧;其中该压块随该杆件朝向或远离该夹座移动;其中,该第一端具有一螺纹以及旋合于该螺纹上的一多边形螺帽,其中,该第一支壁及该第二支壁共同限制该多边形螺帽的旋转角度少于180度;当该杆件旋转时,该螺纹即带动该多边形螺帽朝远离该第一自由端及该第二自由端的方向移动并压迫该第一导引面及/或该第二导引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07 TW 1061430141.一种夹具,供设置于一框体上以夹持一板状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夹具包含:一夹座,具有:一第一支壁,具有一第一自由端与一第一导引面,该第一自由端上形成一第一卡钩;以及一第二支壁,与该第一支壁对向设置,并具有一第二自由端与该第一自由端相对,该第二自由端上形成一第二卡钩,该第二支壁具有与该第一导引面彼此相对的一第二导引面,且该第一导引面与该第二导引面间之间距于越靠近该第一自由端及该第二自由端时越大;以及一杆件,具有一第一端;其中该第一端穿过该夹座以沿轴向移动于该第一支壁及该第二支壁之间;当该第一端移动至该第一支壁及该第二支壁间的一第一位置时,该第一端压迫该第一导引面及/或该第二导引面而使该第一支壁及/或该第二支壁外扩;当该第一端移动至该第一支壁及该第二支壁间的一第二位置时,该第一端分别与该第一支壁及该第二支壁间有间隙;以及一压块,设置于该杆件上,并位于该夹座相反于该第一端的另一侧;其中该压块随该杆件朝向或远离该夹座移动;其中,该第一端具有一螺纹以及旋合于该螺纹上的一多边形螺帽,其中,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培伦陈煜儒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